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初中七年级上册语文文言文训练及答案
一、部编语文七年级上册文言文练习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溥幼嗜学
溥幼嗜学,所读书必手钞,钞已朗诵一过,即焚之,又钞,如是者六七始已。右手握管
处,指掌成茧。冬日手皲,日沃汤数次。后名读书之斋曰“七录”。
溥诗文敏捷,四方征索者,不起草,对客挥毫,俄顷立就,以故名高一时。
——选自《明史·张溥传》(1)“日沃汤数次”中“汤”字的意思是________
(2)文中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由此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答案】(1)热水
(2)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3)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解析】【分析】(1)“汤”是古今异义词,古义是“热水”,今义是食物煮熟后的汁水。(2)解答此题要先疏通文意,了解文章内容,然后用什么人+做什么事+结果概括即可。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的故事。
(3)张溥的博学源自于他自身七录其书的刻苦钻研。我们可以思考出这样一个道理:我
们获得一样学问,必须要付出相应的努力。学习成果需要我们用勤奋去换取,哪怕写到"指掌生茧"也要继续学下去。只要学习勤奋,终有所成就。记住学无止境!
故答案为:⑴热水
⑵张溥靠抄书学有所成,名高一时。
⑶围绕“学习要勤奋刻苦,方能成功”来答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
进行理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
言词语进行积累。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⑵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正确概括。
⑶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考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进行观点的阐述,要围绕文章的主
题进行。
【参考译文】
张溥从小就热爱学习,他所读过的书一定亲手抄写,抄一遍再朗读一遍,读过之后就把
它烧掉,再抄,这样持续了六七遍才停止。他右手握笔的地方,指掌上长了老茧。冬天手
指冻裂,每天要在热水里浸几次,后来他把读书的房间题名为"七录"。张溥写诗作文思路敏捷,各方人士问他索取诗文,他不打草稿,当着客人的面挥笔就写,一会儿就写好了,
因为这个原因他在当时很有名气。
2.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荀巨伯①远看友人疾,值②胡贼攻郡③,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可去。”巨伯曰:“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郡尽
空。汝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视④谓曰:“我辈败⑤义之人,而入有义国。”遂班军⑥而还,一郡并获全。
【注释】①荀巨伯:人名。②值:适逢。③郡:城。④相视:看望。⑤败:毁坏。⑥班军:调回军队。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A. 吾今死矣,子可去/去后乃至。
B. 有疾不忍委之/相委而去。
C. 而入有义国/与儿女讲论文义。
D. 而敢独止?/人不知而不愠。
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2)请用三条“/”
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你从荀巨伯的身上学到了些什么?请写出两三点来。
【答案】(1)C
(2)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解析】【分析】(1)A项的“去”解释为:离开;B项的“委”解释为:丢弃;C项的“义”解释为:正义,情义/含义;D项的“而”解释为:表转折关系。故选C。
(2)句子翻译为: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
生。故断句为: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3)结合“远来,子令吾去,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分析得出:对友忠诚;结合“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分析得出:舍生取义;结合“我辈败义之人,而
入有义国。”分析得出:坚守信义。
故答案为:⑴ C
⑵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宁以我身代友人命。
⑶坚守信义,对友忠诚,舍生取义等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境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语句的节奏划分一般以句意和语法结构为划分依据。结
合语句的内容来划分即可。划分节奏主要依据句子的结构,一般是主语和谓语之间、谓语
和宾语之间、修饰语和中心语之间要停顿。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
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参考译文】
荀巨伯从远方来探望重病的朋友,正好赶上胡贼攻打城池。荀巨伯的朋友对荀巨伯说:
“我如今就要死去了,你赶紧离开!“荀巨伯说:“我从远方来探望你,你却让我离开,为了
苟且偷生而毁掉道义,这难道是我荀巨伯应该做的吗?“这时胡人已经到了,问荀巨伯:
“大军到了,整个城都空了,你是怎样的一个男子,却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我的朋友身患重病,我不忍心舍弃他,我想用我的死来换取朋友的生。“胡人听了说:“我们这些不懂道义的人,却侵入了这么有仁义的国家!“于是调回外出打仗的军队,使整个城都因
此获救。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楚有祠者①,赐其舍人②卮酒③。舍人相谓④曰:“数人饮之不足,一人饮之有余。请画
地为蛇,先成者饮酒。”
一人蛇先成,引酒且⑤饮之,乃左手持卮,右手画蛇日:“吾能为之足!”未成,一人之蛇成,夺其卮日:“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遂饮其酒。为蛇足者,终亡其酒。
(选自《战国策》)【注释】①祠者:主管祭祀的官员。②舍人:门客,在自己手下办事的人。③卮(zhī)酒:一杯酒。④相谓:互相商议。⑤且:将要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数人饮之不足 ________
②乃左手持卮________
③遂饮其酒________
④终亡其酒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的意思。
蛇固无足,子安能为之足?
