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文化意识培养的双文化图式英语课堂
摘要: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英语核心素养的四个组成部分之一,但是文化意识的培养却一直被初中英语教师,特别是被农村中学的英语教师所忽略。英语的课堂教学中可以通过构建“双文化图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本文以实际做法为例,讲述了如何通过课前、课堂以及课后,构建双文化图式来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赞美春雨的诗句关键词: 文化意识 核心素养 双文化图式 中西方文化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外语教学本身传递着目的语国家传统习俗和生活方式等文化内容,然而英语课程并非只是英语文化的单向传播,同时也是向世界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工具。
《新课标》将文化意识列入英语课程总目标,提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发展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教育部,2012:9)的教学建议。文化意识是一门语言的灵魂;是英语课程标准的要求;也是英语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作为英语核心素养之一的文化意识,在我们的英语教学中,是经常被教师忽略的一个环节。当前的初中的英语教学中,很多教师重
语法,轻文化,甚至有些教师自身对中外文化的涉猎也很少,更勿论为学生讲解了。文化意识的缺失,导致学生不能深入理解文本蕴含的文化知识,在实际的英语交流中也不能很准确地理解和表达。在近几年的教学中,我发现构建双文化图式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
一、双文化图式的概念
德国古典科学家康德是最先提出图式理论(Schema theory)的人,他认为图式的首要功能就是将感官信息综合成可概念化的形式。
“文化图式”是指在特定的文化内涵如风土人情、社会习俗、生活方式、社会制度、价值观念、宗教信仰等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知识结构,是用来感知和理解交际中的各种文化现象的有效手段,是以文化背景知识为基础而形成的知识结构和框架,是储存文化知识的信息包,先天就存在于人们的大脑之中。
文化是多元性的,文化图式也不例外。英汉两种语言就蕴含着不同的文化图式。对于学习者而言,当英汉两种不同的文化图式同时存在于大脑中,便构成了“双文化图式”,即关于西
方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可以用来感知和理解各种中西文化现象(刘明东等,2012)。而英语教学中的“双文化图式”(Bicultural schemata)可以理解为双文化背景为基础的知识结构模块,即学生头脑中关于英语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的“知识结构块”,可调用来感知和理解各种中西文化现象,对中西方跨文化交际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应构建英汉“双文化图式”,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
二、构建“双文化图式”的途径
英语学习不是一个简单符号的理解和吸收的过程,而是一个英汉双文化的比较与内化过程。下面,我以新目标Go gor it 教材为例,分享一下我在英语课堂上的几点做法。
森林火灾应急预案(一)利用课前自主预习助学生勾勒双文化图式草图。
比如新目标九年级Unit 2 I think that mooncakes are delicious!这个单元讲的是节假日活动这个话题。在课前预习的时候,我就布置学生自己上网搜索资料,把中西方类似的节日列入表中并从时间、食物、活动以及象征意义等方面作出比较。
在学生们交上来的资料中,有的选择了中国的春节和西方的圣诞节。两个节日都有一个共勾心斗角的意思
同点就是家庭成员欢聚一堂,共同过节,并有着辞旧迎新的象征意义。不同的地方在于它们的时间,庆祝的方式等。中国的春节是通过节前的大扫除、布置房子、除夕夜的团圆聚餐、一起观看春节联欢晚会、甚至还有北方的十二点吃饺子以及年初的走亲访友等等。而圣诞节则是要布置房子、买圣诞树、给家人朋友挑选礼物和聚餐。有的孩子还出了欧亨利的《麦琪的礼物》这个故事来跟同学们分享。有的学生选择了中国的七夕情人节和西方的情人节,甚至还在网上搜索到了西方情人节的由来,分别讲了牛郎与织女的故事还有Valentine的故事。还有的学生对比了中国的鬼节和西方的万圣节。这些活动课前就充分调动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而且在他们的脑海中形成了一个双文化图式的草图,明白了不同民族文化发展的过程中都会有一些惊人的相似之处,也能更好地达到《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提出的“加强国际理解教育,推动跨文化交流,增进学生对不同文化的认识和理解”(教育部,2010:35)的要求。
(二)课堂上利用各种手段使双文化图式细化,帮助学生强化所输入的信息。
1.通过图片、视频以及教师讲解等方式,直观对学生进行文化内容输入。
比如在上Unit 2这个主题为节假日的单元,我播放了一些节日的视频,如中国的春节和西方
的圣诞节等,还有一些图片,让学生从视频以及图片中进行“茬”,写出两个节日之间的不同。如各个节日的名称、时间、特食物、活动以及象征意义等等。我还利用了之前一款游戏“愤怒的小鸟”,让学生们猜猜与之相关的节日,以及与节日相关的一些元素。有趣的视频以及图片都能让学生们印象深刻。
2. 用“I-Seed”教学模式让学生们进行分组学习,进行讨论并总结,细化双文化图式。
如八年级下册 Unit 6 An old man tried to move the mountains.讲的是愚公移山的故事,本单元3a的阅读课讲的是孙悟空的故事。而Section B的两个故事则是安徒生的童话《皇帝的新装》以及来自格林童话的《Hansel and Gretel》。这个单元,可以布置让学生搜索中西方讲述同类故事的名著,在课堂上分组讨论并写出总结,并以小组为单位创作中外名著手抄报,评选出一二三等奖并进行奖励。这样的做法能让学生们在学以致用的方式中体验中西方的文化差异。
如八年级下册Unit 7 的阅读课,讲了中国的国宝--熊猫。这个单元,则可以让学生们搜索各个国家的特有动物,比如澳大利亚的袋鼠、考拉,美国的鹰等等,让学生们通过讨论绘制成表格并进行比较。
孝文帝改革如八年级下册Unit 9 Can you come to my party?的这一个单元,课前让学生通过网络搜索出资料,课堂上进行分组讨论,内容是西方人举办的party和我们中国人举办的聚会有哪些区别?小组讨论后让学生写成文章并要求各组派代表来进行一次小小的演讲比赛。
关于春节的英语手抄报通过分组讨论能激发学生们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通过思维导图使文化图式再细化,让中西方文化图式更为清晰,进而形成双文化图式。
在课堂分组讨论之后,教师可以通过直接给出该内容的思维导图或是让学生自行绘制思维导图,达到对所学内容进行归纳总结。
绮丽的近义词
比如故事类的阅读文章,可以让学生们自己总结归纳,并绘制故事脉络的思维导图,通过思维导图进行文章的复述,这样就解决了阅读课的难点--复述课文。如新目标九年级的Unit 5《What are the shirts made of?》中的阅读课《Beauty in Common Things》教师通过布置作业,让学生任选一种艺术形式来绘制思维导图,并根据思维导图来复述文段内容,既能够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锻炼了语言的表达能力,又能够让学生通过细化的文化图式增加民族自豪感,为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而感到骄傲,更能通过英语把这种民族自豪感传递出去,这就是英语文化意识培养其中的一个重要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