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别康桥
【学习要求】
1体会徐志摩诗歌中景物与情感的融合。
徐志摩的诗歌2.领会诗歌的韵律美;体会诗歌的重章叠句的效果。
【学习重难点】
诗歌的意象解读及其表达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学时:反复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第二学时: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学习过程
第一课时
主要任务:朗读诗歌,整体感知诗歌内容,初步把握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上网或从图书馆资料中寻关于作者徐志摩的介绍,了解其写作的主张、诗歌风格,和写作本诗时的相关背景。
2.反复朗诵本诗,读出节奏,读出感情。
3.画出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初步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
(二)尝试练习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    )  长(    )  漫(    )  (    )箫 
(    )  浮(    )  沉(    )    (    )
2.解释下列词语:
画蛇添足的典故艳影:                                               
青荇:                                               
招摇:                                               
斑斓:                                               
3.徐志摩,浙江海宁人,笔名                    、诗哲,是        派代表诗人,著有诗集                              《猛虎集》《云游》,散文集
            《巴黎的鳞爪》《自剖》《秋》,小说散文集《》,戏剧《卞昆冈》(与陆小曼合写),日记                          ,译著《曼殊斐尔小说集》等。他的作品已编为              出版。
4.中国现代诗歌是              以来的诗歌。中国现代诗歌主要指          诗。新体诗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最初试验并倡导新诗的杂志是《新青年》,继之《新潮》《少年中国》《
星期评论》等刊物也发表新诗。其倡导者和初期作家主要有               
                          等。
二、课堂探究
(一)探究问题
1.诗共有七个诗节,每个诗节写了什么?贯穿全诗的线索是什么
2.本首诗歌的告别对象和其他诗人的诗作有何不同?这使得本首诗呈现出怎样的特点?
3.明明是“再别康桥”,为何只说“作别西天的云彩”?
4.诗人笔下的自然景物有哪些,各有什么特点?作者用了哪些手法来描绘景物?
(二)课堂检测
1.完成表格填空
错误代码 103
《再别康桥》
序  号
主要内容
第1节
第2-6节
孙雅琴
第7节
2.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撑一只        ,向青草更青处           。我        衣袖,不带走           
3.选择
(1)下列加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青(xìng) 怎样取消开机密码   (hāo)     (sù)
B.箫(shēng)   开(chēng) 怨(āi)
C.寥(jì)     徨(páng)   (bàn)
D.凄(wǎn)       (lǎn)       (xiāo)
(2)书写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轻手蹑脚  水波荡漾 飘浮   B.柔声细语 波光艳影 破绽
C.星辉斑澜 招摇过市 漫溯    D.悄然离去 沉默寡言 沉淀
(3)下列诗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妍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B.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召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C.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D.寻梦?撑一支长嵩,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4)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当的一项是( )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A.青荇:绿的水草。            B.油油:光润的样子,水流和悦的样子。
C.招摇:向别人夸耀,显示自己。 D.柔波:水中平滑的水纹。
(5)下面是对《再别康桥》中有关诗句节奏的划分,其中有错的一项是(    )
A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
B/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
C/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D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6)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中不同类的一项是(  
A.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B.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C.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D.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的结着愁怨的姑娘。
第二课时
主要任务:解读意象,欣赏其所创造的艺术效果,把握诗歌主旨;感受诗歌的“三美”。
一、课前学习
(一)学法指导:
1.通过反复朗读,归纳本诗在诗节排列组织上的特点。
2.深入分析诗中描绘的景物及其特征,体会这些景物所包含的作者的情感。在此基础上归纳诗歌的主旨。
3.了解诗歌“三美”的内容,尝试分析本诗所具有的“三美”。
(二)尝试练习
1.那么在诗人的眼里,柳是“金柳”,影是“艳影”。我们经常说“花红柳绿”,在作者笔下,河畔的柳树为何是“金”的?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为何只写柳树?
   
2.金柳的艳影明明是在波光里荡漾,诗人为什么说“在我的心头荡漾”?“荡漾”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情感?
3.“招摇”一词常含贬义,这里用来形容康河的水草合适吗?表现了怎样的情态?“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作一条水草。”这里的青荇,只是再普通不过的水草,而且还是在烂泥上,为什么徐志摩却愿意做这样的一条水草? 
