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
本单元的第一个语文要素是“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为示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教师应指导学生在阅读时,对遇到不懂的词句,应先借助上下文和生活经验推测意思,再查字典验证。
本单元的第二个语文要素是“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课文《黄山奇石》中用“好像”“真像”仿写文中句子,介绍黄山奇石,并用课文提供的词语介绍某处景物;课文《葡萄沟》中课后第三题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拓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了解留言条的内容,通过例文旁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基本格式,学会根据实际情况写留言条。
内容 | 课时 | 内容简说 | 教学要点 |
古诗二首 | 2 | 《登鹳雀楼》写了登上鹳雀楼看到的景,告诉我们人生的哲理。 《望庐山瀑布》一诗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 | 1.认识57个生字,读准4个多音字,会写38个字,会写32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5.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6.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7.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
黄山奇石 | 2 | 介绍了黄山风景区的奇石。 | |
黄山的诗句 日月潭 | 2 | 写了日月潭的优美景。 | |
葡萄沟 | 2 | 介绍了葡萄沟的葡萄品种多、颜鲜、味道甜,葡萄干也很有名。 | |
语文园地四 | 4 | 识字加油站、字词句运用、写话、展示台、日积月累、我爱阅读 | 1.借助火车票上的信息认识8个生字,增强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意识。 2.展开想象,用“像”说句子。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 4.学习写留言条。 5.发现描写颜的词语的构词规律,并积累相关的词语。 6.积累写景名句,初步感受山河的壮美。 7.阅读《画家乡》,感受家乡的美。 |
8 古诗二首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述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重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和背诵古诗。
难点
想象画面,初步理解诗的意境和蕴含的人生哲理。
1.字词教学
本课12个生字中,“瀑、布”的韵母都是“u”,而声母分别是“p”和“b”,学生可能容易混,教师可以多示范、纠音。“尽”是前鼻音,“层”是后鼻音,可以借助日常交流,强化正音。
(1)识字。
①字源识字:“川”是象形字,教学时可出示甲骨文字形让学生对照识字。
②熟字换偏旁识字:“楼、依、遥”可以根据熟悉的构字部件来识记,也可以联系熟字来识记。
(2)理解字义。
①结合上下文语境,借助文中插图理解“依、尽”的意思,可以看看插图,说说诗句所描绘的画面,理解“依、尽”的意思。
②联系插图和生活经验理解:“层”,看看插图,这鹳雀楼一层叠着一层,数数有几层。“炉”,从“火”“户”入手,表示做饭、取暖、冶炼的器具,请学生联系生活想一想见过哪些炉子——煤炉、微波炉。
(3)写字。
“楼、依、炉、烟、挂”这几个左右结构的字都是左窄右宽。“楼、依、炉、挂”要注意笔画的穿插。“炉、烟”左侧“火”的捺应改成点。
2.诵读古诗
(1)渗透学法,理解诗意。比如:读懂诗的题目,就能大致了解诗写了什么内容;查字典理解难懂的字的意思;读好节奏,读出诗的味道;借助插图和课外收集的资料猜猜诗句的意思;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蕴含的人生哲理,等等。
(2)想象画面,感悟诗情。在学生理解诗句意思的基础上,可以让学生想象诗中的画面,结合简笔画说说诗中所描写的景物,让学生体会诗歌的意境,感受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1.预习提纲
(1)初读古诗,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2)再读古诗,了解古诗内容。
2.多媒体课件、剪贴画
教学课时
2课时
第1课时
《登鹳雀楼》
课时目标
1.认识“楼、依”等6个生字,会写“楼、依”等5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诵和背诵古诗。通过朗读和背诵,理解诗人描绘的意境,让学生明白想要看到美丽的风景就要登高远望,感受站得高看得远的道理。
一、图画导入,了解诗题。
1.老师知道同学们很喜欢画画,课前老师到了这样一幅画,请大家由近及远仔细观察。(出示《登鹳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生交流。
3.师边指图边讲: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一天傍晚,他来到黄河岸边,看到夕阳挨着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觉得,这里的景实在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同学们,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机讲解:这座楼叫鹳雀楼。课件出示鹳雀楼的相关资料。
4.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第一层,行吗?
生(齐):不行,要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的顶层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5.你说得太好了!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
利用小学生喜欢图画和听故事的特点,教师以讲故事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蕴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诗人、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二、朗读古诗,感知节奏。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不会读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2.出示古诗,引导学生读诗,标出诗的节奏和重音。
课件出示: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