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是指中国历流传下来、具有影响、可以继承、有益于后代的优秀道德遗产。下⾯是分享的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六篇】。欢迎阅读参考!
【篇⼀】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明末的时候,桐城地⽅有⼀个张⽼员外,⼼存慈善,喜欢施舍。有⼀年,遇到荒收,⽶价上涨,⼀些狡猾*诈的商⼈,看到这个情形,反⽽把⽶粮存积起来,不肯出售,于是,⽼百姓们没⽶吃,就起了⼤恐慌。政府官员向朝廷报告这个灾情,却⼀直没有得到朝廷的回复和拨粮。
  张⽼员外这个情形,很是忧急。于是,他就把家⾥的存⽶半价出售,为的是让百姓们有⽶吃。⼤家听了这个消息,当然是快乐得不得了。但是,张⽼员外⼜想到⼀般贫苦的⼈,没有钱买⽶,仍然在挨饿,所以,他⼜办了⼀个施粥⼚,受施的⼈隔天领餐券,统计了⼈数,煮着⼤量的粥,按照餐券发送,⼀⽇三餐,每餐⽩粥⼀⼤碗,咸菜⼀⼩碟,许多⼈空着肚⼦来,吃得饱饱的回去,⼤家都称颂张⽼员外是个活菩萨。⽽员外却很谦虚地说“荒年⽶价⽐较贵,半价出售是为了怕*商乘机赚钱,害得⼤家没有⽶吃,⾄于施粥的费⽤也不多,只要⼤家都有饭吃,我就觉得很安慰了。”
  张⽼员外不断地将⽶半价出售,⼜持续地施粥给穷⼈,家⾥的钱也渐渐⽤完了,但是,荒收的现象不可能马上平复,因此做善事当然不能半途中⽌,⽼员外⼼⾥⼗分焦急,他想“我这时候如果把救济的事业停⽌了,⼀般贫民就会有饿死的可能,那我当初的救济不就等于⽩费了吗?救⼈必须救到底,现在我还
有⼀部分家产,我应该把这些产业变卖了,继续救济乡⾥才
是!”想定了主意,张⽼员外就去和夫⼈商量,他的夫⼈也是⼗分贤德的,听了他的话,⾮常赞成,并且说“积存产业给⼦孙,如果不是积德,万⼀⼦孙不成才、没出息,就算是⾦⼭银⼭也会⽤尽,如果积德给⼦孙,虽然没有留家产给他们,但是将来如果⼦孙好,还是会富裕起来的!⽥地房屋,就由你作主变卖,我也有许多珠宝⾸饰也⼀起卖了吧!”员外听了,⼀直称赞夫⼈。于是,两⼈卖了值钱的东西,继续做善事,直到饥荒的现象消除了,他们才停⽌。
  张⽼员外过世后,到了第五代⼦孙张英,做到了宰相的职位,张英的⼉⼦张廷⽟,也继续着⽗亲的职位,以后的⼦孙,⼀代⼀代都有官职,家中也都有产业,这些都是员外救济乡⾥的⼈,所积的德啊!也是因为他的好⼼,才能让世代的⼦孙,享受祖先的福份,⼀代代都发达过好⽇⼦。
【篇⼆】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古往今来,凡是品德⾼尚的⼈,都是诚实守信的。
  北宋时期的⽂学家和政治家晏殊,14岁被地⽅官作为“神童”推荐给朝廷。他本来可以不参加科举考试便能得到官职,但他没有这样做,⽽是毅然参加了考试。事情⼗分凑巧,那次的考试题⽬是他曾经做过的,得到过好⼏位名师的指点。这样,他不费⼒⽓就从千多名考⽣中脱颖⽽出,并得到了皇帝的赞赏。
但晏殊并没有因此⽽洋洋⾃得,相反他在接受皇帝的复试时,把情况如实地告诉了皇帝,并要求另出题⽬,当堂考他。皇帝与⼤⾂们商议后出了⼀道难度更⼤的题⽬,让晏殊当堂作⽂。结果,他的⽂章⼜得到了皇帝的夸奖。
  晏殊当官后,每⽇办完公事,总是回到家⾥闭门读书。后来皇帝了解到这个情况,⼗分⾼兴,就点名让他做了太⼦⼿下的官员。当晏殊去向皇帝谢恩时,皇帝⼜称赞他能够闭门苦读。晏殊却说:“我不是不想去宴饮游乐,只是因为家贫⽆钱,才不去参加。我是有愧于皇上的夸奖的。”皇帝⼜称赞他既有真实才学,⼜质朴诚实,是个难得的⼈才,过了⼏年便把他提拔上来,让他当了宰相。
  晏殊受到皇帝的赏识和重⽤的故事说明,⼀个⼈为⼈的诚实,表⾥如⼀,不弄虚作假,对于取得别⼈的信任是多么的重要啊!
