试析《乐府诗集》的“蛾眉意象
薛雨欣
(陕西理工大学文学院,陕西汉中723001)
要:近年来,意象一直是文学研究的热点。“蛾眉”作为中国古代很早流行的一种眉式,在女性中广受欢迎,后来
逐渐发展为诗文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以“蛾眉”意象入诗的作品层出不穷,意蕴丰富。对《乐府诗集》里的“蛾眉”意象进行整理和分析,深入论述其内涵和艺术功用,探求其多义性产生的原因,对诗歌意象研究工作有所裨益。关键词:《乐府诗集》;蛾眉;意象中图分类号:I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7726(2021)02-0045-04
收稿日期:2020-12-13
基金项目:陕西理工大学研究生创新项目(SLGYCX2004)
作者简介:薛雨欣(1995—),女,山西太原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元明清文学。
“蛾眉”作为中国古代很早流行的一种眉式,深受女性喜爱,也在诗文中频繁出现。目前国内外对于“蛾眉”的研究还比较薄弱。刘金勒在《楚人眉妆考释———释“蛾眉”与“青直眉”》中认为“蛾眉”取象于蚕蛾弯曲细长的触须。刘维治所译、日本松浦友久所撰的《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中的“蛾眉”比较》,系统
地论述了“蛾眉”意象在春秋至唐代诗歌中的发展演变,并将之与日本和歌中的“蛾眉”意象进行了比较。
《乐府诗集》是继《诗经》之后的一部总括中国古
风流倜傥的意思代乐府歌辞的总集,由北宋郭茂倩所编,文学价值极高。经过统计,我们发现,《乐府诗集》中“眉”字出现了138次,“蛾眉”出现45次。与眉有关的“蛾”字出现74次,“娥”字出现62次,“黛”字出现25次。由此可见,“眉”意象出现频繁,“蛾眉”出现的次数尤其多。“蛾眉”被诗人赋予了独特的情感和思想。“蛾眉”在《乐府诗集》里形成了一类独特的意象,整理并研究《乐府诗集》里的“蛾眉”意象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蛾眉”意象概说
“蛾眉”是中国古代很早流行的一种眉式。《诗
经·卫风·硕人》言,“螓首蛾眉”,“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1]。诗人用众多意象描绘了一位美丽动人的女性。“蛾”赋予了眉的一种形态,“以蛾触角细长而弯曲的样子来形容女性细长而弯曲的眉毛”[2]。战国时期的楚地女子也以“蛾眉”为美,因为“娥”有美好的
意思,“蛾或作娥”[3],“蛾眉”与“娥眉”通用。楚辞《大招》:“嫮目宜笑,娥眉曼只。”《离骚》:“众女嫉余之蛾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美女的必备元素“蛾眉”历
来被大家认可,并逐渐发展为美女的代称。后来,“蛾眉”逐渐作为一种意象被写进诗歌当中。杜甫诗云“长眉已能画”,白居易诗云“黄金不惜买娥眉”。从古人在文学作品中营构“眉”意象的历史脉络发现,以蛾眉为起点,逐渐出现汉代的黛眉、翠眉,到唐代达到兴盛,出现小山眉、垂珠眉、五岳眉等眉型。随着古代妇女眉妆的多样化及古人对面部情态把握的日趋成熟,“蛾眉”逐渐发展为诗文表情达意的重要工具,并从描绘女性的姿态面貌美延伸至赞叹自然界的月亮之美。
(一)从生活文化到愁绪指向
《乐府诗集》与生活息息相关,“蛾眉”意象的出
现也植根于日常生活。“蛾眉”的发明与先秦时期的
养蚕文化关系密切。先民对蚕蛾有着崇拜和喜爱之情,促进了诗文以“螓首蛾眉”为美的创作灵感。由于蚕蛾触须细长而弯曲,使得人们对它有着特殊的喜爱。王逸《离骚》注:“蛾,眉好貌。”[4]古人逐渐将蚕蛾的触须作为一种眉式,并用之比喻女性之美。“早期的蛾眉还在眉下画几个圆点象征蚕卵,表明古人的生育崇拜”[5]。后代对这种眉形进行改造,或粗或细,或长或短,或淡或浓,变化万千,“蛾”作为一个基本眉妆造型成了眉的替代词并派生出了“长蛾”“双蛾”
