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咏物抒怀诗
一、学习目标
1、熟悉和体会这类诗的意象及相应的思想感情,分析其常用表达技巧。
2、把握咏物诗的特征。
3、学习此类诗歌鉴赏的题型及方法.
二、咏物抒怀诗题解及常见意象
郑板桥有一首画竹题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所谓咏物抒怀诗,就是诗人把在自然中得到感染与启迪,并把自己的感情凝注于自然景物,抒发作者思想感情,寄寓作者襟怀抱负的诗歌。
古人很喜欢咏物,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歌咏的对象。他们在细致描摹的同时,寄托自己的感情。咏物隐然只是咏怀,盖个中有我也。(刘熙载《艺概》)
从古人咏叹的对象来看,落花、流水、夕阳,大雁、杜鹃、燕子、寒蝉,月亮、松、竹、梅、兰、菊、莲、柳等都是诗歌中常见的所咏之物。
咏物诗常用的手法是托物言志。望月怀远、伤春悲秋、见流水则思年华易逝、折柳送别、闻雁思归、听梧桐而心悲凉,客观物象常常寄托着诗人特有的情感;借梅赞其标格高雅节操凝重,借菊赞其欺霜傲雪品格高尚,借莲赞其出淤泥而不染处浊世而气节高洁,借竹赞其根固有节坚贞高雅,借松赞其经冬不凋刚强坚贞,借黍离来表示对国家昔盛今衰的痛惜伤感之情,借冰雪比喻心志的忠贞品格的高尚,借草木的繁盛反衬荒凉抒发盛衰兴亡的感慨等,诗人借咏物寄托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三、咏物抒怀诗的类型:
(一)描摹情态类
这类诗歌只是对物象情态进行生动的描摹,从而抒发作者对物象的喜爱之情.如骆宾王的《咏鹅》、贺知章《咏柳》
(二)托物言志类
这类诗歌表面上看好像写的都是具体的物象,仔细品味就会发现,作者是运用象征手法通过写具体的“物”,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与抱负。如于谦《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乍一看,这首诗写的是石灰从采掘、冶炼到被使用的整个过程.再细细体会,诗中每一句既是在写物“(石灰)”,实际上也是在写人,写作者自己不怕“千锤万凿"、“烈火焚烧”甚至“粉骨碎身”也在所不惜的大无畏革命英雄主义气概.
(三)咏物抒怀类
在咏物类诗歌中,咏物抒怀型的诗歌可以说俯拾即是。这类诗与托物言志类的诗有许多相似之处,只是它抒发的情感相对来说是短暂的,与“物”所处的具体环境和作者当时的个人处境关系更密切。如曾巩《咏柳》
“乱条犹未变初黄,倚得东风势便狂.解把飞花蒙日月,不知天地有清霜。”
表面上看,是讽刺柳条得意轻狂,柳絮自不量力,实际上抒发作者对那些得势便忘乎所以,妄图一手遮天的权贵的厌恨之情,是借物喻人,咏物刺世,咏物抒怀。
(四)以物喻人类
这类诗歌所描写或吟咏之“物”与某一类型、某一体的人相似,而不单单指向作者自己.如北宋宰相李纲《病牛》:
“耕田千亩实千箱,精疲力竭谁抚伤。但求众生皆得饱,何辞羸病卧残阳?"
“耕田千亩”、“精疲力竭"表明了牛的勤劳卖力,“实千箱”突出了牛劳动成果的丰硕和其对人类的贡献,然而尽管这样的居功至伟,牛却依然无怨无悔,任劳任怨:只要天下众生都能吃饱饭,何必计较自己年老体衰、病卧残阳之中呢?作者这首小诗既是对病牛的崇敬和礼赞,同时也是对像老牛一样勤劳朴实、无私奉献的广大劳动人民众的讴歌和赞颂.
(五)托物言理类
苏轼的《琴诗》就是此类诗歌最好的例子:
“若言弦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
这首诗表面上看是探索琴声产生的根源,而实际上,作者是想通过这首诗揭示文学艺术作品
创造产生的道理,那就是:在文艺作品创作中,素材与技巧同等重要,二者缺一不可.就象弹琴一样,只有将“琴(素材)”与“指(技巧)”二者有机地结合起来,才可产生优美的琴声(优秀的文学作品)。这类诗的主要特点是通过具体的物象来说明一些“事理”,即通过某个具体事物的“理",引申出具有普遍意义的大道理.在理学兴盛的宋代,写这种类型诗歌的人最多。
四、咏物抒怀诗的常见情感
(一)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感受。
古代文人,往往恃才傲物、随心所欲、率性而为,因而在统治者看来是格格不入的,是不能受到重用的。于是,感叹生不逢时,英雄无用武之地便成了文人屡见不鲜的作品主题。屈原、宋玉、李白、李贺、李商隐……名单可以开出一长串。如以下两首:
题榴花  (朱熹)                    杨柳枝  (白居易)
五月榴花照眼明,枝间时见子初成。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软于丝.
可怜此地无车马,颠倒苍台落绛英。        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
榴花开得那么鲜艳;柳嫩黄,柳枝条条柔软如丝,但是或是没有车马,或是长在荒园里,又有谁来欣赏呢?
