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世说新语》看魏晋士人的尚情特质
作者:黄沁茗
来源:《文学教育》2018年第10
        内容摘要:魏晋士人追求超越名教礼法,张扬个性,也就必然追求越,努力将人的自然之性、生命之情从伦理规范的桎梏中解放出来,获得一种充分的满足和自由,由此,尚情钟情、畅情任情成为当时人格美的重要标准。
        关键词:世说新语 魏晋士人 情感
        魏晋时期,中国古代情感观出现了划时代的新变:以情为本、尚情重情、畅情求美成为时代哲学、美学思潮的主流。刘劭的《人物志》首先标举人的情性,开启魏晋重情思潮的先声。正始玄学代表王弼提出圣人有情论,明确地将提升到人格本体的高度,打开了魏晋重情思潮的闸门。王弼之后,竹林名士和西晋名士都继续高扬人的自然情感。从《世说新语》及相关资料可以看出,魏晋士人的尚情特质表现在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的各个层面,无论是对亲人、对朋友、对家国还是对自然万物,他们都普遍怀有一种深切的关爱、体恤、悲悯之情。
        首先,魏晋士人特别重视亲情。
        “不爱其亲,焉能及物?一个对自己的亲人都缺乏爱心的人,怎会去爱别的人和物呢?孝悌的实质是亲亲之爱,这种爱出于自然,同时又是人类道德情感的根基。子女孝敬父母的事例,在《世说新语》中屡见记载:祖光禄少孤贫,性至孝,常自为母炊囊作食。”“王长豫为人谨顺,事亲尽养之孝。”“王戎、和峤同时遭大丧,俱以孝称。王鸡骨支床,和哭泣备礼。”“吴道助、附子兄弟居在丹阳郡后。遭母童夫人艰,朝夕哭临及思至,宾客吊省,号踊哀绝,路人为之落泪。不仅晚辈孝敬长辈,同样,长辈也对下辈也慈爱有加。《世说新语》载:
        王戎丧儿万子,山简往省之,王悲不自胜。简曰:孩抱中物,何至于此?王曰:圣人忘情,最下不及情;情之所钟,正在我辈。简取其言,更为之恸。(《伤逝》4
        王戎的儿子不幸早逝,王戎悲不自胜。山简劝慰道:孩子不过是怀抱之物,何至于悲痛得这个样子?王戎说:圣人忘怀于情,下愚之人则不懂得感情。最重感情、对感情最执着的,也就是我们这些人。王戎是当时非常有影响的人物,他的这段话可以说代表了整个时代的最强音。在他看来那些如圣人所要求的那样忘情的人不是真正的人,那些不懂得感情的下愚之人更不是真正的人,只有像他们那样看重感情、执着于感情的人,才是真正的人!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这是的观念的历史性突破,是人的觉醒的集中体现。因为人的觉醒首先是人情的觉醒,有了自觉的情感,才是一个自觉的人。《世说新语》又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