第38卷Vol.38新乡学院学报
Journal of Xinxiang University
第2期No.2
能吃苦耐劳
2021年2月Feb.2021
“青蛾”“娥娥”等。男子出征,女子在家苦候,脸庞上
面的两弯蹙眉尽显妇女浓郁的思念和怨恨。“蛾眉”意象随着人类内心情感的丰富具有了更深的内涵,衍生出“翠眉”“愁蛾”等,《乐府诗集》里面的思念之眉和愁怨之眉因此数量较多。
(二)从愁意指向到多种情感表达
有时候因蛾眉和月亮两个物象的外在形象和内在意蕴比较相似,诗人将二者互喻来展现新月或者女子的美丽。由于人年老衰的最直接部位就是脸部,眉眼之间的变化更具代表性,叹恨青春的诗句也就多选择“蛾眉”作为意象。随着时代的发展以及诗歌比兴功能的深化,文人在失意时多用“蛾眉”自比贤才,叹恨自己不被赏识,“蛾眉”逐渐深化为表示美好品德。
二、《乐府诗集》“蛾眉”意象含义解析
“蛾眉”意象在乐府诗中被赋予丰富的审美内涵
和心理感受。总体而言,《乐府诗集》中的“蛾眉”及其所指代的文学意象可分以下三类。
(一)以“蛾眉”代指美人
“蛾眉”取象于蚕蛾的触须细长弯曲的形状,这样的眉形与脸形搭配相得益彰。长孙左辅《忘行人》云:“已得并蛾眉,还知揽纤手。”周舍《上古乐》云:“蛾眉临髭,高鼻垂口。”傅玄《艳歌行有女篇》的“蛾眉分翠羽,明眸发清扬”和《明月篇》的“丹唇列素齿,翠彩发蛾眉”极写眉毛的美丽。当初,人们专门用“蛾眉”来形容女子眉毛的美丽,后来人们又用它指代美女,发挥了以眉代人的借代功能。唐代李颀《缓歌行》的“二八蛾眉梳堕马,美酒清歌曲房下”,以“蛾眉”代指美人。陆厥《南郡歌》的“双珠惑汉皋,蛾眉迷下蔡”也是用“蛾眉”代指美人。刘商的《铜雀妓》有“魏主矜蛾眉,美人美于乐”之句,其中的“蛾眉”代指美女。
(二)以“蛾眉”表达感情
“蛾眉”意象在用于表现古代女性本身所具有的自然美和古典美的同时,也被赋予了其丰富的情感意蕴,“像香草美人一样有了自身独特的历史内蕴和文化特”[6]。《乐府诗集》中的众多“蛾眉”意象大都属于哀伤之美,表达的是分离不舍的思念之情,或妇女遭遇背弃的幽怨。
1.表达思念
“蛾眉”意象能传达出具有愁思的情感特征,因此诗人常常把它作为离别诗传递相思之苦的意象之一,使分离时的依依不舍和苦苦思念通过眉眼间的变化展露出来,具有含蓄美。如梁元帝在《燕歌行》“黄龙戍北花如锦,玄菟城前月似蛾”中将月亮比喻成美女的眉毛。“黄龙戍”即龙城,在今辽宁省朝阳市,“玄菟城”在今朝鲜境内,二者历来被看作极北苦寒之地。大多诗人在描写这两个地方时都会用冷笔调,然而梁元帝萧绎却高唱“花如锦”“月似蛾”,用暖笔调来写边地的春光明媚和月静谧。作者通过反写,更好地为抒写离别之悲和相思之苦服务:在如此美好的月夜里,战士们遐想着花团锦簇的场景,遥望此时的月亮,仿佛看到了家中美丽姣好的妻子脸庞上细长弯曲的青眉。月亮之美与青眉之美相通,表达了无尽的相思之情。
2.表达愁怨
眉长在人脸部最显眼的地方,能传达细腻的情感。人们在开心的时候眉毛往往是舒展的,而在情绪低落的时候眉宇又会紧蹙,展现出内心的哀愁。诗人常常通过“蛾眉”意象渲染忧愁的情绪,提高艺术感染力。裴交泰《长门怨》云:“一种蛾眉明月夜,南宫歌管北宫愁。”汉武陈皇后失宠幽居长门,月夜中听着南宫歌管乐声,眉宇间满含幽怨,辗转反侧难以入睡。作者通过眉宇将陈皇后的愁绪传神地表达了出来。刘氏媛诗云:“学画蛾眉独出,当时人道便承恩。”隋炀帝游玩登船时随手撑了一下“殿脚女”吴绛仙的肩,猛然瞥见她的长蛾眉画得极好,竟然久久不能移步,回宫以后还夸赞其秀可餐,这样细长弯曲的眉毛得到了皇帝的喜爱,但终究也是经年不见、花落黄昏。温庭筠写“横波巧能笑,弯蛾不识眉”,描写女子感叹自己的身世命运,画黛含愁,弯蛾锁恨;又写“萋芊小城路,马上修蛾懒”,展现一幅意蕴独特的美人图:阡陌纵横,草木茂盛,美人却紧蹙眉头,愁慵懒意,病态美中蕴含着深厚的忧愁感。
(三)以“蛾眉”抒发人生感慨
“蛾眉”意象作为人身体的一部分,能够表达文学
创作者对生命和生活的体验与理解。《乐府诗集》中的“蛾眉”意象传递了诗人对青春易逝的感叹和人生失意的哀伤。
