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巩固卷02  古代诗歌鉴赏
分值:34分  建议用时:35分钟
一、阅读下面这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岳阳楼
元稹
岳阳楼上日衔窗,影到深潭赤玉幢
怅望残春万般意,满棂湖水入西江。
岳阳楼
李商隐
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
如何一梦高唐雨,自此无心入武关。
【注】①赤玉幢:指神仙居处。这里指岳阳楼的倒影。②周班:周室封爵的等级。③高唐雨:诗中指楚王沉溺女。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元诗首句从眼前之景写起,描绘了岳阳楼上红日斜照楼窗的景象。
B.李诗首句从岳阳楼地理位置写起,“带百蛮”写出了楚地的荒凉。
C.元诗以“怅望”一词点出心绪,李诗用“无心”抒发了胸中的愤懑。
D.元诗写景,借景抒情;李诗咏史,借古说今,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2.同是登岳阳楼,但二位诗人抒发的情感并不相同,请简要分析。
1.【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B.“楚地的荒凉”错,“带百蛮”意思是统辖百蛮,指楚国的强大。
故选B。
2.【答案】①元诗没有着意描绘岳阳楼的雄伟壮阔,而在于借以表达诗人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②李诗借咏叹楚国由强变衰,讽喻楚王沉溺女,使国势衰颓,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中作者的思想情感的能力。
元诗:第三句“怅望残春万般意”,点出作者的醉翁之意不在登楼观景,而在于借以表达他在残春时节的怅然情怀,既有惜春之叹,亦有人生失意之嗟。末句“满棂湖水人西江”,不说通过窗子向外眺望一碧万顷的洞庭湖水,而是说湖水从窗子溢出并流向没有尽头的长江,这样也就巧妙地融入了诗人的主观感受。全诗着重渲染景物,只用“怅望”两字淡淡点出当时的心绪。最后以景结情,把无法排遣的怅惘愁思表达得非常含蓄婉转。
李诗:前二句“汉水方城带百蛮,四邻谁道乱周班”写楚国强大。浩浩的汉水巍巍的方城山,强盛的楚国统辖百蛮,四邻各国也没有谁议论这乱了周班。楚国一度以方城山为城,以汉水为护城河,敢于与整个中原抗衡,秦国更不在话下。后二句,语气一转,以一个设问词“如何”领起,提出一个尖锐的问题:为何楚王“一梦高唐雨”后,“自此无心入武关”?这“高唐雨”,自然是楚王在高唐梦见与女神交接。君王“一梦高唐雨”以后,楚国就走向颓势了,讽喻楚王沉溺女,使国势衰颓,以此暗喻唐代君主沉湎声而缺乏远图,以表达胸中的愤懑之情。
二、古代诗歌鉴赏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饮酒(其九)
陶渊明
清晨闻叩门,倒裳往自开。
问子为谁与?田父有好怀。
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
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
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
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
回车诚可学,违己讵非迷。
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
注释:①汩:搅混。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在清晨的叩门声中发端,诗人衣裳还来不及穿好就去开门,写出了诗人的急切心情。
B.请问来者是谁,是农人提着壶远道来探望我,诗人有感于田父的好心肠,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C.人仕做官确实可以学习,但违逆自己初心就会走入迷途,诗人态度非常坚决,我的车不能回转。
D.本诗的情怀志趣与《归园田居(其一)》类似,叙事朴实,有生活气息,体现陶诗典型风格。
4.《屈原列传》中屈原、渔夫问答的内容,与苏轼的《赤壁赋》主客问答的形式相近,本诗也设为问答方式,请解析这样写的作用。
3.【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诗人……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错误。“壶浆远见候,疑我与时乖”,此两句是诗人以转述的口气说出田父的来意:他提着酒壶远道来探望,因怀疑我与时世相违背,而非诗人“产生了与时相违之叹”。
故选B。
4.【答案】(1)田父与诗人一问一答,田父劝陶渊明随波逐流,不要与时势违背;陶渊明表达了不愿重返仕途的决心;
(2)田父代表了世俗的观念,“我”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理想追求,一问一答,表现出了作者进与退(做官与退隐)的内心矛盾,在对比中突出强调了诗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
