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读后感
今早看完了⼀本书,名字叫做《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
有幸能够收到这本今年5⽉刚出版的新书,不仅看起来有趣,还有⼀种别样的新鲜感。
今年我开始接触⼀些有关历史⽅⾯的书籍。
考虑到像我这样的历史⼩⽩去看历史书可能会相当的枯燥,于是我就选择了⼆混⼦的《半⼩时漫画中国史》系列作为⼊门。
以前对于这类漫画形式的书籍总是⼼存不屑,倒不是说我不喜欢看漫画,但意识中对“漫画”的认识就是——这是虚构的。深⼊挖掘⼀下,可能在于我⼼存⼀种“⽇漫”和“国漫”是完全不⼀样的,⽇漫⾼⼤上,国漫幼稚,所以会产⽣⼀种对于“漫画书”的不屑。
不得不说,⽆知真是可怕,特别是为⾃⼰过去的⽆知感到汗颜。
⾃从开始看书之后,我才了解到,没有“背景知识”有⼀些书真的很难看懂。
去年我看了⼀本书,叫做《从⼀到⽆穷⼤》,很理科的名字,讲的也是物理学的知识,因为没有“背景知识”,所以这本书我看的⼜累⼜没收获(当然也不是完全没有收获,就是觉得不太容易理解)。
所以有⼀些当下很难理解的书,或者是“看不进去”的书,可以先从周边内容、与之相关、相对⽐较好理解的书开始读,到⼀个突破⼝,然后再从兴趣点切⼊逐步了解。
就⽐如说⼆混⼦陈磊的《半⼩时漫画中国史》系列,内容诙谐有趣⼜不失严谨,作为了解历史的“⼊门书”确实是个不错的选择。
也因为这套书,我才发现原来现在这类书籍还真不少,既吊起读者的兴趣,有能让⼈在笑声中了解知识,所以接到《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的推⼴,我也很爽快地接了下来。
在看书的间隙,我去“朕说”公众 号也去转了⼀圈,以历史和百科为主,风格幽默诙谐,和《半⼩时漫画中国史》有异曲同⼯之妙,“然
鹅”和“蛋是”这两只“宫廷宠物”莫名有些抢眼。
⽽这本《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与其说是讲历史,不如说是⽤严谨的态度拿出各种论据来论证那些我们“深以为是真实”的历史话题真实性的合集。
⽐如说,商纣王是不是真的如我们所认为的那般是个荒淫⽆度、⼀⽆是处的暴君?朱元璋的脸到底是“鞋拔⼦脸”还是圆脸?“烽⽕戏诸侯”这件事到底是不是真实的?尚⽅宝剑能不能砍死有免死⾦牌的⼈?在古代是不是吃⽜⾁犯法?古⼈为什么以留胡⼦为美?……书中4个篇章版块“名⼈档案篇”“宫廷百科篇”“⾏⾛
江湖篇”和“⽣活趣闻篇”来论证19个历史话题,表⾯看上去虽然有些“轻浮”,但实际上内容严谨仔细,书后也罗列了引⽤到的各类参考⽂献。
让我印象⽐较深刻的是商纣王以及“烽⽕戏诸侯”这两个内容。
印象当中商纣王就是暴君的代名词,昏庸⽆道、荒淫⽆度,整⽇和妲⼰流连酒池⾁林,没事还眼看着⾂⼦炮烙,真是要多坏有多坏。
狼来了读后感商纣王本名⼦受,继位时取名“帝⾟”。“纣王”这个称号,是因为周要伐商,周⼈定下了⼦受的谥号叫“纣王”,“纣”的意思是残暴独断、荒淫暴虐。也就是说,周为了伐商,罗列了⼦受的⼏条⼤罪,让⼈相信周要灭商是顺应天意。
实际上,⼦受还是做出了⼀些实绩和贡献的,⽐如说改⾰祭祀;和旧贵族集团做⽃争,重⽤平民和奴⾪,唯才是⽤;开疆拓⼟,把华夏疆域扩⼤到⼭东、安徽、江苏、浙江和福建沿海。但开疆拓⼟毕竟劳民伤财,牧野之战开打时,⼦受刚跟东夷打完,没兵没粮,最后被周武王斩⾸。
