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如何理解马克思所说的"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
答:"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句话是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一文中提出的。意思是说,人们的社会生活的基础是实践的活动,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一旦离开实践活动,社会生活就将停止,社会就不能存在和发展。
2、费尔巴哈绝不希望废除宗教,因而是无神论者。
答:该命题错误。 (1)费尔巴哈确实是无神论者,他在反对宗教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他对传统的宗教进行了入木三分的分析,针对宗教的危害他勇敢地提出了"政治代替宗教,人间代替天国、劳动代替祈祷"的口号。 (2)但是同时他并且没有主张彻底地废除宗教,他在提出取消人格化上帝的宗教后,又提出了要建立起爱的宗教。
3、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就是庸俗唯物主义。
答:该命题错误。 (1)庸俗唯物主义简单地把人脑与胆、胃相比,认为人脑产生意识,就像胆排出胆汁、胃排出胃液一样,这样就把意识的主观特征抹煞了,这就否认了哲学基本问题,取消了物质与意识的对立。 (2)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即机械唯物主义具有三个局限性:⑴机械
性,用机械运动来解释一切,自然科学中达到某种完善地步的只有力学;⑵形而上学性,这是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处于收集材料的阶段;⑶不彻底性,即对社会历史领域的非历史观点庸俗唯物主义是19世纪50年代出现的,是马哲产生之后产生的,是哲学上的倒退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历史发展的必经阶段在哲学史上有重要贡献。所以,不能把形而上学和庸俗唯物主义混为一谈。
3、 马克思从哪些方面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陷马克思?又是如何阐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真理标准的?
第1、2条批判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关于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检验真理标准的基本原理。这部分从总体上概括了辩证唯物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本质区别,开始把实践的观点纳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体系,从而为建立新唯物主义哲学体系奠定了一个牢固的基础。
    第一条指出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指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一切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不了解实践的意义,因而不能说明主观能动作用。旧唯物主义不懂得实践对人类社会的意义,把客观世界单纯地看作认识对象,不当作实践改造的对象,不懂得主观对客观的
反作用。这是旧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也是和辩证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旧唯物主义是直观唯物主义,而辩证唯物主义是实践唯物主义。费尔巴哈虽然也讲实践观点,但他对实践的理解是错误的。他在《基督教的本质》一书中,把理论和实践对立起来,认为理论活动才是真正人的活动,而实践则是"犹太人营商牟利的活动"。   
    第2条指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阐述认识和实践的关系,指出实践是唯物主义认识论的基础和检验真理的标准。针对旧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指出:人们的思维归根到底只能由实践来检验。只有在实践中,人们才能把主、客观统一起来,确定人的思维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实际,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费尔巴哈承认人类能够正确认识客观世界。但是在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问题上,却陷入了混乱。有时,把感性直观作为真理标准;有时,又把大多数人的意见,作为真理的标准。显然,费尔巴哈提出的真理标准都是属于主体范围之内的。在哲学史上,马克思第一次把实践的观点引进认识论,并作为认识论的基础,这是关于认识论的一次伟大革命,是哲学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革命性突破。马克思认为,客观世界根本无所谓"彼岸世界"。他在这里借用"思维的此岸性"概念,只是为了强调人们能够透过现象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而且可以通过实践证明认识的真理性,世界上没有什么事物是不可认识的。借此批判了康德的不可知论。 
3-9条揭露旧唯物论的唯心史观及其根源,论述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批判了旧唯物主义的唯心史观,分析了其产生的根源。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系列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勾画出了唯物史观理论体系的纲要。 
2、 分析旧唯物主义关于"人是环境的产物"的观点,其"环境"指什么?由什么决定的?
马克思在批判的过程中是如何阐述人和环境的辩证关系的?