1.慨叹青春易逝
小学生安全手抄报
人生如白驹过隙,青春易逝,每个人都要经历生新乡学院学报
46··
老病死的过程。面容变化是一个人年华岁月的彰显,因而诗人选择“蛾眉”意象来表现人慢慢老去的状态,流露出感伤的情意。刘希夷在《白头吟》中写道:“宛转蛾眉能几时,须臾白发乱如丝。”用“宛转蛾眉”刻画出了少女弯曲美丽的眉毛轻轻扬起的姿态。令人心痛的是,这样的青春美丽并不能维持很久,来不及回眸和感怀就进入了迟暮之年。诗人通过夸张渲染,表达了青春易逝、美好不再的无奈与悲苦。女诗人沈满愿的《映水曲》云:“轻鬓学浮云,双蛾拟初月。”写她于夏日午后坐在静谧的庭院里小睡,钗落发垂的样子倒映在水波里。诗人将美丽可爱的轻鬓和蛾眉比拟成浮云和初月,二者皆短暂易逝。在这样转瞬即逝的片刻,诗人顾影自怜,感叹着即逝的青春。
2.慨叹人生失意
诗人常用“蛾眉”意象来表达对失意人生的感慨,或用“蛾眉”代指贤才。诗人王翰仕途不顺,因被小人讥谗而不再被皇帝重用,发出了“忽闻天子忆蛾眉,宝凤衔花揲两螭”和“一朝埋没茂陵田,贱妾蛾眉不重顾”的哀叹。刘长卿《湘妃》的“婵娟湘对月,千载空蛾眉”,孟郊《湘妃怨》的“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郎士元《湘夫人》的“蛾眉对湘水,遥哭苍梧间”,“蛾眉”意象表面写的是湘妃没有见到心上人,感情没有得到归宿,实则写的是自己仕途失意,没有得到君王的赏识。白居易《悲哉行》的“评封还酒债,
堆金选蛾眉”用“蛾眉”暗示在众多的贤才里面竟然没有自己,伤心失望溢于言表。万楚《杂曲歌辞·茱萸女》的“蛾眉自有主,年少莫踟蹰”,认为茱萸女自然会被人欣赏,不用踌躇,其实是在宽慰遭遇贬谪和沉寂下僚的自己不要着急,总会有赏识自己的伯乐出现。王勃《临高台》的“为君安宝髻,蛾眉罢花丛”写美女为君王梳妆反而被罢弃,暗喻自己能力超、忠心为君却不被重用,慨叹不幸的人生和命运。
3.特指王昭君
必读经典书籍《乐府诗集》中的“蛾眉”意象有一类比较特殊,集中写的是王昭君,诗人以眉眼形态来展露女性在人生困境中无法掌握自身命运的无奈与痛苦之情。王昭君本是深居宫中的美人,遭人嫉妒又无法左右自己的命运,最终成为和亲的牺牲品。塞外飞沙漫天,王昭君远离家乡,举目无亲,常常以泪洗面,思念和悲伤流露在眉宇间。施荣泰的诗《王昭君》云:“唧唧抚心叹,蛾眉误杀人。”“唧唧”描写王昭君长吁短叹的神情,慨叹蛾眉皓齿,红颜薄命。李白的《王昭君二首》云:“燕支长寒雪作花,蛾眉憔悴没胡沙。”重点描摹了王昭君独自在塞外的孤独,“憔悴”一词写出了王昭君在荒凉的胡地,泪水和眉埋没在漫天的风沙和寒雪中,悲凉的心情难以倾诉。白居易《王昭君》的诗句“汉使却回凭寄语,黄金何日赎蛾眉”则以王昭君的口吻希望汉使节给国君带话,问问什么时候才能拿黄金来赎自己回去,内心夹杂着愁绪和期待。刘商《胡笳十八拍》的“早被蛾眉累此身,空悲弱质柔如水”,突出了美丽的王昭君被送去胡地任由命运摆布的悲情。
湘妃怨
三、“蛾眉”多义性的原因
“蛾眉”意象由来已久,其多义性的原因包含以下三点。
(一)时代发展的因素
从以“螓首蛾眉”为美的商周时期至唐,“蛾眉”已成为一个基本的眉妆样式沉淀在人们的审美活动之中,作为诗歌意象已经成为展现女性眉毛及女性美的基本方式。后来女妆眉形大量入诗,贴近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眉的传情功能大于显美功能”[7],更易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汉代流行惊翠眉,很快被梁冀妻发明的“愁眉”取代:细而曲折的眉,泽较浓,眉梢上翘,“愁蛾”出现。后世多用来形容女子愁蛾紧锁。汉朝有着蔚然大观的文学体,文人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和忧患意识,“蛾眉”的寓意,或是人之貌美,或是人之愁思,或是被妒之才华,最为丰富。唐代,“蛾眉”意象在文学作品中渐渐繁多起来,大部分诗人在遭遇贬谪时会用蛾眉暗喻自己遭小人讥谗贬入荒地不得重用。不同时代的文人赋予蛾眉不同的心理感受和意蕴。