4.“油油的”写出了青荇什么特点?作者为何“甘心”在康河里做“一条水草”?
5.不是清泉,是天上虹,这一潭泉水就是拜伦潭。为什么说是彩虹似的梦?
二、课堂探究
(一)问题探究
1.诗人笔下的意象有哪些?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从何得知?(注意关键字词及所用修辞手法)
2.第五节作者情不自禁“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是诗人放歌了吗?为什么不能放歌呢?
3.怎么理解“悄悄是别离的笙萧”一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4.“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一句究竟是谁在沉默?这是什么表现手法?
5.诗人对大自然是怎样的态度?表达出对母校怎样的感情?
6.诗作的单行和双行错落排列,这种表达形式有怎样的效果?
7.第一节和最后一节,语意相似,节奏相同,构成回环呼应的结构形式,有怎样的表达作用?“轻轻”“悄悄”这两个词语前置有什么意味?
8.徐志摩的诗具有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的特点。这些美在诗中是怎样体现的?
(二)课堂检测
1.诗人在诗中选取了几个意象来渲染和表现对康桥的眷恋?
2.在最后一节,诗人说“悄悄的我走了”,为什么要“悄悄的”?
3.本诗是徐志摩的名篇之一,多年来被人们所欣赏,试从中举例简析诗歌融情于景的特点。
(三)归纳总结
    主旨:
三、课后巩固
1.对诗歌第二小节理解最恰当的是          (   )
A.我喜欢这美景。        B.对昔日恋人的思恋。
C.康桥在我的思念之中。     D.对金柳、波光的赞美。
2.对《再别康桥》诗句内容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第三节写康桥河中的水草招摇,生动地写出了康桥对他的欢迎态度,而“甘心”二字又写出了他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B.第四节中“那榆荫下的一潭”指拜伦潭,那里榆荫蔽日,非常清凉。此时的诗人浮想联翩,想到了过去在此读书的美好情景。
C.诗人把潭水比作天上被揉碎了的彩虹,与浮在潭面上的水藻相杂,沉淀在潭水的深处,幽幽的,醇醇的,如梦一般。
D.第五节诗人面对美景又勾起了美好的回忆:当年自己曾“撑一支长篙”在河上浮舟;曾“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何等的愉快!
3.下列对诗中“但我不能放歌”的原因,理解最恰当的是(    )
A歌声会破坏这宁静的氛围。
B“我”不擅长用歌声的方式表达感情。
书籍装帧C因为沉默是最好的离别方式。
D“我”不愿回顾当年在这里的追求和希望。
4.对全诗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本诗运用了呼应手法,渲染了一种淡淡的愁苦之情。
B诗歌的语言意境优美,感情真挚。
C诗中含有对康桥的热爱之情。
D诗中深含往事不堪回首的忧伤。
5.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开头一节点明“再别”,连用三个“轻轻的”形成轻柔而优美的旋律,把读者带入一种欣喜乃至礼赞的意境中。 
B. 第二至四节,诗人用“金柳”“艳影”“青荇”“榆荫下的一潭”“彩虹似的梦”等一系列彩鲜明的意象描绘康河的美景,抒发眷恋之情。 
C. 第五、六两节,诗人的情绪由舒缓转向激昂,想“在星辉斑斓里放歌”;但接着跌落回离别的现实,两个“沉默”表达了诗人无尽的惆怅。 
D. 最末一节,以两个“悄悄”紧承上一节的“悄悄”和“沉默”,而且与首节遥相呼应,但诗人的情绪已由淡淡的忧郁变得更加惆怅与伤感了。 
6.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像一支优美的乐曲,缠绵深婉的诗句随着轻柔起伏的旋律流淌出来,回环往复,
一唱三叹,余音袅袅。 
B. 这首诗像一幅生动的画卷,一系列近乎完美的彩变幻与意象组合形成流动的气韵,艳丽而又幽雅,飘逸中见静穆。 
C. 这首诗具有完美的形式结构,每节诗四句,每个诗句基本上由三顿构成,匀称,和谐,于清新活泼中求整饬。 
D. 这首诗极好地体现了新格律诗派独特的美学追求,但惟美主义也在一定程度上妨害了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表达。 
7.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完成(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