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问题分析及改进措施范文六篇
摘要:农民工返乡创业是促进农民增收,为家乡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资本支持,注入新的发展理念和人才活力,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助攻脱贫攻坚战,助力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重要途径。近年来随着世界经济体制和经济结构呈现多样化发展,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社会岗位逐渐向专业化、多元化、科技化的转变,相当一部分农民工不能适应和满足城市发展需求。因此,返乡创业成为农民工生存诉求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经济结构优化调整的表现形式之一。基于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视角,对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路径探索,提出高职教育服务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问题的研究,为构建高职院校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支持体系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民工;返乡创业;高职教育;问题研究
2023年,中国进城农民工为13506万人,比上年下降1.5%。农民工流向何方?《中国报道》记者调查发现,随着中国东部地区产业转型升级,制造业向中西部转移,中西部自身的工业化和城镇化步伐提速,加之一二线大城市生活压力倍增,这些因素都让农民工从东部大城市回流中西部中小城市乃至县域,这成为人口流动的一大趋势。高职院校在技能人才培养、实践技术
指导、软硬件资源配套等方面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探索服务乡村助力脱贫攻坚新路径,创新高职院校多元社会化发展模式是非常有意义的。
乡村振兴、“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经济发展背景下,农民工从发达经济地区及东部沿海地区返回家乡,将自己在外务工多年积蓄拿出,开启返乡创业之旅。虽然当前农民工返乡创业还未形成社会发展主流,但是农民工返乡创业成为新生代农民工个人发展热衷的生存模式和发展机会。返乡创业农民工普遍表现几点鲜明的特征:返乡创业主体大多为“城归”新生代农民工,他们都有中专或高中以上学历并且常年在外技能过硬,年龄在25~45岁之间。他们大都有在发达城市和地区多年务工的工作经历,并且拥有丰富的工作经验,在工作过程中积累一定的创业资本、技术经验及人脉关系;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角度看,返乡创业人员在基本需求满足的基础上,不满于现状希望通过自身努力提升社会地位,渴望实现自我价值,且他们拥有新科技技术、新的商业管理理念及个人多年积蓄和开阔的经济发展视野和夯实的专业技能;返乡农民工创业规模主要是微型企业、个体经营,结构单一、规模较小,创业资金依靠自身积累结余资金,亲朋帮扶资金、企业借贷资金,资金规模数额较小。微型企业数量占返乡农民工创业类
型的一半,七成以上初次投资规模在10万元以下并以作坊式加工、生活服务个体经营为主。一成以上投资创办私营企业,以加工制造、连锁服务、现代化农业为主,其他为合作社模式创业;返乡创业农民工文化程度比一般农民工高,通常他们接受过高中及以上学历教育,掌握生产技术,具有丰富打工经验,保障了创业成功率。在政府各级职能部门大力扶持及社会服务相关部门的助力下,返乡创业也农民工深入挖掘农村潜能,激发农村活力,对接市場需求,开展新型农民的创业项目,主要包括科学种植、养殖项目、“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农产品销售项目、农产品零售和简单加工等发展类型。返乡农民工创新创
业是经济结构转变、调整和升级的必然趋势,日益成为推动乡村产业发展、扶贫攻坚的新动力,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
一、高职院校服务农民工返乡创业问题
返乡农民工渴望在返乡创业发展流中获得成功,打造属于自己的一番事业天地。但是实现成功创业单靠专业技能或劳动经验是不可行的,创业者不仅需要具备精湛的专业技术、丰富的实践操作经验,而且在企业经营管理、电子商务、市场营销等方面都应当有专业认识与精确的业务洞察力。随
着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发展的不断深入,国家大力倡导高职院校开展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三农技术服务、培养热爱农村、关心农民、精专农业的综合性的优秀教师队伍。目前高职院校助力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正循序渐进逐步展开,但是在实践和实施过程中凸显比较多的尖锐问题和矛盾,限制了高职院校助力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的顺利实施和开展,一定程度也影响了培训收效。
(一)创业需求调研不完整
高职院校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主要围绕区域化、地区化开展。区域化调研内容和调研需求分析不完整深入度不够,缺乏多维视角。高职院校不能够精确和精准把握区域返乡创业农民工基本特征、创业需求。返乡创业农民工主要分为一代农民工和二代农民工,两代农民工从年龄构成、文化素质、教育经历、专