【篇三】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公元前33年,匈奴的⾸领呼韩邪单于来到长安,要求同汉朝和亲。汉元帝同意了,决定挑选⼀个宫⼥作为公主嫁给呼韩邪单于。后宫有很多从民间选来的⼥⼦,但却没有⼈愿意嫁到匈奴去,管事的⼤⾂很着急。
  这时,有⼀位宫⼥毅然表⽰愿意去匈奴和亲。她名叫王嫱,字昭君,长得⼗分美丽。管事的⼤⾂听到
王昭君肯去,急忙上报元帝。元帝就吩咐⼤⾂选择吉⽇,让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在长安成亲。单于娶到了年轻美丽的妻⼦⾮常⾼兴。
  王昭君在汉朝和匈奴官员的护送下,骑着马,离开了长安。她冒着塞外刺⾻的寒风,翻⼭越岭,千⾥迢迢地来到条件艰苦的塞外,做了呼韩邪单于的王后。慢慢地,昭君习惯了匈奴的⽣活,和匈奴⼈相处得很好。她⼀⾯劝单于多⾏善政,举贤任能;⼀⾯把中原的⽂化传授给匈奴⼈,使匈奴与汉朝和睦相处了六⼗年。
弘扬中华传统美德
  昭君死后葬于⼤⿊河南岸,匈奴百姓为她修了坟墓,她的墓被称为青冢。昭君出塞不仅对巩固与加强汉匈两族和睦友善起到了促进作⽤,⽽且对后来各民族团结友好关系的发展产⽣了积极影响。
【篇四】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霍去病是西汉时期杰出的将领。他⾃幼胸怀⼤志,聪明好学,特别喜欢骑马射箭。霍去病的舅舅卫青也是当时英勇善战的将军。在舅舅的影响下,⼀天天长⼤的霍去病渴望着⾃⼰也有杀敌⽴功的那⼀天。在霍去病还未满⼗⼋岁的时候,北⽅的匈奴⼈⼜⼀次⼊侵中原,霍去病主动请求领兵出征,汉武帝就封他为骠姚校尉,随军出征。在战场上,霍去病凭着⼀腔热⾎,率领⼋百骑兵,在茫茫⼤漠⾥奔驰数百⾥,杀敌两千余⼈,⾸战告捷。匈奴单于的两个叔⽗,⼀个毙命,⼀个被活捉,⽽霍去病的队伍却没有⼀点损失。汉武帝赞叹霍去病勇冠三军,将他封为“冠军侯”。
  不久,汉武帝⼜任命霍去病为骠骑将军,让他独⾃率领精兵⼀万出征匈奴,这就是的河西⼤战。霍去病不负众望,在千⾥⼤漠中闪电奔袭,打了⼀场漂亮的⼤迂回战。六天中他转战匈奴五部落,⼀路猛进,并在皋兰⼭与匈奴卢胡王、折兰王打了⼀场硬碰硬的⽣死战。在此战中,霍去病带领的⼀万精兵仅剩三千⼈。⽽匈奴更是损失惨重—卢胡王和折兰王都战死,浑邪王⼦及相国、都尉被俘虏,斩敌近九千⼈,匈奴休屠祭天⾦⼈也成了汉军的战利品。在这⼀场⾎与⽕的对战之后,匈奴对汉朝军队再也不敢⼩视,霍去病也成为威震朝野的猛将。从此,汉王朝中再也没有⼈怀疑少年将军霍去病的统军能⼒,他成为汉军的楷模,是尚武精神的化⾝。同年夏天,汉武帝决定乘胜追击,彻底收复河西。这⼀次,霍去病成为汉军的统帅,他领兵孤军深⼊,消灭敌军三万多⼈,俘虏匈奴王爷五⼈、匈奴⼤⼩王⼦五⼗九⼈、匈奴官员六⼗三⼈。匈奴⼈被彻底赶出了祁连⼭⼀带。
