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表哥驾到》重点内容
1、“我”和表哥的性格。
“我”的性格是:活泼好动,孝顺,兴趣广泛,诚实外向。
表哥的性格是:文雅拘谨,谦虚笨拙,整洁聪明。
2、两次想要学会呼风唤雨的咒语,有何区别?
第一次:为了能够阻止表哥来“我”家,以免自己承受更大的家庭压力,怕优秀的表哥会让“我”相形见绌。
第二次:为了能够阻止表哥离开“我”家,表哥的到来使我受到了表扬,使我信心倍增,想和表哥继续交往。
3、“我”和表哥之间三件事情:见面问候;玩飞机模型;室内投篮。
我们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由疏远到亲近。
4、大姨和妈妈的共同点是:对孩子期望值过高,常常求全责备,对孩子批评多,表扬少,总是用称赞别的孩子来刺激自己的孩子,只看到自己孩子的不足之处,而看不见自己孩子的优点和特长。
反映了现代家庭教育中的问题。
5、妈妈和大姨对我的态度不同,具体的例证(在文中出)
妈妈是批评我:“妈进来东西,立刻骂我是猴子投胎,天生的粗鲁,再看看表哥,人家到底是文雅。”
大姨是表扬我:“大姨为我计算着投进多少回。”
6、具体句子的理解:
(1)“她每次在夸奖表哥时,总是带点嫌弃我的口吻。”
体现“我”内心的对立、消极、无奈和不服气的复杂心理。
(2)“我在家,还从来没有受到过这种规格的鼓励。”
表现我自卑、好胜和得意的心情。
(3)“刚才你不吃排骨,真是为了想省给我吃?”
表现了妈妈对“我”的孝顺的怀疑、对“我”生硬的关心。
(4)“我抽抽鼻子”
“我”对妈妈生硬的关心感到不满和委屈。
(5)“一种男儿掉泪的悲怆”
因为表哥和“我”经历相同,遭遇相似,在大姨和妈妈眼中,我们都不是理想的孩子,受到的表扬少,遭到的批评多,处境的相似引起“我”对表哥同病相怜的悲怆感。
二、《顶碗少年》
1、“一叠金边红花白瓷碗”在文中出现多次的作用:
(1)在文中起到线索的作用,使文章结构完整。
(2)从侧面反映了顶碗少年勇于拼搏,敢于面对失败的精神。
2、文中四处写到少年的神情:(在文中出,揣摩他的心理)
(1)“顶碗的少年歉疚地微笑着,不失风度地向观众鞠了一躬”
少年对自己表演失败的歉意和对观众宽容的感谢
(2)“少年很沉着,不慌不忙地重复着刚才的动作,依然是那么轻松优美”
表现少年内心的镇定和艺术的高超。
(3)“台上,顶碗少年呆呆地站着,脸上全是汗珠,他有些不知所措了”
表现少年第二次失败后内心的慌乱紧张,完全不知道该怎么办的呆滞。
(4)“少年镇静下来,手捧着新碗,又深深地向观众们鞠了一躬”
表现少年敢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重新镇定下来后再一次对观众表示歉疚和谢意,并希望观众可以再次给他一个机会,相信他。
3、文中多处写到观众的反应,出相应的句子,并说说作用:
表现观众的心情,渲染了当时的紧张气氛,烘托了顶碗少年表演的难度之高和高超技艺。从另一方面来说也突出了少年敢于面对失败,百折不挠的拼搏精神。
4、白发老人对少年的举动,体现了他对少年的鼓励。
5、“这真是一场惊心动魄的拼搏”这句话中所指的“拼搏”是什么?
回答:指的是少年和高难度的艺术技巧之间的较量,同时也是少年和自己的信心之间的一种拼搏。
三、《社戏》重点内容
1、文章前三段并没有写看戏,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也就是开头写平桥村的作用)
(1)递进兼转折,为后文看戏作铺垫
(2)自然环境和淳朴民风为大乐事交代发生的背景和基础
(3)以小乐突出大乐,强调看戏的快乐。
2、为什么说“平桥村”是我的乐土?