所以虽然⼦受好⾊还喝酒,脾⽓暴躁,还喜欢⽤酷刑,但还是有些功绩的。
为什么⼤家对纣王没有好印象?主要还是明代《封神演义》的“功劳”。顾颉刚先⽣曾写过《纣恶七⼗事的发⽣次第》,发现商纣王共有70条罪状,是各朝各代陆续加上去的:战国增加20项、西汉增加21项、
东晋增加13项,并且这些罪状越写越夸张。
⼤约就是“看你坏,把你越写越坏”。
孔⼦曾说: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
意思是:纣王没有传说中说的那么坏,因为君⼦憎恨处在劣势的⼈,所以把天下所有坏名声都归到他⾝上。
“烽⽕戏诸侯”的故事也是从⼩⽿熟能详的,说的是周幽王为博美⼥褒姒⼀笑,叫⼈点燃烽⽕台,诸侯们以为有战事发⽣,结果到了之后发现什么事都没有,倒是褒姒看到这⼀幕感觉有趣就笑了出来。周幽王之后⼜点了⼏次烽⽕,诸侯们慢慢地不再上当,最后真到战⽕袭来点起烽⽕,没有诸侯愿意来帮忙了。
感觉和“狼来了”的故事很像。
但点个“烽⽕”真有这么容易吗?
前⼏天去看了《指环王3:王者⽆敌》,⽢道夫在刚铎指挥战⽃,为了能够获得洛汗的援助,让霍⽐特⼈⽪平偷偷爬上烽⽕台,避开了烽⽕台的看守点燃烽⽕。烽⽕传递千⾥,洛汗收到烽⽕消息的时候⽴即集结兵⼒(其实在出发前洛汗已经做了⼀定程度的准备,否则集结时间肯定更长),实际上也要到了⼏天后才能真正来到刚铎进⾏⽀援。
虽然以⼀部电影来看中国历史有点不太恰当,但这么⼀想,如果周幽王⼀点燃烽⽕,诸侯不多时就全部赶来,想想似乎也不太合理。如果真的也隔了好多天才来,褒姒还能⼀笑,这个笑点……似乎有点奇怪了。
根据书上的考证,诸侯集结粮⾷马匹和⼠兵,花上⼀两个⽉是很正常的事情,所以“烽⽕戏诸侯”实际上很难操作。
“烽⽕戏诸侯”的故事《史记》⾥有写,但更早的历史书并不是这么说的,⽐如战国后期的《吕⽒春秋》⾥就没有“烽⽕戏诸侯”,⽽是“打⿎戏诸侯”。2012年清华⼤学整理了⼀批战国⽵简,简称《清华简》,⾥⾯恰好有周幽王的故事,还是类似“权⼒的游戏”的故事(这⾥就不赘述了,有兴趣的可以看⼀看《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这本书)。
虽然《课本上学不到的漫画中国史》⾥讲了很多让我意外的内容,但也不得不说上⼀句“尽信书不如⽆书”。
我对历史的了解其实还处于各种媒体、各类古装剧的程度上,即使在这本书⾥看到了⼀些颠覆⾃⼰认知的内容,也不可能完全相信,毕竟有关于历史,每个⼈都有⾃⼰不同的认知,即使是从正经的史书上看来的内容,也有可能是被加⼯过的。
就好像商纣王的故事,竟然有那么多条罪名是后世⼀条⼀条加上去的。即使是我们现在⾝边存在的⼈,我们都有可能因为个⼈的认知、或者看事情的⾓度不同,⽽得出不⼀样的结论,⾄于历史⼈物到底如何,谁也⽆法真正地客观评判。
世上没有绝对的客观,只有相对的客观,即使⾃认为已经尽量客观了,但实际上也是经由⼤脑主观加⼯过的。
所以看书的⽬的,不是为了相信书⾥的内容写的究竟有多么真实,只是为了让⾃⼰学着多⼀个⾓度去看待问题。观察的视⾓越是全⾯,才有可能接近“相对的客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