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
史上,《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以下简称《提纲》)一文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新唯物主义”世界观的诞生,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品质的形成有着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从《提纲》的总体内容来看,马克思突出强调的是实践的观点,这是马克思新世界观形成的重要标志。然而,由于马克思在其经典著作中并没有明确界定“实践”概念,理论界对马克思实践观就形成了不同的解读模式。笔者拟从马克思主义经典的文本出发,从方法论的视角解读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点及其当代价值。
一、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方法论意义
方法论,就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般方法,是人们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来观察事物和处理问题。作为一种哲学学说的方法论,从实践的角度理解,它关注的是主体与客体实践的对立统一的关系,目的是能够为主体提供出一种正确处理关于实践的方法的观点和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自始至终都贯穿着的实践思维方式和思维逻辑,表征着马克思主义哲学开创了人类哲学思维把握存在的新境界。正如恩格斯所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条,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
究使用的方法”。
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法和逻辑方法,有一个逐渐孕育成熟的过程。在同青年黑格尔派决裂的过程中,马克思的哲学信仰发生了转变。随后,在接受费尔巴哈人本学唯物主义的同时,写下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论犹太人问题》和《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展开了对黑格尔和青年黑格尔派的思辨哲学的批判。马克思在这些著作中以人本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否定思辨思维方式和逻辑方式,从而与思辨哲学决裂,转变为费尔巴哈的人本哲学思维。在1845年春,马克思在《提纲》这个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个
文件中,对费尔巴哈和一切旧唯物论、旧哲学做了一次彻底的清算,确立了马克思的实践哲学。“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感性的人的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不是从主体方面去理解。因此,和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对象性的活动。因此,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中仅仅把理论的活动看作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对于实践则只是从它的卑污的
费尔巴哈的提纲
犹太人的表现形式去理解和确定。因此,他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
这是《提纲》第一条中的一段论述。仅从思维方式的方法论视角来辨析《提纲》中的这条内容,笔者认为其基本思想包括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是指马克思之
前的旧唯物主义,包括古代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的唯物主义。后者主要是指近代欧洲的唯物主义,其主要代表是17和18世纪的英国和法国的唯物主义,以及19世纪德国费尔巴哈人本主义唯物主义。他们虽然一致主张物质决定精神,但是都认为精神和意识是对物质直观的反映,否认精神的能动性。他们“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出发来解释世界,或者说只是从客体作用于主体的角度,即人对客观事物朴素直观的角度去理解事物,而没有从人对客观事物的能动作用,亦即对客观事物的改造活动的角度去理解,这正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这正如马克思在《提纲》第五条所说的“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
直观”,特别是他不能把实践作为感性认识内容与感性思维形式的基础,因而也就必然忽视处在实践中的主体的人在认识中的能动作用。费尔巴哈“没有看到,他周围的感性世界决不是某种开天辟地以来就直接存在的、始终如一的东西,而是工业和社会状况的产物,是历史的产物,是世世代代活动的结果”
其二,由于旧唯物主义不了解实践,不能对人的能动性做出唯物主义的解释,这样不仅不能战胜唯心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抽象地发展了。这里的“抽象”是指唯心主义片面地夸大了精神的能动性,把它看成不受客观事物制约的绝对。马克思之前的一切唯心主义者,与旧唯物主义相反,“只是”从主体出发来解释世界,以其主体的抽象思维为主导,片面地夸大人的主观能动性,将主体的能动性在解释世界方面做出了种种脱离现实或客体的抽象的发挥,把精神通过实践对物质的反作用看成对物质的决定作用甚至派生出了物质。唯心主义把实践看成是纯粹精神的活动。实际上,现实的感性活动,是主观见之于客
观的活动,是主体能动性与客体制约性相统一的活动,这是唯心主义者“当然”不知道的。
由以上的分析可以得出,《提纲》第一条虽然没有给科学的实践观概括出一个完整的定义,但是马克思以批判以往的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体与客体的关系问题上各执一端的两种错误的思维方式为契机,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的’、‘实践批判的’活动的意义”的片面性,又批判了唯心主义“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错误。实际上,这种批判本身,就内在地揭示了马克思科学实践观的方法论,即要求人们在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要避免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各自走向两个极端的错误。这就是马克思开创的科学实践观的
方法论内涵和可操作路径。这一科学的实践观包括了两个本质上相通的命题:感性是实践的,实践是感性的。这两个命题分别是对旧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批判。这两个
方面的批判打开了新世界观的本体论境域。《提纲》的后面各条的内容,诸如真理问题、对旧唯物主义在人与环境关系上的问题的错误观点的批判和对费尔巴哈宗教观的批判等,都贯穿着马克思的科学实践观的方法论。现实生活中的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及在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都必须要处理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人们在处理主客体关系的实践中往往会发生两种错误:或者夸大人在客体面前的受动性而忽视人在客体面前的主观能动性;或者
无视客观条件而夸大人在客体面前的主观能动性。这两种错误正是马克思在《提纲》所批判的旧唯物主义,即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在主体和客体关系问题上的两种错误。因此,马克思科学实践观就是要求人们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实际上也只有有效地克服这两种错误倾向,才能使人们的实践增加成功的把握,减少失败的可能。这正是马克思科学实践观所具有的方法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