  第3条批判"环境决定论",阐明实践对环境和教育的改造作用。批判旧唯物主义不了解革命实践的伟大作用,因而不能正确地说明人和环境、人和教育的关系,并由此导致唯心史观。"有一种唯物主义学说",指旧唯物主义,主要指18世纪法国的孟德斯鸠、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等人的理论。他们认为 "人是环境的产物"。费尔巴哈也是这样的观点。这种观点包含着唯物主义的因素,具有合理性。
3、 环境指什么?由什么决定?又是怎样改变的?
  他们所说的"环境"主要是指政治、法律、文化等上层建筑,而这些上层建筑又是由个别天才或统治者的理性支配的。这些天才或统治者是天生的教育家,广大众则是天生的被教育者。
在此,一方面说人是环境的产物,另一方面又说环境是由人的理性决定的,即环境又是人的产物,从而陷入了逻辑上的循环。即环境决定人,意见支配世界,走到了天才人物创造历史的唯心史观中去了。和旧唯物主义不同,马克思所说的"环境"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的物质关系,它包括生产力、经济基础和社会关系。人一生下来,就要碰到这些物质关系,它是一种既定的关系,是客观的,是以往人们的实践活动的产物。但是,人并不是消极被动地接受环境的影响。人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者。马克思批判的不是环境对人的决定作用本身,而是片面机械地理解这种决定作用。"环境决定论"只看到环境对人的作用,而没有看到人的实践对环境的能动改造作用。实践活动使人在改变环境的同时也改造了自己。人们在革命的实践过程中,既改造了环境又改造了自身,实践是改变环境和改变人的共同基础。    第4条 分析费尔巴哈的宗教观,阐述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揭露费尔巴哈对宗教批判的局限性,揭示了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和消灭宗教的正确途径,从中引出在实践中改造世俗社会的革命结论。 (1)指出费尔巴哈批判宗教的出发点及其局限性: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揭露和批判,是他唯物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留给后人的宝贵精神财富。在此,马克思首先肯定了费尔巴哈反对宗教的出发点和他所作的结论都是正确的。(2)揭示宗教产生的社会根源:现实的世俗世界之所以被分裂为两个,宗教之所以能够凌驾于现实世
界之上,是因为世俗的现实世界本身的自我分裂,自我矛盾造成的。宗教的产生和存在,不仅有自然的根源,而且有社会的、阶级的根源。(3)要消灭宗教,必须通过实践对"世俗家庭" 进行革命的改造:费尔巴哈和旧唯物主义者都把宗教的根源归结为人的认识,故都认为消灭宗教的办法是普及教育。马克思主义认为,消灭宗教 的唯一途径是要改造产生宗教的世俗基础。结论应当从人类社会自身的阶级矛盾去理解宗教,从理论上批判和揭露社会中产生宗教的社会根源--阶级及其剥削制度。然后,通过革命实践去改造人类社会,消灭阶级剥削和压迫。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消灭宗教。 
  第5条 指出费尔巴哈陷入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进一步指出费尔巴哈从唯物主义出发,而又陷入了唯心史观的认识论根源。费尔巴哈对感性和理性以及两者关系的认识,虽然是建立在唯物主义基础上的,但却又是直观的。费尔巴哈诉说的感性认识只是照镜子式地、消极被动地反映自然,而不是能动地反映自然。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基础上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能动飞跃,不懂得理性认识的科学抽象性,可以使人类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费尔巴哈的理性直观,没有把认识与社会实践、与改造现实联系起来。这就是马克思所说的费尔巴哈不是把感性看作实践的、人类感性的活动。结论正因为费尔巴哈不懂得实践的意义,所以,这种直观的唯物主义,就不能正确地说明环境和人的关系,更不能揭示宗教
产生的阶级根源和消灭宗教的途径。  分析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积极意义和局限性。
4、马克思是如何通过批判费尔巴哈,阐述唯物史观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
  6-7条批判费尔巴哈在人的本质问题上的错误观点,阐述关于人的本质的历史唯物主义观点。
  第6条 批判费尔巴哈不了解人的本质,阐明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观点。费尔巴哈认为人的本质"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即从单个人抽象出来的共同性。认为人区别于动物就在于人能意识到自己是人,是人的这种类,人作为一个类的共同性,就是人的理性、意志和感情。这些东西是人生来就有的,默默无声地潜藏在人身上的,由许多个人以纯粹自然的方式联系起来的共同性。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时, "把宗教的本质归结于人的本质",用人来说明神,揭露了宗教的虚幻的本质。这对宗教神学的统治无疑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对当时反封建的斗争和解放人们的思想,起了积极的作用。