业技能、工作经验、价值观、创业需求、原始家庭构成等方面缺乏存在差异。在实际的高职院校创业培训中一刀切的培训模式,课程设置单一不合理,培训目标不明确,培训形式过于盲目,归其原因,在实施创业培训服务之前,没有全面深入地开展社会调研。调研过程停留在表面,调研需求过程缺乏年龄差异、资本差异、需求差异、创业基础等方面的深刻调研和分析,最终导致高职院校在开展创业培训过程中没有宏观的长远性培训规划,缺乏针对性强多样化的专业课程。培训的内容与形式不能够满足返乡创业农民工内在的
价值成长需要,削弱了返乡创业农民工参与培训的积极性,降低返乡创业弄明工培训质量,影响了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口碑和社会认可度。农民工创业
(二)创业培训顶层设计不完善
高职院校培训实力大相径庭,在返乡创业农民工培训方面关注度不够,没有足够的重视,创业培训顶层设计缺乏科学性、整体性、详细性。没有根据创业发展需要去满足创业农民工的实际需求,顶层设计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组织结构的构成不明确,一定程度上政府主导力度不够;培训对象以及返乡创业者的筛选过程缺乏科学性,层次性,参与创业培训具有盲从性。
培训内容的制定单一、针对性差,培训内容偏离农村农业农民发展实际现状,忽略了农村创业多样性、多类型、多元性,区域化的返乡农名创新创业特不明显;培训模式和培训学制不灵活,按部就班的培
训模式与农村创业劳动力生存需求转移的多变性、随机性、及时性矛盾明显。(三)资金短缺限制了返乡创业农民工培训
随着生产力水平的不断发展及社会经济结构的优化调整,返乡创业农民工意识到接受新知识、新技能、新理念、新文化的教育重要性,所以对于创业意愿强烈的返乡农民工而言,参与创业培训是创业准备阶段不可或缺的一個环节。高职院校参与创业培训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量的资金财力支持。乡村振兴发展战略的实施,国家层面制定和出台了针对农民工教育培训的优惠政策,并且从国家到地方投入大量资金。但是在资金支持渠道的单一性发挥力量有限,返乡创业农民工自身收入没有保障,存在潜在的不稳定性,让培训人员承担教育经费并不显示,一定程度限制了返乡农民工培训资源的优化配置及拉低创业培训的水平。
(四)培训的考核评价诊断功能缺失
高职院校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逐步推进,也呈现出比较明显的问题即为缺乏考核评价及跟踪反馈环节。参与培训的教师与农民工按照早已准备好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模式完成培训任务。最后高职院校没有对培训对象后续活动进行跟踪反馈及评估,从而造成高职院校培训成为重复不断的完成培训任务。没有反馈评价的培训活动难以从设计与内容、组织等方面进行更新和创新。培训知识内容与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发展存在不同步的弊端,直接导致农民工培训与自身实际需求的脱节。最终返乡创业农民工的培训成为没有实际价值流于形式的表面培训。
二、建议和对策
高职院校服务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是一项多主体参与、复杂的、持续性的系统工程,也是助力脱贫攻坚,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体现。为了更好的发挥高职院校社会服务功能,促进农业、农村、农民充分发展,在国家导向作用下,地方、企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高职院校创新返乡农民创业培训体系,改革传统的培训模式,保障返乡创业农民工培训持续有效地进行。增强和完善培训供需调研的全面性和完整性。培训调研高职院校开展培训之前应当对培训需求做深入全面的分析,侧重培训对象的教育程度、年龄特征、个体差异、资金资本、技能资本、创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创业者的内在心理活动(创业动机、创业意愿、创业行为、创业绩效、创业企业成长)等方面,制定针对性强、调研要素丰富调研问卷和调研实施方案。着重围绕区域经济发展目光,开展科学化、多层次、多主体参与的调研。利用科学的数据
统计方法完成调研抽样数据的筛选分析,得到有力调研数据,为下一步培训方案的制定提供参考。
一主多元,协同共建福利三角模式的顶层架构。国家发挥导向和政策资金支持居于三角形上方,发挥主导角,地方、区域、高职院校、企业等多元主体在的顶层设计的下方发挥协同配合的功能。国家层面担任返乡农民工创业培训的托底责任,汇集各社会主体,形成一股稳定培训合力,激发高职院校社会服务潜力,发挥乡村振兴发展战略区域发展中的智力支持功能。拓宽资金融流的渠道,强化国家融资担当。当前农民工培训资金大部分集中在政府系统,具有一定的封闭性。资金利用效率和利用率相对比较
低,为此,国家发挥宏观调控功能,地方区域详细落实,广泛吸收社会各界资金支持,丰富资金筹措的方式和途径。另外国家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政府扶持政策,惠农政策、惠企等政策和文件,鼓励企业参与、融入非政府组织及农民工参与的多种融资渠道。
从科学的角度构建和完善返乡创业农民工培训考核评价体系,制定具有中国特的农民工考核评价指标,合理安排考核内容,做好培训跟踪诊断评价,不断优化培训体系,实现供给与需求的匹配。返乡农民工创新创业是中国特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必然结果。高职院校开展返乡农民工创业教育,加快区域地方经济发展步伐,促进地方农民增产增收,同时也是落实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举措的重要体现,具有很大的社会价值。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