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语文上学期文言文模拟综合检测试卷含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汝①人识字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②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③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④欣欣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⑤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父趣⑦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①汝: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②累世:连续几代。③搦管:拿毛笔。④辄:就。⑤具币:准备钱币。⑥治状:写请柬。⑦趣:同“促”,催促。
(1)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汝有田翁/不昼夜
B.告其父曰/心似箭
C.其父征召姻友万氏者饮/撒盐空中差可
D.久之成/尊君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 下 姓 字 多 矣 奈 何 姓 万 自 晨 起 至 今 才 完 五 百 画 也
(3)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2.课内文言文 
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①非淡泊无以志(________)②非宁静无以远(________)③非学无以广才(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
(3)下列说法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诫,又作“戒”,劝解、劝勉之意。诫子书,即作者诸葛亮写给儿子,旨在劝解、劝勉的信。
B.这是一篇以议论为主的文言文,主要论述修身治学,强调淡泊宁静的价值。
C.诸葛亮将立志、学习、成才紧密联系在一起,告诚儿子要志存高远,勤学成才。
D.本文选自《诸葛亮集》作者诸葛亮是三国时期魏国家、军事家。
3.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诫子书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1)下列朗读的停顿位置和理由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理由:突出“静”与“俭”的意义)
B.年/与时驰,意/与日去(理由:“年”和“意”是陈述的对象)
C.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理由:强调否定的意思)
D.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理由:突出前后的因果关系)
(2)解释下列句子中的划线词。 
①年与时 ________
②俭以德 ________
③非学无以广才 ________
与日去 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②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4)《诫子书》作为古代家训中的名篇,在很多方面给人以力量和启迪。请你仿照下面的示例格式,谈谈你的感受,字数不少于80。 
    例:惜时的力量。年与时驰,意与日去。在书信的后半部分,诸葛亮以慈父的口吻谆谆教诲儿子: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唯有珍惜时间,方能不负芳华,成就梦想。虽是老生常谈,但慈父对儿子的教导,字字句句皆出真心,启人深思。
4.对比阅读 
    (甲)狼不敢前,眈眈相向。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狼亦黠矣,而顷刻之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有富室偶得二小狼,与家犬杂畜,亦与犬相安。稍长,亦颇驯,竟忘其为狼。一日,主人昼寝厅事,闻犬呜呜作怒声,惊起周视无一人。再就枕,将寐,犬又如前。乃伪睡以俟,则二狼伺其未觉,将舐其喉,犬阻之,不使前也。乃杀之而取其革。此事从侄虞敦
言:“狼子野心,信不诬哉!”然野心不过遁逸耳。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更不止于野心矣。兽不足道,此人何取而自贻患耶?
(选自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字。
①目似 ________
②将其喉________
不诬哉________
④此人何取而自患耶________
以诱敌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
②阳为亲昵,而阴怀不测。
(3)(甲)文选自文言小说集《________》,用一个含有“狼”字的四字成语为(乙)文拟一个标题:________。   
(4)(甲)、(乙)两段文字写出了狼的什么共同特征?两文作者对狼分别持怎样的态度?
共同特征:________
态度:________
5.文言文阅读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诫子书》诸葛亮)
    【乙】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①。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②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
作诗立就③,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④奇之,稍稍宾客其父⑤,或以钱币乞之,父利⑥其然也,日扳⑦叩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日:“泯然⑧众人矣。”
【注释】①[隶耕]耕田为业。②[收族]和同一宗族的人搞好关系。③[就]完成。④邑人同县的人。⑤[宾客其父]以宾客之礼对待他的父亲。⑥[利认为有利可图。⑦[扳]通“攀”,牵。[泯然特点完全消失。(《伤仲永》王安石)
(1)下列加横线词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将何及/到舅家问焉
B.淫慢则不励精/不称前时之闻
C.夫君子行/不能称前时
D.静修身/或钱币乞之
(2)下列加横线字中意思没有古今差异的一项是(    )           
A.不能称前时之
B.躁则不能治性
C.非淡泊无以明
D.以钱币乞之
(3)下列选项对文意表述不当的一项是(    )           
A.甲文作者强调的是一个“静”字:修身须要静,学习须要静,获得成就也取决于静,把失败归结为一个“躁”字,把“静”与“躁”加以对比,增强了论述效果。
B.乙文作者极写仲永幼时天姿过人,这与后来“泯然众人”形成了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伤”的主题。
C.乙文先扬后抑,跌岩多姿.采用这种写法的好处是:表明作者对方仲永的父亲“不使学”的错误做法的否定和批判态度,使前后形成强烈对比,有力地突出了文章的主题。
D.甲文是诸葛亮的名篇,集叙事、议论、抒情为一体循循善诱,谆谆教诲,期待殷切。
(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号宁静无以致远。
②父利共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5)《伤仲永》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概括作答)?这个故事很好地证明了《诚子书》中哪句话所阐明的道理(用原文回答)?
答:故事概括:________
句子是:________
(6)两文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其根据(或理由)各是什么?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具体谈谈。
观点相通之处:________
根据(或理由):________
6.阅读下面的两段文言文,完成第问题 
穿井得一人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否。”“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疑之矣。”“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去大梁也远于市,而议臣者过于三人矣。愿王察之矣。”王曰:“寡人自为知。”于是辞行,而谗言先至。后太子罢质,果不得见。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字词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今邯郸大梁也远于市/过中不至,太丘舍(《陈太丘与友期行》
B.王之乎/与朋友交而不乎?传不习乎?(《论语》十二章)
C.寡人为知/屠后断其股(《狼》)
D.而谗言先/后狼止而前狼又(《狼》)
(2)下列各句与例句中的“之”予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二人言市有虎,信乎?
A.久  , 日目似职(《狼》)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B.而两狼并驱如故(《狼》)
C.有闻而传者(《穿井得一人》
D.夫君子行(《诫子书》)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①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②夫市之无虎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
(4)对于传言宋君和魏王的态度有何不同?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传言?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
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