    费尔巴哈的两个错误:1、离开历史进程,离开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来考察宗教感情和人
的本质。2、把人的本质理解为'类'本质。费尔巴哈将抽象掉了社会性、客观物质属性的所谓人的本质作为他的宗教观和人本主义的哲学基础,由于他把抽象的人作为其理论体系的逻辑起点,所以他的宗教观、历史观必然是唯心主义的。在此,费尔巴哈对人和人的本质的理解,只是从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不是从现实的社会关系去进行考察。因此,就不能对人的本质作出科学的说明。这是费尔巴哈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局限性。马克思在回答人的本质问题时,不否认人是自然存在物这个事实。他认为,全部人类历史第一个需要确认的事实是个人的肉体组织以及由此而产生的个人与其他自然的关系。但是,马克思不像费尔巴哈那样,仅仅看到人的自然存在和自然属性,更重要的是指出了人的社会属性--人的本质。马克思指出,研究人的本质,要从人的全部社会关系的总体上去考察。因为,现实的人是以一定的生产方式从事生产活动的,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必然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在生产关系的基础上,人们还发生政治、思想、道德、宗教等各种社会关系。在全部社会关系中,生产关系是基础,决定其他社会关系,其他社会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关系。同时,社会关系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变化。因此,人的本质又是具体的历史的,是发展变化的。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生产关系,从而形成了人们不同的本质。第7条是第6条的具体化,进一步批判费尔巴哈对"宗教感情"和人的本质的错误观点。
1、 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包括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对对象、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或者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唯心主义却发展了能动的方面,但只是抽象地发展了,因为唯心主义当然是不知道现实的、感性的活动本身的。(16分)
答:(1)马克思这里是说他之前的旧唯物主义,其主要的缺点是脱离实践,把对象仅作为外在于人的实践的对象来理解,这实际上丢掉了人认识对象的基础和条件,只能像动物那样完全被动地来感性直观外在的对象,而不能能动地认识和改造对象。(6分)脱离实践的所谓人的感性并不是现实的人的感性,只能是动物本能的感性,而人在其实践中所形成的感性则是可以上升至抽象思维和理性认识并在实践中能动地发挥指导作用的一种认识活动。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对于对象的认识并科学地理解这种认识活动。(4分)唯心主义虽然看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但由于其根本不理解这种能动作用只有在实践中才是现实可能的,于是便脱离实践把意识抽象地理解和夸大为一种外在于人和人的实践、无所不能的能动主体或实体。这说明一切旧哲学的根本弊端都在于脱离实践、脱离实际,仅凭头脑的想象和观念来理解说明世界和认识对象。(6分)
2、 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12费尔巴哈的提纲
  答:这段话的大意是:(1)人的思维和认识是否是反映对象实际的客观真理,不能靠认识和理论自身的说明来证明,因为理论本身无法说明这个问题。从理论到理论,从观念到观念,从抽象思维到抽象思维,正是一切思辨哲学的本质特征。(6分)(2)人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形成他关于世界的认识,并把这种认识与他所实践和反映的对象相对照,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自己的认识,从而使认识越来越符合客观实际,并在实践中发挥其指导实践、改造世界的能动作用,体现其主客观统一、相互转化的客观现实性和巨大的精神力量。离开实践,不仅使人对世界的认识失去了现实可能性,成为子虚乌有的凭空想象,即便已有的认识也会成为毫无能动性的死的精神。(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