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单元单元备课
单元主题:家乡
课标和教材分析:
本单元围绕“家乡”这个主题编排了《登鹳雀楼》、《望庐山瀑布》2首古诗和《黄山奇石》《日月潭》《葡萄沟》3篇课文,涵盖古今,跨越海峡,表现了祖国的辽阔和美丽,激发学生赞美家乡的感情和认识家乡的渴望。
“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这是对一年级下册“联系上下文,了解词语的意思”这一训练点的巩固与提升。本单元在《黄山奇石》《葡萄沟》中以“陡峭”“五光十”为示例,进行了具体的指导,并在语文园地“字词句运用”第二题中加以运用。
“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是本单元的另一个重点。本单元以写景的文章为主,语言优美,生动形象。教科书在《黄山奇石》《葡萄沟》等课文中安排了仿写的练习,在《古诗二首》《日月潭》等课文中安排了词语的拓展积累,在多篇课文后安排背诵课文或片段的练习。
本单元写话安排的是学习写留言条,通过例文让学生感受写留言条是来自现实生活交流的需要。通过例文旁的提示,让学生明白留言条的格式。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57个生字(其中需要掌握3个多音字),会写38个生字,会写37个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和生活经验,理解词句的意思。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4、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背诵古诗和指定的课文段落。
5、仿写句子,提升写话能力。
6、积累词语,并能够运用。
7、激发学生认识家乡、赞美家乡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
1、联系上下文和结合生活经验,了解词句的意思。
2、学习课文的语言表达,积累语言。
课时安排:
课文每篇2课时,语文园地2课时。
第8课古诗二首
课标教材分析:
《登鹳雀楼》是唐代诗人王之涣所作的一首五言绝句。前两行写景,营造了景辽阔、气势雄浑的意境;后两行寓理于诗,写出诗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道出了只有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人生哲理。
《望庐山瀑布》是一首七言绝句,它是李白游历庐山时写下的风景诗。这首诗抓住瀑布的动态美,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方法,再现了庐山瀑布的雄壮与美丽。全诗有声有,有动有静,有景有诗,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充分体现了诗人浪漫的情怀。
学情分析:
孩子们对于古诗还是比较喜爱的,而且有的同学可能早已背过这两首诗了,所以教学时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诗人所描绘的意境和从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目标: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想象画面,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理解诗人所要描绘的意境和诗中告诉人们的道理。
教学准备:PPT课件,古诗新唱视频资料
评价设计:
1、认识“楼、依”等12个生字,会写“楼、依”等10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中描绘的画面,初步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壮丽。(针对目标2、3的评价)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前三分钟
二、图画导入,了解诗意
1、导语导入:老师知道小朋们友们非常喜欢画画,上课前老师到了这样一幅画。
(师出示登颧雀楼课文插图)
2、谁能根据这幅画编一个故事或说一段话?
生交流。
3、二备:在我国唐朝,有一位大诗人,名叫王之涣。一天傍晚王之涣来到黄河岸边,他看到
夕阳挨着山慢慢落下,像个大红球,染红了天边,滚滚的黄河水浩浩荡荡流向大海。诗人感到,这里的景太美了!但是他还不满足于眼前看到的景象,他想知道远处的风景又是什么样的,只可惜站在这里看不到。小朋友,你能想个办法让诗人王之涣看到远处的风景吗?学生动脑想办法。
4、如有学生提出可以登上旁边那座楼时,教师相继讲解:这座楼它叫鹳雀楼。板书“颧雀楼”。谁来叫叫
它的名字?
学生齐读“鹳雀楼”。
5、同学们,课题中就出现了两个生字宝宝,我们先来看第一个字“雀”,怎么读?你怎么记住它?“楼”呢?
学生交流识字方法。
6、很好,我们开课就先认识了两个生字,大家都在努力使自己进步,为自己鼓掌。知道这个楼的名字怎么来的吗?课件出示鹳雀楼资料。
7、同学们,我们接着来替诗人想办法,诗人仅仅登上这座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吗?那我站在楼的一层,行吗?
生(齐):登到最顶层!
师:谁知道为什么登上鹳雀楼就能看到远处的风景呢?