(3)由这个故事得出了一个什么成语?有什么寓意?说说你的理解。
荀巨伯远看友人疾【答案】(1)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2)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3)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
做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解析】【分析】(1)“数人饮之不足”的意思是: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足”的意思是“够”;“亡”的意思不同于现代汉语,在这里是“丢失,失去”的意思。
为”。
(2)本题注意重点词语:“固”“安”“
(3)解答这类试题,一是首先读懂文章,弄懂文章的主题、内容和情感等,以此作基
础;二是要清楚回答的范围,明确题目的要求;三是要善于联系生活实际;四是要善于延
伸、善于归纳总结。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而不合适。比喻节
外生枝,多此一举,反而坏事。
故答案为:⑴够;拿,端;于是,就;丢失,失去;
⑵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
⑶画蛇添足,讽刺那些不顾客观实际,自以为是,弄巧成拙的人。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做
事多此一举,反而得不偿失的人。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
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
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
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
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
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成语积累。画蛇添足:画蛇时给蛇添上脚。比喻做了多余的事,非但无益,反
而不合适。也比喻虚构事实,无中生有。
【参考译文】
古代楚国有个人祭过祖宗以后,把一壶酒赏给来帮忙祭祀的门客一壶酒。门客们互相商
量说:“大家一起喝这壶酒不足够,一个人喝它还有剩余。要求大家在地上画蛇,先画好的
人喝这壶酒。”
一个人最先完成了,拿起酒壶准备饮酒,却左手拿着酒壶,右手画蛇,说:“我能够为它画脚。”他还没有(把脚)完成,另一个人的蛇画好了,抢过他的酒壶,说:“蛇本来就没有脚,你怎么能给它画脚呢?”话刚说完,就把那壶酒喝完了。那个给蛇画脚的人,最终失
掉了那壶酒。
4.阅读《论语》十二章,完成下面练习。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
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
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
也!”《雍也》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1)孔子,名________,字仲尼,________时期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2)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不亦说乎________
②人不知而不愠________
③为人谋而不忠乎________
④不逾矩________
(3)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4)写出一个出自《论语》十二章中的常用成语。
(5)同学们,在学习上你或许曾经有过困惑,或许你现在正在经受着困惑。那么,学习了
《论语》十二章后,你一定有所感悟,《论语》十二章中哪一句话你感受最深?请结合自
己的学习实际,谈谈你的切身体会。
【答案】(1)丘;春秋或春秋末
(2)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3)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4)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
见贤思齐
(5)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
到的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这时如果能够参考
一下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解析】【分析】(1)此题考查的是与孔子有关的文学常识。孔子(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
夏邑),春秋或春秋末的鲁国陬邑人(今山东曲阜)。孔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教
育家,他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创始人。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说”:通“悦”,愉快。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逾”在现代汉语中也有“越过,超过”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自”:从。“亦”:也。
(4)根据诗句的个别字眼去推断应是哪个成语。这要看学生平时的积累。对成语含义的
把握,对成语字眼的记忆。如可从“吾日三省吾身”提取“三省吾身”。可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提取“温故知新”。可从“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提取“三十而立”等。
(5)解答此类题需要学生在深入把握诗句意思的基础上融入自己的阅读体验、阅读感
受。解答时根据所选的句子的意思来谈启示,注意观点正确、健康,注意言之有理即可。
如: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包含着一个广泛的道理:能者为师。在日常生活中,我
们每天都要接触许多人,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值得我们去学习。就说我们班吧,有
各方面的人才。有学习成绩优异者、绘画高手、书法好手、象棋大师等。多向他们学习,
一定会获益匪浅。
故答案为:⑴丘;春秋或春秋末
⑵通“悦”,愉快;生气;替或给;越过,超过
⑶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也快乐吗?
⑷示例:三省吾身、温故知新、三十而立等。三人行必有我师、不亦乐乎、温故知新、见
贤思齐
⑸示例:我感受最深的是第五则。这则讲的是如何调和“学”与“思”的矛盾。只学而不思,
不易发现别人的错误,也不容易有自己的思想。就像读《论语》,即使过目不忘,学到的
也是别人的东西。思而不学,则会进展缓慢,而且容易钻牛角尖。这时如果能够参考一下
以往人们对同一问题的看法,则很有可能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点评】⑴本题考查基本的文学常识的理解和掌握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在平时注意对
文学常识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语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要结合句子进行理
解,词语的意思可根据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考生在平时要注意对常见文言词语
进行积累。
⑶本题考查的是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此题要遵循翻译的原则,掌握翻译的方法,要忠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