(1)受优待:虾归我吃,小伙伴陪我玩,我是公共的客人
(2)环境宽松:可以不拘礼教,免念《诗经》
(3)可以做乐事:钓虾,放牛,看戏。
3、看戏的过程:戏前波折——夏夜行船——船头看戏——月夜归航
4、人物的性格特征:
双喜:聪明,能干,热情,爽直,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善解人意,心细如发,办事果断,考虑问题周到。
阿发:热情好客,憨厚淳朴,慷慨无私,善良,天真,活泼
桂生:机灵,勤快
六一公公:善良淳朴,宽厚,好客,豪爽,风趣,大方,珍惜劳动果实
5、全文以看戏为线索。
6、第一段环境描写:(夏夜行船)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在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里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文中划线句运用了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山的形状颜和船行速度之快,表达了心情的愉悦。
(2)“但我却还以为船慢”写出了我想看戏的急切心情。
(3)这几段文字分别从听觉、视觉、嗅觉、触觉等角度对夏夜行船中看到的景进行描写。听觉: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
视觉: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
嗅觉: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
触觉: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
(4)加点的几个动词“跳”、“拔”、“磕”、“退后”、“上前”、“架”显示了:农村小伙伴驾船的熟练技术和勤劳朴实的性格。
(5)“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
“大概”一词不能删除,因为大概表示猜测、不确定,如果删除就表示肯定的意思,与原文的意思不符合。
“沉静”和“自失”写出了“我”完全陶醉在这美丽的景中。
7、第二段环境描写:(月夜归航)
月还没有落,仿佛看戏也并不很久似的,而一离赵庄,月光又显得格外的皎洁。回望戏台在灯火光中,却又如初来未到时候一般,又漂渺得像一座仙山楼阁,满被红霞罩着了。吹到耳边来的又是横笛,很悠扬;我疑心老旦已经进去了,但也不好意思说再回去看。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第一句划线句,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戏台在夜中虚无缥缈的美丽。
(2)第二句划线句,运用的是比喻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船行速度之快,驾船技术之高和愉快的心情。
(3)写“夜渔的几个老渔父”是侧面描写船行速度的快。
8、六一公公的出现:
“双喜,你们这班小鬼,昨天偷了我的豆了罢?又不肯好好的摘,踏坏了不少。”我抬头看时,是六一公公棹着小船,卖了豆回来了,船肚里还有剩下的一堆豆。
“是的。我们请客。我们当初还不要你的呢。你看,你把我的虾吓跑了!”双喜说。
六一公公看见我,便停了楫,笑道,“请客?——这是应该的。”于是对我说,“迅哥儿,昨天的戏可好么?”
我点一点头,说道,“好。”
“豆可中吃呢?”
我又点一点头,说道,“很好。”
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将大拇指一翘,得意的说道,“这真是大市镇里出来的读过书的人才识货!我的豆种是粒粒挑选过的,乡下人不识好歹,还说我的豆比不上别人的呢。我今天也要送些给我们的姑奶奶尝尝去……”他于是打着楫子过去了。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再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1)文中划线句,六一公公有没有在责怪双喜?
没有责怪。他只是为那些被破坏的庄稼感到可惜,写出了六一公公珍惜劳动果实。
(2)第二句划线句“不料六一公公竟非常感激起来。”他的豆被偷了,为什么还会感激?
表哥待我多冷峻因为“我”在城里读过书,对他的豆子表示夸奖,他很开心。表现了他淳朴善良宽厚的性格。(3)怎么理解“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这句话?
我所难忘的是平桥村老人孩子那份朴实,真挚的感情和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的空气,人与人之间和谐亲密的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在城镇未曾见过的,在后来的人生路途中也很少再见到的,“我”又对这段往事的深情回忆,表达了自身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
四、《滹沱河和我》
1、“我”和滹沱河的相似之处:
很野、很难管束、任性、倔强。
文中有三处具体的例证:
(1)“我莫名其妙,不懂得岸是什么,沙土和石头有什么可怕?我还是只顾往前走。”
(2)“祖母双手伸开,拦着不让我去。她哪里能拦阻住我,我不是个小滹沱河吗?”
(3)“大后生们不准我和别的小后生们走向岸边,但我还是钻过了赤裸的与滹沱河同的脊梁和腿脚的栅栏,走到河的跟前。”
2、文中有五次写到滹沱河:
(1)“我”心目中的滹沱河
(2)没有一点水的滹沱河——死寂、干涸。
(3)想象中的滹沱河——像一条可怕的蛇
(4)洪水滔天的滹沱河
(5)洪水消退后的滹沱河
3、文中有三次情感变化:
(1)从期待到失望
(2)从失望到恐惧
(3)从恐惧到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