生:因为站得高就看得远。
8、你说得太好了!二备:诗人王之涣登上鹳雀楼后,明白了这个道理,想要看得更远就要站得更高,于是就写了一首诗,题目就叫:《登鹳雀楼》(板书课题)
(利用小学生喜欢绘画的特点,教师以画的形式再现了这首古诗的内容:“鹳雀楼、高山、夕阳、诗人、黄河”,并启发学生看图说话,说出诗意,理解这首古诗包含的道理:站得高,看得远。使学生对作者、诗意,留下深刻印象,自然进入到古诗的学习中。)
三、指导朗读古诗。
1、出示诗人,了解诗人。
2、课件出示古诗。教师示范读古诗。
(不少学生跃跃欲试,因为他们在一年级就已经背过。)
请会背的同学一起背。
3、哪位小老师能上来教一教大家?
4、出示节奏读,学生按节奏来读。
5、指导学生平仄读古诗。
6、学生齐读(背诵古诗)
过渡:刚才老师看到很多小朋友已经能背诵这首古诗了,现在请小朋友闭上眼睛,来欣赏一段优美的乐曲,边听边想诗描绘的画面。(学生闭上眼睛,在优美的古筝曲中,随老师的提示进行想象画面。)
四、学习古诗。
1、同学们,你们刚才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自主交流。)
2、(出示古诗的前两句)诗人看到了什么?“白日”是什么意思?“依”又是什么意思?换个词语来解释一下。
3、读一读前两句来。
4、(出示诗的后两句)诗人看到了如此美景,他想到了什么?(生齐读后两句)“欲”是什么意思?“千里目”呢?
5、你能用自己的话把诗的意境给描述一下呢?
6、从王之涣的诗中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学生自由谈谈。
五、出示谷建芬老师的古诗新唱《登颧雀楼》。
黄山的诗句学生边听边学着唱歌,还可以配上自己的动作。
六、背诵古诗,拓展延伸。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引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学习第二首古诗《望庐山瀑布》。
二、初读古诗,识记生字
1.这首古诗是哪位诗人写的?(李白。)李白是唐代著名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歌气势豪放,想象奇特大胆,语言清新自然,被称为“诗仙”,和杜甫并称为“李杜”。著有《李太白集》。
2.借助拼音读古诗。要读准字音,圈出生字。
3.集体认读生字:炉烟挂流尺疑银
4.交流记字的方法。
5.集体反馈。
(1)挂:右半部分是由两个“土”组成的。(2)流:右半部分不要少写“丶”。
6.再读古诗,读准字音。
三、精读古诗,体会意境
1.先听老师读古诗,然后说一说这首诗写的是哪里的景。(庐山瀑布。)
2.数一数这首古诗共有几句。(4句。)
3.质疑、解疑,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1)庐山:三山五岳中三山之一,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南。
(2)香炉:指香炉峰,是庐山西北部的一座山峰。它的形状尖而圆,峰上烟云缭绕,就像一座香炉,因此而得名。
(3)生:产生。
(4)紫烟:紫的烟雾。
(5)挂前川:指瀑布好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川,河流。
4.说一说这首古诗的意思。(太阳照耀着香炉峰,升腾起紫的烟雾,远看瀑布就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湍急的水流从三千尺的高处飞泻下来,让人怀疑是银河从天而降。)
5.想一想,在这首诗中,诗人看到了什么?(香炉峰、瀑布。)
6.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作者想到了什么?(疑是银河落九天。)
7.观看课件,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四、课后延伸拓展
1.展开想象,把想到的画面说一说。
2.推荐李白的诗《独坐敬亭山》,建议学生背诵。
当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báirì      huáng héɡāoshān      dà hǎi
()()()()
qiónɡrén      má  què    lóu  fánɡ
()()()
二、比一比,再组词。
人()尽()衣()欢()
入()近()依()欲()
三、填空:
1、《望庐山瀑布》是()代诗人()的作品。诗中的首句,巧妙地运用()的名字,将蒙蒙的()形象地比喻为从香炉中升起的()。整首诗采用()的方法写出庐山瀑布的( ),表达了诗人()。
2、《绝句》是()代诗人()写的。诗中描绘出诗人居住的()附近明丽的景象。整首诗有()有()。有()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