  汉武帝为了奖励霍去病,为他修建了⼀座豪华的住宅,对他说:“你去看看你的新府第吧。”可是霍去病多次以军务繁忙为由,拒绝去探看新居,并回答说:“匈奴没有消灭,我还不能经营⾃⼰的⼩家。”
【篇五】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公元223年,蜀汉皇帝刘备病逝。临终前,他拉着丞相诸葛亮的⼿说:“你的才能远远超过了魏国皇帝曹丕,⼀定能完成统⼀天下的⼤业。如果我的⼉⼦刘禅是个明⽩道理的好皇帝,你就辅佐他;如果他低劣⽆能,你就废掉他,⾃⼰吧!”诸葛亮听后,痛哭着说:“陛下放⼼吧,这么⼤逆不道的事我绝对
不会做的,我⼀定会忠⼼耿耿地辅佐新主,⼀直到死。”刘备死后,诸葛亮担负起了辅助刘禅治理蜀国的重任。全国上下,不管⼤事⼩事,他都尽⼼尽⼒地去做好,⼀点也不懈怠。在他的努⼒下,蜀国很快变得强盛起来。
  为了完成刘备⽣前统⼀天下的愿望,诸葛亮于公元228年春天率军队攻打魏国,争夺中原。由于街亭失守,第⼀次北伐失败了。公元228年冬天,诸葛亮⼜⼀次集结军队,出兵北伐。出征前,诸葛亮给刘禅写了篇名为《出师表》的呈⽂,分析当时的形势,表⽰北伐的决⼼。刘禅同意了诸葛亮的出兵计划。随后,诸葛亮带领⼤军开始北伐……
  从公元228年到234年,由于蜀魏⼒量相差太⼤,诸葛亮六次北伐都没有成功,但他统⼀天下的决⼼从没有动摇过。这时,诸葛亮的⾝体情况越来越差,他积劳成疾,终于卧床不起,在遗憾中离开了⼈世。后来,诸葛亮在《出师表》中的名句演变为成语“鞠躬尽瘁,死⽽后已”,意为竭尽全⼒,贡献出⾃⼰的⼀切,成为⼈们表达忠贞之情的名⾔。
【篇六】中国优秀传统美德故事
  杨业是北宋时期的爱国将领,在抗辽⽃争中屡建战功,被⼈们称为“杨⽆敌”。在杨业镇守北⽅边陲雁门关的时候,辽国派⼤军犯境,宋军探马早已报告杨业,杨业在代州附近(今⼭西代县)设下伏兵。等敌军⼀到,杨业率数千精骑出其不意进⾏阻击,敌军顿时乱了阵营。杨业⼀马当先连斩数名辽将,辽军⼤败
逃⾛。
  公元986年,宋太宗⼤举攻辽。刚开始,战事还算顺利,不久东路军失利,朝廷命令全军撤退,并命杨业的西路军在后⾯掩护。在分析敌我形势之后,杨业和其他将领约定,由杨业出兵做诱饵,把辽军引到陈家⾕,宋军在此伏击,合⼒歼敌。随后,杨业带兵⼊雁门关,半路上遭到辽军伏击。虽然杨业⼿下的军⼠各个勇敢顽强,但毕竟⼈单⼒薄,只能边战边退,来到陈家⾕。
  可是等杨业退到陈家⾕才发现,宋军早已撤⾛。杨业只好率军与辽军激战,⾎染战袍,最后只剩⼀百多⼈,杨业⾃⼰⾝受⼗⼏处伤。最后,将⼠们都牺牲了。杨业的战马中了箭,他从马背上摔了下来,被辽兵抓获。辽军统帅想劝杨业归降,被杨业坚决拒绝。他紧闭嘴唇,再也不说⼀句话。三天中,他不吃⼀粒饭,不喝⼀⼝⽔,绝⾷⽽死。
  杨业及他的⼦孙英勇抗敌、保家卫国的故事流传开来,就是我们熟悉的杨家将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