(二)作者个人经历的因素
诗人个体不同的人生经历影响着诗歌意蕴的表达。王翰写“忽闻天子忆蛾眉,宝凤衔花揲两螭”和“一朝埋没茂陵田,贱妾蛾眉不重顾”,是因为敢于直言进谏和个性豪放不羁而被小人排挤、仕途不畅,以“蛾
眉”自比贤士,含蓄地表达内心的愤懑不平。刘长卿两度被贬,性格刚强的他敢于直言,被贬谪潘州和睦州,深居异乡,感言“婵娟湘对月,千载空蛾眉”,用
薛雨欣:试析《乐府诗集》的“蛾眉”意象47
··
湘妃的感情无所归宿来比喻自己遭讥谗和无人赏识。“婵娟”与“蛾眉”两个极为相似的意象共同渲染了诗人既思念家乡又感叹身世的双重情感。孟郊两次进士不第,46岁才中进士,由于不能舒展抱负,遂放迹林泉。他同样选择湘妃自比,“万里丧蛾眉,潇湘水空碧”用夸张的笔法写出自己没有遇到伯乐、仕途失意的愁怨和哀叹。这些诗人有着相似的经历,选择了同一种意象来为自己发声,含蓄而深沉。
防震知识(三)审美观念的变化
眉黛素来是女性一项必不可少的审美指标。远古母系氏族社会中生殖和生产的标准常常就是美的标准。粗壮结实且长于劳动、生育的女人,往往在眉的下方画几个如蚕卵般的圆点,以此为美丽的象征。“《诗经》时期的人们还以纹面、断齿为美”[8]。发展至西周,女人间流行“青黛娥眉”的化妆手法,即将眉毛剃掉后用青黑的颜料来绘画眉毛。春秋战国时期审美观念发生了转折性变化,从以粗线条为美转为以“柔弱细腻”为美,女子大都画着细细长长的眉毛。两汉表现出以德压美的倾向,女性常常被
贴上秀外慧中的标签。此时流行阔而短的“广眉”,浓重如卧蚕,扫除几分妩媚,更加明快干练,眉梢向下的“愁眉”,惹人爱怜。“美化眉毛的观念成熟于六朝”[9]。魏晋南北朝时期崇尚个性和自由,最富个性审美意识,
自然飘逸、个性张扬的审美盛行一时,女性之美开始具有独立的价值,眉的种类也渐渐增多。到了唐代,“妇女画眉之风更盛”[10],审美趣味逐渐趋向华丽、唯美,以胖为美成为新风尚。宽额圆脸、丰腴肉感加上高耸的发髻、飘扬的披帛,再配上当时最为流行的柳眉、月眉以及浓晕蛾翅眉,充分体现了“盛唐气象”。不同时代对眉有着独特的审美观念,无论是商周的“威严庄重”、春秋战国的“清新柔弱”、汉的“凝重哀怨”,还是六朝的“清瘦个性”、唐的“丰满华丽”,女性所特有的含蓄、庄重、优雅始终作为美的评判标准和追求。参考文献:
[1]程俊英,蒋见元.诗经注析[M ].北京:中华书局,2017:128.
[2]松浦友久.中国古诗与日本和歌中“蛾眉”比较[J ].刘
维治,译.李汉超,校.东疆学刊,1989(3):32-38.[3]严延德.“螓首蛾眉”“君子好逑”义辨[J ].四川大学学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7(2):109-111.
[4]李龙.《全唐诗》中“眉”的意象研究[D ].济南:山东师
范大学,2012:12.
[5]刘金勒.楚人眉妆考释:释“蛾眉”与“青直眉”[J ].
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6):1-3.
[6]庄中刚.古代文学中的“眉”意象探究[J ].长春大学学
报,2014(5):643-646.
[7]王德明.眉是心灵的窗户:唐宋词中的眉及其传情功
能[J ].中国韵文学刊,2006(2):38-43.
[8]侯文学,金红艳.《诗经》中的女性美略窥:释“螓首”
“巧笑”[J ].长春大学学报,2001(6):51-53.
[9]周作青.古代文学中的眉意象内涵探究[J ].山东农业
工程学院学报,2014(4):145-146.
[10]田菲.谈古论今:浅说历代眉式的演变特点[EB/OL ].
(2020-11-24)[2020-12-01].ishare.iask.sina/f/1LbZKSoWlx.html.【责任编辑郭庆林】
新乡学院学报
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