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马克思: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
1、写作背景:
《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是马克思于1845年春天在布鲁塞尔写成的。恩格斯在整理马克思的1844—1847年的笔记时发现了这份提纲。当时的标题是《关于安尔巴哈》,1888年,恩格斯出版《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单行本时把《提纲》作为附录第一次公开发表,作了某些文字上的修改,并高度评价了它。
19世纪40年代以前,黑格尔的唯心主义哲学在德国占据统治地位。1841年,费尔巴暗发表了他的哲学代表作《基督教的本质》,使唯物主义直截了当地登上了王座,从而宣告了唯心主义的破产和唯物主义的胜利。费尔巴哈哲学虽然战胜了唯心主义,但由于他主张通过协调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关系的办法,而不使用阶级斗争的手段实现人类的解放,因此,它不是指导工人运动的理论,不能成为无产阶级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这就给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了项任务,在唯物主义已经战胜唯心十义的历史时期,如何改造旧唯物主义世界观,为风起云涌的工人运动提供理论指导,《提纲》就是为了完成这一任务而写作的。
2、赛尔巴哈对实践的错误理解
马克思说:“费尔巴哈想要研究跟思想客体确实不同的感性客体,但是他没有把人的活动本身理解为客观的活动。”这是说费尔巴哈把实践理解为一种理论活动或认识活动。费尔巴哈说:“暂时只在一个人头脑中存在的东西就是理论,而在许多人头脑中已有的东西就是实践。”因此,费尔巴冶所说的实践不过是一种为多数人所承认的理论。
3、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的哲学史上的革命变革
1)新、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不同
马克思说:“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旧唯物主义将。市民社会”持指为资本主义社会,它是一种资产阶级的世界观。与旧唯物主义相对立,“新唯物主义的吃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化了的人类”。这里所讲的“人类社会”是指共产主义社会。这里所说的“人类“或“社会化了的人类”是指无产阶级。
2)新旧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一切旧哲学只是为了说明世界,建立在实践基础上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以改造世界为己任。马克思说:“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这句话是说.马克思主义哲学之前的一切旧哲学,包括唯物主义哲学,也包
括唯心主义哲学,有一个共同的缺陷,就是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和说明世界,而没有为自己的哲学提出改造世界的任务。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实现的哲学史上的革命,就在于它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的哲学。
原文
(二)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白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自己思维的此岸性。关于思维——离开实践的思维——的现实性或非现实性的争论,是一个纯粹经院哲学的问题。
(三)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
(五)费尔巴哈不满意抽象的思维而喜欢直观;但是他把感性不是看作实践的、人的感性的活动。
(八)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个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
(十)旧唯物主义的立脚点是市民社会,新唯物主义的立脚点则是人类社会或社会的人类。
(十一)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节选)
1、写作背景
184310月,马克思迁居巴黎,开始研究政治经济学。1844年春,马克思在巴黎读了许多资产阶级经济学家的著作,写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剖析。《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就是这一时期研究成果的最初总结。1845年,马克思移居布鲁塞尔,继续研究政治经济学》1849年秋,马克思定居英国伦敦,更加专心致志地研究政治经济学,因为这里有更好的条件。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1857l858年经济学手稿”形成了。
18578月底至9月期间写的“导言”是“1858—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开头部分,是为他计划中的一部经济学巨著所写而没有写完的“导言”草稿。从形式上看,只写了《Ⅰ.生产消费、分配、交换(流通)》,而没有后文相连接。这篇导言在马克思生前没有发表。直到费尔巴哈的提纲1902年人们才在他的遗稿中发现。1903年,考茨基把这一手稿第一次用德文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的基础上,马克思于1859年整理出版了《政治经济学批判。第一分册》一书,因此,人们称成书之前写的这个“导言”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在出版《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时,马克思还为之写了“序言”,通常人们称“序言”为《<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2、生产与消费的关系
马克思用辩证唯物主义观点,阐明了生产和消费的辩证统一关系,并指出生产居支配地位,消费也反作用于生产,批判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把二者割裂或等同的错误。马克思得出结论,消费和生产之间的同一性表现在三方面:(1)直接的同一性。即生产是消费,消费是生产。(2)互为中介.相互依存。即生产为消费创造作为外在对象的材料;消费为生产创造作为内在对象。没有生产就没有消费,没有消费就没有生产。(3)各自创造着对立的一方。即消费创造生产,使生产行为得以最终完成,使产品成为现实的产品;生产创造消费,即创造消费的对象、方式和动力。
3、生产与交换的关系
马克思指出:“既然交换只是生产和由生产决定的分配一方同消费一方之间的中介要素,而消费本身又表现为生产的个要素,交换显然也就作为生产的要素包含在生产之内。”一句话,交换是由生产决定。