(二)表达自甘寂寞、坚贞不屈、高洁脱俗(不同流合污)的气节。
当国家政治腐败甚至灭亡、统治者昏庸无能、奸佞小人为非作歹时,是随波逐流,还是洁身自好?大多数是会选择后者的,因为他们是读过书的,不知不觉中受到先烈们的影响,因而有着高尚的气节。如郑思肖《画菊》: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无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花开不并百花丛”是一种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脱俗,“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是一种宁愿粉身碎骨也不委曲求全的坚贞不屈。
(三)厌恶官场,追求自由、隐逸、淡泊闲适等的生活。
在官场呆久了,上有皇上压着,下有臣子们钩心斗角,尽职些的还得为百姓劳碌奔波,时间久了,难免有身心俱疲之感,于是渴望摆脱官场,向往自由自在的生活便成了咏物诗中常常寄托的一种情感。如
白云泉  白居易                                    画眉鸟  (欧阳修)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          百啭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白云泉》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画眉鸟》则运用对比手法,将笼中画眉和林间画眉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官场的厌倦,对自由的歌颂和追求。
五、咏物抒怀诗的常用手法
(一)整首:
托物言志(借物喻人).托物言志:就是诗人把自己的某种理想、人格或感情融于某种具体事物,就是物与志的结合。所以,只要是咏物抒怀诗,肯定会用到这种手法.
(二)局部:
1、比喻(以物喻人,物我合一)
写物的特征时使用比喻往往更形象生动.“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眼中,高高的柳树像碧玉装扮成,万千条柳枝都垂下绿的丝绦;“垂緌引清露,流响出疏桐”, 虞世南看到蝉的头部有伸出的触须,形状像下垂的冠缨,故比作“垂緌".
2、拟人
朱敦儒《卜算子》“古涧一枝梅,免被园林锁。路远山深不怕寒,似共春相躲.幽思有谁知?托契都难可。独自风流独自香,明月来寻我。”把梅拟人化,既别致,又含蓄。黄庭坚《水仙花》“淤泥解作白莲藕,粪壤能开黄玉花。可惜国香天不管,随缘流落小民家”同此趣.
3、对比、衬托
宋代王曙《牡丹》“枣花虽小结实成,桑叶虽柔解吐丝。堪笑牡丹如斗大,不成一事又空枝”以枣桑衬牡丹,讥讽华而不实之辈.陈毅《红梅》“隆冬到来时,百花迹已绝.红梅不屈服,树树立风雪。”以百花衬红梅,赞美不惧恶劣环境之人,都于鲜明对比之中,增加感染力。 
4、环境烘托
写到物生长的外部环境往往就是用环境来突显物的品质。如:王冕《白梅》“冰雪林中著此身,不同桃李混芳尘,忽然一夜清香发,散作乾坤万里春.”,以冰雪林来烘托梅,突出梅的坚毅耐寒;陈毅“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用大雪来烘托青松.风雪中的青松有一种凛然的浩气,他沉淀了岁月飞扬的热情,象征着陈毅磊落的胸襟,那种雄气蓬勃的张力,与世抗衡的凌厉,令人刻骨惊心,肃然起敬.
总之,以上几种手法很多咏物诗都会用到,但绝对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会用到,也不是所有的咏物诗都仅仅只有这几种手法。
咏物诗常见的考题形式方法归纳
考题形式:
1)判断诗歌中描写的主要意象(物象)是什么。 
2)通过分析意象(物象),来把握抒情主人公的主要形象特征。 
(3)通过分析诗歌中意象(物象)的寓意,进而分析诗歌蕴涵的思想情感或主旨。 
(4)分析诗歌的主要表达技巧.
例题演绎:
【例1】(2009天津卷).阅读下面的诗,按要求作答。(6分)
严郑公宅同咏竹  唐·杜甫
古代诗歌鉴赏绿竹半含箨,新梢才出墙。侵书帙晚,阴过酒樽凉。
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但令无剪伐,会见拂云长。
[注]严郑公,即严武,受封郑国公。箨(tuò),笋光.帙,包书的布套。
⑴本诗前三联描写出竹子怎样的形象?
答:                                                                       
⑵请赏析“侵书帙晚”一句。
答:                                                                       
⑶请你谈谈对最后一联寓意的理解。
答:                                                                       
答案:⑴形象:嫩竹新出,竹影阴凉;雨洗竹净,风送竹香。
⑵翠竹的影子投映在书上,使人感到光线暗了下来。“侵"字写出了竹影移动扩大的的渐进过程。“晚"字则写出了竹阴给人带来的时间错觉。
⑶答案符合诗意,言之成理即可.示例一:要尊重天性,顺应自然。示例二:要呵护人才,不要摧残人才.示例三:期待得到提携,使自己有所作为。
【例2】(2008安徽卷)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小孤山①  [宋]谢枋得②
人言此是海门关,海眼③无涯骇众观。天地偶然留砥柱,江山有此障狂澜.
坚如猛士敌场立,危似孤臣末世难。明日登峰须造极,渺观宇宙我心宽.
[注]①小孤山:位于安徽宿松县城南65公里的长江之中,四无依傍,地势险要,是南宋军事要地。②谢枋得:宋弋阳(今属江西)人,以忠义自任,曾率军抗元。兵败后隐居福建一带,后被无人胁迫至燕京,绝食而死。③海眼:急流遇阻所形成的大漩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