(3)叙事亲切自然,生动活泼,舒缓了诗歌的节奏,富有生活气息。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诗中田父与诗人一问一答,田父用“褴缕茅檐下,未足为高栖。一世皆尚同,愿君汩其泥”劝陶渊明随波逐流,不要与时势违背;陶渊明用“深感父老言,禀气寡所谐。回车诚可学,违己讵非迷。且共欢此饮,吾驾不可回”表达了不愿重返仕途的决心;
田父劝诗人:举世同流以为贵,愿君随俗莫认真。这代表了世俗的观念,“我”的回答:深深感谢父老的劝言,无奈我天生不合。仕途做官诚可学,却违背了我的初衷。姑且一同欢快饮酒,决不返车往回奔走!则代表了作者内心的理想追求,一问一答,表现出了作者进与退(做官与退隐)的内心矛盾,在对比中突出强调了诗人不流于世俗的高洁志趣;
从表达效果看,问答的形式使叙事亲切自然,生动活泼,舒缓了诗歌的节奏,充满了生活气息,更易于读者理解。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自湘水南行
张九龄
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
虽云有物役,乘此更休闲。
暝生前浦,清晖发近山。
中流澹容与,唯爱鸟飞还。
【注】①张九龄:唐代名相,著名诗人,韶州曲江(今广东韶关市)人。开元十四年,诗人奉命出使广州,途中写了这首诗。②容与:闲暇自然的样子。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行役诗,诗人当时王命在身,正乘坐船只在湘水上向南匆忙进发。
B.首联照应了题目,点明了时间,又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
C.颔联承上,先解释了行匆匆的原因,又语意一转写出了诗人心情的转变。
D.颈联写景,以动衬静,描绘了自然界的变化,透露出诗人内心闲淡的情致。
6.清人陈沆在《诗比兴笺》中说:“曲江渊源彭泽。”本诗颇能反映陶渊明对张九龄的深刻影响,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简要分析。
5.【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D.“以动衬静”不对。“暝”“清晖”本是静景,用“生”“发”二字,起到了化静为动的艺术效果。
故选D。
6.【答案】①在意象选择上,陶渊明《饮酒(其五)》运用“飞鸟”意象,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本诗也运用了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闲暇自在的心情。
②在创作风格上,本诗对“落日”“洲渚”等景物的描绘,重神似不重形似,尚浑整不尚工细,体现出朴实清澹的美学风貌,继承了陶诗真淳自然的诗歌风格。
③在价值取向上,陶渊明不愿“心为形役”,因而毅然弃官归隐;张九龄作为朝廷使者,尽管没有归隐,但也认为自身为外物所役使,因而羡慕飞鸟的自由。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山关系诗歌艺术特点的能力。
从选用的意象上看,陶渊明《饮酒(其五)》中“飞鸟相与还”运用“飞鸟”意象,通过写飞鸟结伴而还,表达了对自由的向往;本诗“唯爱鸟飞还”也运用了这一意象,表达了诗人闲暇自在的心情。
在创作风格上,这首诗细致生动地描绘出自然界的声变化。“落日催行舫,逶迤洲渚间”,从落日的角度,运用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心情的急切。对“落日”“洲渚”等景物的描绘,从整体入手,重神似不重形似,体现出朴实清澹的美学风貌,继承了陶诗真淳自然的诗歌风格。
在价值取向上,陶渊明认识到“既自以心为形役奚惆怅而独悲”后,不愿再“心为形役”,因而毅然弃官归隐;张九龄作为朝廷使者,尽管没有归隐,但也认为自身“有物役”,为外物所役使,因而“唯爱鸟飞还”,羡慕飞鸟的自由。
四、阅读下面两首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夫石
刘禹锡
终日望夫夫不归,化为孤石苦相思。
望来已是几千载,只似当时初望时。
望夫石
王安石
云鬟烟鬓与谁期,一去天边更不归。
还似九疑山下女,千秋长望舜裳衣。
【注】①刘禹锡在永贞革新运动失败后,政治上备遭打击和迫害,长流边州,作下此诗。②皇祜五年(1053)六月,苏州水患不断,王安石奉旨前往苏州视察水势及河道状况,于此地时作下此诗。③九疑山下女:传说中帝舜的妻子娥皇、女英,她们是帝尧的女儿。帝舜南巡,至九疑山,崩,遂葬于此。二女追随不及,乃投湘水而死。
7.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诗首句交代了女子化石的原因。“苦相思”三个字,表现出女子对爱情的坚贞。
B.刘诗中“几千载”和“初望”看似矛盾,实则尽情入理,有力地表现了女子相思之情的深切。
C.刘诗寓意深刻,用“望”字统领全篇,诗意在“望”字重复的过程中步步深化。
D.王诗中的一、二两句运用拟人手法,表现出女子对丈夫归来抱有深深的期待。
8.两首诗同借望夫石的传说来寄寓深情,请结合诗人经历简要分析两首诗寄托的情感有何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