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古诗教学联结策略的运用
思念家乡的古诗词摘要:本文分别从引导学生认识联结在古诗学习中的意义,以及学生思维转换、古诗教材体系、新知识体系建构和自觉意识增强联结策略的运用等几个方面加以阐述,引导学生“日积月累”地进行与古诗相关主题的拓展阅读,使古代诗词与时代精神产生内在关联性,实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逻辑和立体的知识体系。
关键词:  古诗教学  联结策略  教学运用
小学古诗教学中,存在着孤立看待教材体系、忽略教学中的内在联系性等局限,影响了学生的认知,导致学生掌握的知识呈现碎片化的状态。因此,秉持“凸显联结策略理念,完善古诗教材体系”理念,显得尤为重要。
引导学生认识联结在古诗学习中的意义
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就是联结,心理是人的联结系统。学习分为若干阶段,每阶段都需要进行信息加工、联结;学习是一个联结专门节点或信息源的过程。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将之以适合小学生认识与理解的方式加以形象化的展示,意在使小学生初步认识联
结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从而自觉地使自己的感受与古诗学习之间产生某种自然的勾联。如教师可用列举典型案例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一切创造都是站在巨人肩膀的联结与创新。学生所熟知的牛顿,正是将苹果成熟落地的现象与物理学进行联结,才导致“万有引力”的发现。从某种意义上说,正是这种联结性激发了人们内心深处的情感,从而使之家喻户晓,传唱百年。此外,在小学古诗课本上,这种具有较强联结性的例子有很多,可有选择地加以展示和分析。通过形象化的演绎,再参以古诗教学中的生动叙事,有助于使小学生在特定场景下,较快地认识“联结”是人类学习与创造的本质、是开启智慧密码这样一个道理,从而实现教学初始阶段的目标。
学生思维转换过程中联结策略的运用
以往,有人认为小学生处在低阶思维状态,其实经由一定程度诱发,小学生的思维有可能向高阶发展。小学古诗教学以其特有的魅力,有助于这种提升状态的出现。这其中,联结的作用不可或缺。众所周知,阅读是一种学习,联结策略则是阅读的重要策略。与文本产生联结的能力,可能是孩子最容易理解和掌握的策略,也是最强有力的一个策略,这已在包括小学古诗教学在内的各种教学实践中得到验证。联结之所以为其他所有阅读策略的实现创造了路径,
是因为没有一种知识是孤立的存在,它们都是大海中的一滴水,一定是以相融、交叉、覆盖的形式存在的。正是基于这样的道理,有经验的小学语文教师,往往在教学中致力于将课文所蕴含的深刻道理,经过小学生的眼,进入小学生的心里,从而通过联结使认识得到某种提升,小学古诗的表现形式、风格特征,以及教师成功的宣导,都有助于促进学生高阶思维的出现。毫无疑问,高阶思维的核心应该是联结思维,通过小学古诗教学中联结思维的诱发,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整体思维、批判思维、焦点思维、联比思维。由此,小学生在诗词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引导其产生思辨的过程,即是用联结思维,将知识、文化背景、见解、审美情趣等元素,为学生编织出一张精致细密的网,然后用缜密的思路,精准的语言,表达自己独到见解,使学生能够从中受益。具体而言,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认识诗词是人类语言、思想、审美的凝练表达,古诗是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中的精髓,而诗歌作者的思维较多地体现形象思维,人们靠联想与想象,也就是通过联结策略来实现阅读体悟,从而引导学生去认识文本与文本、文本与自身、文本与时代及世界的联结,以培养高阶思维,提升语文核心素养。当然,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准,讲述应当尽可能生动具体,做到哲理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使之易于理解和掌握。
古诗教材体系完善中联结策略的运用
当前,小学古诗教学大多停留在通过解诗题、看注释、明诗意、悟诗情、练朗读,来引导学生逐一学习这样一种状态。这样的过程不能说没有优点,但易使古诗教学出现“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局限。究其原因,自然与教师教学理念滞后、教学思维固化、文化视野狭窄有关。当然,还与统编的古诗教材的编排体系不够完善有一定关系,而通过联结策略的运用,有助于克服这些缺憾。如针对有些课后练习引领学生运用阅读联结策略的意识不够凸显,加强对学生这方面能力的训练与提升。三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课后安排的练习是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题目中的“分别”一词让这三首诗处于没有焦点的状态。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在教学中便不应聚焦在孤立点上,一首一首地教,而应当运用适当的教学技巧,让学生认识这三首诗之间的有机联结,从而明了三首诗统整在一课里的意义。再如,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古诗三首》中的《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中》,要求结合注释和相关资料说说所列举的诗句的意思,再想想它们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这道练习虽然关注到学生学习过程的横向联结引导,联系课外相关资料体会三首诗相同的爱国情感,但没有进行纵向联结的学习要求,没能引导学生将之进行内在的比较、甄别和思考。教师应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学习,从中出相同情感表达的要素,使学习联结过程从单一线形演变为丰富的网状体系。再如针