第一.在生产本身发生的各种活动和各种能力的交换,直接属于生产,并组成生产本身。第二,半成品零部件的交换也属于生产。第三.各类企业之间的技术和经济联系既取决于生产的发展,同时也是社会生产活动的重要方面。第四,最终产品与消费者的交换似乎独立于生产之外。
三、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节选)
1、写作背景
1848年欧洲革命失败后,至60年代又开始复苏。德国工人运动也随之日益高涨起来,并出现了工人阶级政党性质的组织。1863年,全德工人联合会成立,拉萨尔任主席。全德工人联合会在历史上曾经起过重大的进步作用。但是,拉萨尔从超阶级的国家观出发,幻想通过争得普选权和依靠“国家帮助”建立生产合作杜,就可使资本主义过渡到社会主义。但是,全德工
人联合会不能适应先进工人的要求。于是,18698月,德国工人运动中的先进分了在威廉·李卜克内西和倍倍尔的领导下,在德国爱森纳赫建立了德国社会民主工党。这个派别是在马克思和恩格斯的关怀指导下成长起来的,基本上坚持马克思主义.反对拉萨尔派,并主张通过自上而下的革命,推翻贵族地主阶级的反动政治,实现德同的统一。由于俾斯麦政府的镇压,促使两派都希望合并,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合并是一件好事,对工人阶级有利,但合并要有原则。可是,爱森纳赫派领导人没有认真地听取马克思、思格斯的劝告.匆忙与拉萨尔派协商合并,18752月.由李卜克内西负责起草了个两派合并的纲领草案并采纳了拉萨尔派的观点。马克思、恩格斯认为它是一个“极其糟糕、会使党精神堕落的纲领”,为此,马克思于同年专门写了《对德国工人党纲领的几点意见,通常称《哥达纲领批判》,1891年,恩格斯将此文公开发表在德国党的刊物《新时代》上。
原文
1)“劳动是一切财富和一切文化的源泉”、“有益的劳动只有在社会中和通过社会才是可能的”的错误观点,进而批判他的结论:“劳动所得应当不折不扣和按照平等的权利属于社会一切成员”。
出自李卜克内西负责起草并采纳拉萨尔派观点的《哥达纲领》,实质上涉及到是保留私有制还是消灭私有制的问题。
2)揭露《哥达纲领》“修订”国际工人协会临时章程,戳穿机会主义者“仅仅攻击资本家阶级,而不攻击土地所有者”的险恶用心。
出自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第一国际的纲领批判资本家和土地所有者,而《哥》却把土地所有者删去了,这实际上是一种改良主义,是“半截子”革命。
3)批判了《哥达纲领》中关于生产资料所有制与分配的相互关系问题上的错误,科学地论证了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社会主义社会的总产品和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
出自马克思的《哥达纲领批判》,社会主义社会采取的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共产主义社会实行的是“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4)“工人阶级为了本身的解放,首先是在现代民族国家的范围内进行活动,同时意识到,它的为一切文明国家的工人所共有的那种努力必然产生的结果,将是各民族的国际的兄弟联合。”
出自李卜克内西负责起草并采纳拉萨尔派观点的《哥达纲领》,这是资产阶级民族主义的翻版,而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早在《共产党宣言》中明确地显示出来,那就是:“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没有全世界无产者的联合,就没有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这是惊人的经验教训。所以,无产阶级在革命斗争中,必须加强无产阶级的国际主义!
四、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1、写作背景
1883314日,世界无产阶级的伟大导师马克思与世长辞。马克思一生的活动可以归结为两个方面,其,从事无产阶级革命理论研究,其主要代表作:《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等;其二,参加无产阶级革命战斗,其主要活动;亲身参加丁1848年的欧洲革命,亲身参加并领导了1864年成立的第一国际,亲身参加了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马克思是一位伟大的理论与实践相统一的楷模。1883317日,马克思的遗体被安葬在伦敦海格特公墓.在安葬仪式上,恩格斯用英语致悼词。该悼词刊登在1883322日《社会民主党人报》上,即《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
原文
1)马克思是伟大的思想家。他“发现了人类历史的发展规律”,即唯物史观;他“还发现了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它所产生的资产阶级社会的特殊的运动规律”,即剩余价值学说。这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大发现。
(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唯物史观的发现为剩余价值学说的创立奠定了科学的历史观基础,剩余价值学说的发现,又进一步科学地证明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现的原理。剩余价值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
2)科学是一种在历史上起推动作用的、革命的力量。任何一门理论科学巾的每一个新发现——它的实际应用也许还根本无法预见——都使马克思感到衷心喜悦,而当他看到那种对工业、对一般历史发展立即产生革命性影响的发现的时候,他的喜悦就非同寻常了。
(思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说明马克思是科学家,同时科学技术是生产力。)
五、思格斯: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
1、写作背景
《路德维希·贷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的终结》是恩格斯于1886年写成的,最初是以论文的形式发表在德国社会民主党的机关刊物《新时代》上:1888年恩格斯又作了进一步修改,并写了一篇序言阐述了《费尔巴哈论》的写作背景。
1、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很早就有的一个心愿。2、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同德国古典哲学的对立,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思想战线斗争的需要。3、全面阐述马克思主义同德国古典哲学关系的直接原因是施达克对费尔巴哈的错误评价。4、对发表《关于赛尔巴哈的提纲》的说明。
六、恩格斯:反杜林论(节选)
1、写作背景
《反杜林论》写于18761878年间,先以发表在德国社会主义工人党机关报《前进报》上,18787月汇编出版。
19世纪70年代,西方资产阶级开始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欧美各国工人阶级也先后建立了社会主义工人政党。当时国际工人运动的革命中心已从法国转移到了德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