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山正月十五送灯的作文
流传于光山县全境、商城西、息县南、新县大部分的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即灯节)的习俗除与全国大致相似外,还有其独自特点一一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1989年修编的《光山县志》记载云:“家人团聚吃罢十五饭,大人带着子孙去先人墓地送灯插亮,烧化纸钱,以示对先人的悼念。
    关于光山、商城、新县一带元宵节给祖坟送灯的习俗,在全国十分少见。根据地方志资料记载,其大致范围包括光山县全境,罗山县竹竿、庙仙等乡镇,潢川县的付店、卜塔集、彭店、仁和、双柳等乡镇,商城县县城以南各乡镇,息县淮河以南的曹黄林等六七个乡镇,新县除南部和湖北接壤的郭家河、陈店、箭厂河、泗店、田铺等乡镇以外的所有乡镇(新县现在百分之九十以上辖区是1932年从光山县划出,时名经扶县;1951年、1958年,息县淮河以南地区从光山县划出),江西省新建县及其以北至庐山以南的几个县市,山东省宁阳县(《宁阳县志》载:“宁阳县元宵送灯至祖坟”),江西省宜春市及湖北等地有此习俗,全国其余地方都没有。同一地区的信阳市其他县区再无此俗。
    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之所以延续至今,与它特有的社会价值相关联。归结起来,有以下几点。正月十五作文
一是对逝去先人的纪念。每年正月十五晚上,在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时,给家里死去的新老先人的坟前送灯,表达对先人的纪念,让先人在另一个世界没有黑暗,不再孤独。二是孝道的教育和传承。正月十五给祖坟送灯,抚今追昔,祭奠先人,这不仅是对先人的怀念,也是中华民族尊老敬祖传统美德的固有要求。在口传心授中,将孝敬先人的美德代代相传。三是凝聚作用。平时兄弟子侄忙于生计、学习,各奔东西,聚少离多,交流较少,有的甚至因为一些事情心生芥蒂,来往不多,但在祭奠共同的逝去的先人这件事情上,大家又是高度一致的,大家正好可以借助这个平台,在一起交流和沟通。因此,每逢正月十五,光山籍人士无论身居何地,都风雨无阻地回到家乡给祖坟送灯。年复一年,浩浩荡荡的送灯队伍和壮观的送灯场面给 光山的灯节造就了一道独特而亮丽的风景线。
    光山正月十五送灯的习俗,十五大于年,在前些年,学校、机关单位即使不放假,也心照不宣地默认等同于放假了。
    午饭过后,家长拿出提前已准备好粗细均匀的竹签,糊灯笼需要的彩纸,搅好面糊,男孩子们便开始在家长的指导下忙活起来。竹签的竹节处要用刀削平,以免刮破纸灯,竹签一头要削尖,以便插入尚未开化的冻土。纸灯要等裁好纸张,计算好一张彩纸能裁几个,避免浪
费。同时还要准备一组大灯,一般是46个,是主坟前祭祀用的。除去竹签、纸灯之外,还要备好蜡烛。大约是多少座祖坟、备多少纸灯、多少根蜡烛。准备工作虔诚而细致,不敢有丝毫的马虎。主坟前的大纸灯要配以大蜡烛,竹签也要相应的长一些。一切准备就绪后,孩子们便在家长的带领下,带上送灯的用品一烧纸、鞭炮、烟花等出发去墓地了。
    人们根据祖坟的远近、祖坟的数量多少,决定下午出发时间的早晚。距离远一些的要早一些出发,祖坟不在同一处的,需安排不同的人去往不同的地方。道路好的地方可以开车或骑摩托车去,不太远的地方就一起走着去。送灯的人们在乡间、在山岗的路上相遇,熟悉的人们相互打着招呼,一两句的话语介绍着自己的祖坟大致的地方,然后又匆匆赶路。
    来到祖坟地后,先在主坟前放下竹签、纸张、烟花、爆竹,并不立即工作。一般是家长先带孩子们在祖坟旁转一转,介绍哪座坟是自家的,哪些坟是别人家的,自家坟哪座是哪位先祖的。然后指导如何插竹签、如何套纸灯,如何安置蜡烛。明确分工,谁负责哪几座坟。任务明确后,便各自趁夜到来之前完成各自的任务。家长通常在孩子们完成任务后,还要到各处去检查一番,看位置是否正确,竹签纸灯是否平正,蜡烛是否安稳,祖坟纸灯有无遗漏等。在各项准备工作都就绪后,如果天还早,则不急于点灯、放炮,因为要在夜降临后,
效果才更好。这时候,各位送灯的人们,因为年年送灯的缘故,多相互认识,因为平时也不多见,此时正是交流的好时间,相互聊一聊工作、生活,聊一聊国家的形势。家长通常只负责主坟前的大灯、组灯,烧纸钱、燃放烟花炮竹一般也是在主坟前进行。
    夜降临时,是孩子们最兴奋的时刻,孩子们先点亮各自负责的纸灯中的蜡烛,然后聚到家长负责的主坟前,家长虔诚地点上蜡烛,为祖先烧纸钱,三拜九叩的仪式完结之后,才给孩子们指令,可以燃放了。于是乎,各家祖坟前,鞭炮齐鸣,烟花升空,山腰、原野,到处灯火闪亮,烟花绽放。等到天完全黑下来后,漫山遍野都是五颜六的灯,一片片,一串串,像天上的星空。你会听见到处都是炮声,到处都是盛开的礼花,你真正才会感受到什么是节日,什么是发至内心的喜悦,什么是心甘情愿的奔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