对课文教材统整角度单一的问题,为学生提供多个认识视角。统编教材中虽然增加了古诗的数量,每课整合三首诗,但大多是对相关主题或相关内容进行整合。如,三年级上册的下册的第1课《古诗三首》将《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进行统整,这属于统一内容的联结。五年级上下册的12课《古诗三首》,将《示儿》《题临安邸》《己亥杂诗》三首爱国诗进行同主题的教材联结。针对于此,可告诉学生,事实上还存在着诸如表达方法相似、同一作者、同一意象、同一历史背景、描写同一样事物等角度的统整方式,在今后的学习中有所关注。此外,针对古诗教材联结途径狭窄的问题,有意识地帮助学生进行拓展训练。 统编教材古诗的联结多以三首诗集中与一课的形式进行联结,缺少其他途径的联结。这种缺失体现有些古诗的学习要求与单元语文要素的脱钩。六年级下册的第1单元语文要素是“分清内容的主次体会,作者是如何详写的”,与这个单元所涉及节日习俗、表达不同情感的三首古诗毫无关联;本册第4单元托物言志的古诗《马诗》《石灰吟》《竹石》与本单元“关注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的语文要素没有密切关系。这类情况还体现在教材中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与本单元古诗词课文关系疏离。三年级下册第3单元的首课是三首表现节日的古诗,语文园地的“日积月累”却是有关文房四宝等文化的积累。六年级语文下册在三首描写节日习俗的古诗单元中,语文园地里的“日积月累”出现
了一首警示惜时的《长歌行》。教师在教学中应通过联结,对这些教材的编排进行适当调整,改变统编教材古诗的联结呈现点状联结而缺少宏观统整的状态。教什么一定比怎么教更重要。通过以鲜明的联结策略理念来引领,教师在使用教材时,便能引导学生运用联结策略进行阅读,从而提升阅读品质,丰厚文化底蕴。
学生新的知识体系建构中联结策略的运用
在小学古诗课后练习的安排上,要尽可能地根据文本内容、文章的结构、中心、学生的生活实际、时代背景等,精心设计问题与训练要求,建构一个清晰而又易于辨识的导学系统,以引领学生联结新旧知识,联结多种渠道搜集的信息,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前文中提到三年级下册第1单元的三首古诗《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课后练习,要求“结合诗句意思,想象画面,说说三首古诗分别写了怎样的景象。”除此之外,还可以要求学生再仔细读读,想想,这三首描写春天的古诗有哪些相同之处与不同之处?对不同兴趣爱好的学生,提出不同的导学要求。喜欢画画的,可以根据其中一首诗的描写画画春天美景;喜欢摄影的,可以到大自然中寻春天,把诗中描写的画面拍下来;喜欢读古诗的,可以读读背背其它描写春天的古诗。除了引导学生运用纵向联结思维进行比较、甄别,表达自己的观点外,
还与学生的生活、兴趣爱好联结,体现语文即生活的大语文学习观,给予学生更多自主学习、探究的途径。在这一过程中,拓宽古诗教材的相关内容便显得很重要。要真正读懂一首古诗,必须要有很多相关内容作为参考,阅读才能达到真正理解的要求,这是一个与多种相关文本之间互为联结、参照、理解的过程。中国古诗穿越千年历史,承载厚重的中华文化,涉及文学、文化、历史、民俗、民族精神等等。只有尽可能拓宽古诗教材的横向、纵向、网状型联结,才能透过小学阶段的几十首诗词,帮助学生走进风光旖旎的浩瀚古诗词海洋,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从而更加全面地学习和传承中华文化。这就要求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从宏观视野出发,拓宽联结渠道。帮助学生借助阅读链接,拓展古诗的阅读视野,使古诗内容通过认识和深化,形成一种网状的认知体系。此外,将古诗中的典故以阅读链接的方式在教学中加以呈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加深对诗歌本真意义的理解。具体而言,可以增加“古诗词”综合性学习的内容,尽可能地鼓励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多角度来展开关于古诗词的学习探究活动。如可借助编程来探究古诗词,这是与数据时代联结的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借助项目式学习,探究诗人的作品风格、人生经历与作品的关系;以一个诗歌意象为研究对象,开展探究性学习。
学生自觉意识增强过程中联结策略的运用
学生自觉意识体现在多个方面,科学意识的增强和时代感悟的提升是其中重要的两个要素。语文学科体系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知识结构的螺旋型上升,还体现在内容上的横向、纵向、散状等多维度的联结上,这就需要教师加以关注和适时的开掘。现有的古诗教材联结的力度不够,甚至有的主题内容的联结还存在偏差。三年级下册第9课 《古诗三首》将《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以描写节日习俗的标准统整在一起。其实,《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不是描写一种习俗,而是借节日表达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像《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样思乡念亲的诗,更适合放在五年级下册的以“思乡为主题的”第1单元。五年级下学期第1单元的《稚子弄冰》是一首充满童真、童趣的古诗,更适合放在六年级上册描写童年生活的单元,让学生感受古今中外儿童的不同欢乐,以此来以唤醒学生对自己生活的回味。四年级上册第3单元的三首古诗《暮江吟》《题西林壁》《雪梅》三首诗之间没有太多的内在联系,如能将《暮江吟》改为《观书有感》,则就组成一组哲理诗诗阅读,让学生从一个侧面了解宋诗的特点。所以,可以就一些教材的古诗进行重组,使教材的编排更合理、科学。
总之,在小学古诗教学中,教师应致力于运用联结的策略,通过引导“日积月累”地进行与本单元古诗词相关主题的拓展阅读,提供相关古诗的知识链接,使古代诗词与时代精神产生内
在关联性,实现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认知逻辑和立体的知识体系的教学目标。
参考资料:
薛法根.文本分类教学[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6.
沈玉芬.小学语文联结教学[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8.
基金项目:教育部福建师范大学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2021年度开放课题“‘读思达’理念下‘情辞相生的语文’教学实践探索”(课题编号:KCX20210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