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文言文语文质量检测试卷附答案
一、文言文
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诫子书
诸葛亮
    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谈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乙】金忠待人以宽
(明)焦竑
    金忠①于人有片善心称之,虽有素与公异者,其人有他善,未尝不称也。里人有数窘辱公,
公为尚书时其人以吏来京师惧不为容公荐用之。或日:“彼不于公有感②乎?”曰:“顾其才可用,奈何以私故掩人之长?”
(选自《玉堂丛语》)
(注释)①金忠:人名,明代鄞(今浙江鄞县)人。②感:通“憾”,怨恨。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语。 
①淫慢则不能精________              ②险躁则不能性________
③年与时 ________                  ④非宁静无以远________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于人有片心称之/择而从
B.虽有与公异者/昧平生
C.其才可用/元方入门不
D.奈何以私/并驱如
(4)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公 为 尚 书 时 其 人 以 吏 来 京 师 惧 不 为 容 公 荐 用 之
(5)金忠是一个怎样的人?请阅读全文概括。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汝①人识字
    汝有田舍翁,家资殷盛,而累世②不识之乎。一岁,聘楚士训其子。楚士始训之搦管③临朱,书一画,训曰:“一字。”书二画,训曰:“二字。”书三画,训曰:“三字。”其子辄④欣欣
然,掷笔,归告其父曰:“儿得矣!儿得矣!可无烦先生,重费馆谷也,请谢去。”其父喜从之,具币⑤谢遣楚士。逾时,其父拟征召姻友万氏者饮,令子晨起治状⑥,久之不成。父趣⑦之。其子恚曰:“天下姓字多矣奈何姓万自晨起至今才完五百画也。
(注释)①汝:汝州,在今河南省西部。②累世:连续几代。③搦管:拿毛笔。④辄:就。⑤具币:准备钱币。⑥治状:写请柬。⑦趣:同“促”,催促。
(1)下列句中画线的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汝有田翁/不昼夜
B.告其父曰/心似箭
C.其父征召姻友万氏者饮/撒盐空中差可
D.久之成/尊君在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天 下 姓 字 多 矣 奈 何 姓 万 自 晨 起 至 今 才 完 五 百 画 也
(3)这则故事对我们有什么教育意义?   
3.阅读课外文言文选段,回答后面问题。 
    苍筤之山溪水合流入于江。有道士筑于其上以事佛,甚谨。
    一夕,山水大出,漂室庐,塞溪而下。人骑木乘屋,号呼求救者声相连也。道士具大舟,躬蓑笠,立水浒  , 督善水者绳以俟。人至,即投木索引之,所存活甚众。
    平旦,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道士曰:“是亦有生,必速救之。”舟者应言往,以木接上之,乃虎也。始则矇矇然,坐而舐其毛;比及岸,则瞠目眡道士。跃而攫之,仆地。舟人奔救,道士得不死,而重伤焉。
(注)①水浒:水边。②眡:看,观察。③攫:用爪抓取。
(1)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苍筤山溪水合流入于江/因往晓
B.督水者绳以俟/择其者而从之
C.人  , 即投木索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
D.道士不死/一狼骨止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兽身没波涛中而浮其首左右盼若求救者
(3)道士被“虎”伤害的原因是什么?故事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4.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之丁氏,家无井而出溉汲,常一人居外。及其家穿井,告人曰:“吾家穿井得一人。”
    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对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
(1)这则寓言选自《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3)“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中的“此”指的是什么?   
(4)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________。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闵子骞兄弟两人,母卒,其父更娶,复生二子。子骞为其父御  , 失辔  , 父持其手,寒,衣甚单。父归,呼其后母儿,持其手,温,衣甚厚。即谓妇曰:“吾所以娶汝,乃为吾子,今汝欺我,寒儿,汝去无留。”子骞前曰:“母在,一子寒;母去,四子寒。”其父默然。
选自《说苑》
①闵子;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学生,古代著名的孝子。②御:驾驶(马车)。③失辔:绳从手里掉下来。
(1)解释文中划线的词语。 
①今汝我  欺________
②母四子寒  去: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解释文中画线的句子。 
母死。其父更娶,复有二子。
(3)本文表现了闵子骞________和________的品质。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甲)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乙)一屠暮行,为狼所逼。道旁有夜耕者所遗行室,奔入伏焉。狼自苫中探爪入。屠急捉之,令出不去。但思无计可以死之。惟有小刀不盈寸,遂割破爪下皮,以吹豕shǐ之法吹之。极力吹狼,移时,觉狼不甚动,方缚以带。出视,则狼胀如牛,股直不能屈,口张不得合。遂负之以归。非屠,乌能作此谋也?
(1)请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有剩骨________
行甚远 ________
担________
④一狼去 ________
负之以归 ________
(2)请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②但思无计可以死之。
(3)对划线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    )           
A.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B.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 ╱几何哉
C.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D.其一╱犬/坐于前  禽兽之╱变诈几何╱哉
(4)(甲)(乙)两文都写出了屠户怎样的性格特征?两文对屠户的态度有什么共同之处?   
7.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乙】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值胡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①荀巨伯:汉桓帝时许州(今河南省许昌市)人,生卒不详。②胡:我国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蔑称。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词。 
①尊君在不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
②元方入门不顾     
胡贼攻郡     
④不忍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
(3)【乙】文表现了荀巨伯的什么品质?你认为他这样做好不好?请谈谈你的看法。   
8.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本文选自文言小说集《      》,作者是清代文学家      (人名)。   
(2)解释文中划线词语的意思。 
野有麦场     
坐于前     
③一狼其中     
④乃悟前狼假寐     
(3)请结合文章回答:面对贪婪的恶狼,屠户前后的态度有何变化?   
(4)作者说“狼亦黠矣”,请从文中出体现狼之“黠”的地方。   
(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什么道理?   
9.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
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陈太丘与友     
②相而去     
③下车     
(2)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陈太丘与友期行》一文,作者的写作意图是借元方责备客人的语言,从正面强调“信”与“
礼”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