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报/2013年/3月/29日/第003版
专题
对推进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思考
上海市文化广播影视管理局局长胡劲军
随着文化的日益发展繁荣和科技的不断发达进步,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已成为热点话题与前沿课题。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的革命性力量。文化与科技相辅相成、相互促进,文化赋予科技创新的思想源泉,科技为文化生产方式创新提供杠杆。
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需要科技做支撑,文化产业的转型发展需要科技做引擎,文化市场的进一步繁荣需要靠科技推动。面对机遇与挑战,谁的融合更为主动,谁就掌握文化发展先机。上海是一个拥有近2400万人口的特大型城市、文化大市,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位置与影响,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文化底蕴、技术密集、资源集约等优势。近年来,上海围绕“四个中心”和“四个率先”,聚焦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导向,以应用为引擎,以企业为主体,积极实施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战略,加强顶层战略设计与规划,制定《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构建形成结构合理、门类齐全、布局优化、科技含量高、具有上海特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和
支持体系,文化创新成果彰显,新兴业态涌现,发展环境改善,文化与科技呈现加速融合的新趋势,一批具有科技含量的动漫游戏、网络视听、创意设计、影视制作、文化艺术、数字服务等主导文化品牌迅速集成,为在更新更高层面推进文化和科技的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作为主管上海文化文物广播影视的政府职能部门,在建设文化强国和上海智慧城市的新目标下,究竟如何进一步推动文化和科技深度融合,融合什么,怎样融合?去年来,我结合政府管理优化与服务方式创新、“倾听企业”系列活动、深入全市17个区县调研,作了以下思考:创新服务方式,在公共文化中融入科技思维
在公共文化服务中融入科技理念、科技思维和科技成果,更好地适应和满足人们多元化、多样式、高品质的文化需求,以技术创新推动服务创新,是顺应科技、经济发展趋势的必然选择,有利于拓展服务领域,提升服务效能。我们应自觉树立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意识,秉承文化为民、乐民、富民和科技兴文、强文、助文的宗旨,在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更广阔思维创造空间,高效能、高水准、高质量地打造7个数字化系列。
数字化公共服务。创新公共文化数字化综合服务平台,运用信息、数字、网络、通讯、计算机等科学技术,加强对公共文化服务中文本、图像、声音、视频等获取、加工、存储、传输、使用与处理,提高公共文化价值生产、资源供应、消费服务智能化水平。利用三网融合技术,推动建设公共文化数字传播系
统。利用有线电视传播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资源,为众提供点对点、个性化公共文化服务。推动公共文化云建设,组织公共文化云建设试点,开展全市数字公共文化建设调研。推动数字图书馆、数字文化馆、数字美术馆、数字博物馆建设。推进移动图书馆、手机图书馆、自助图书馆、手持移动阅读器等现代化阅读方式创新,提升知识导航系统和远程教育系统应用水平,形成实体、网络、自助、移动服务互补的文化知识服务系统。整合数字公共文化资源,利用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公共文化在场、在线、在手服务的互动共享。推动上海印刷集团与新疆龟兹研究院合作开展壁画洞窟数字化还原保护工程。推动全市203家社区文化活动中心信息传播、资源集成管理、实时数据统计采集等数字技术的融入应用研究和数字化改造,推动上海社区公共文化服务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数字化民生工程。推动科技在文化民生工程中的研究与应用。上海的文化民生工程起步早、
起点高、基础扎实,应以文化科技融合的视角,在文化民生工程、文化惠民项目接地气上进一步发力。实施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网络建设工程,开发公共文化服务信息导览系统,开展公共文化服务,制发上海公共文化数字服务手册和电子地图,推动数字公共文化服务进机关、进社区、进楼宇、进园区、进校园、进外来人员集聚区、进各大交通枢纽站点,让市民实时、多维获取公共文化信息。加强科技对广播电视户户通、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农村数字电影放映、农家书屋、电子阅览室、社区影视厅、移动多媒体等文化载体的融入,实现公共文化服务与需求主体的柔性贯通。
数字化设施系统。开展科技对重大文化设施的有机植入,增加设施从规划、建设到运行管理全程中的科技支持。推动中华艺术宫近2万件藏品影像数据采取、上海舞台艺术精品数字化集成与典藏、上海艺术档案和上海文广行政事务受理档案数字化建设等工程。推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民间博物馆、上海各类非遗展示馆等公益性重大文化设施集数字化功能建设配套,通过文化科技创新,使博物馆系统软硬件更充分对接,运行更高效,服务能量与馆藏资源得到更深度的挖掘与利用,实现在区际以及更大范围上的互动共享。利用数字技术,加强地下和水下考古工作,开展对现有博物馆资源的精选、整合与分类,有条件地实施博物馆馆藏资源进入上海两大国际机场工程。
数字化内容供给。注重高科技在文化内容生产与供给中的创新研发与推广应用,构建文化内容生产供给的数字化上海网络体系。推动建立百姓需求数字语言表达机制、数字方式采集机制、数字手段评估机制和决策机制,不断提升需求内容生产与供给的科学性与精准性。以科技为动力,实施供给方法与路径创新,推动和协调东方宣教中心、东方大讲坛、东方社区学校服务指导中心、东方社区信息苑、东方社区文艺指导中心为主体的公共文化服务配送系统更加注重运用高科技手段,扩展数字化供给内涵、丰富数字化供给品种、提升公共文化产品量能,实现对需求对象的需求指标评估、需求动态分析、需求品种推介的高科技化、人性化、便捷化,使供给产品生产与内容更好地符合需求主体实际。
数字化舞台艺术。舞台艺术的高科技化,可以极大地增强舞台艺术的视觉效果。应充分利用各种相关科技和数字设计、造景等元素,推动具有海派特点的舞台艺术创新。加大对舞台艺术的高科技化投入与技
术突破研究,为上海舞台艺术的精品化、高端化、国际化提供条件。推动舞台艺术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及表现手段创新,丰富艺术创作载体,增强文化艺术产品的表现力与时代感。同时,针对文化遗产保护传承资源积累需求,利用高新技术建立文化基础资源的信息采集、转换、记录、保存、应用技术体系,建立非遗等资源信息数据库,为数字化条件下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奠定资源基础。
数字化文品牌。众文化,作为一种与市民最贴近的文化样式,广受市民欢迎。应加强众文化的数字化融入,依托科技打造众文化的更广阔空间。重视高科技对文活动品牌塑造的驱动,在“天天演”为主打品牌的文创作、项目策划、展演展示、效果评估环节,有机融入高科技要素,加强对一区县一名品、一社区一优品、一年一新品品牌提升的科技导入,增强文活动的美誉度和可看性。重点推动打造上海市艺馆的数字化文体系,使上海艺馆成为全市数字众文化资源的集聚中心,数字文人才培训中心,数字化文展演、展览和展示中心。
数字化氛围营造。适应上海特大型城市特点和大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以数字化构思、品质化项目、人性化需求为引导,大力营造上海城市文化氛围。在文化氛围营造中借助科技手段,制造、营造亮点,打造氛围看点。以增强城市的人文气息和提升城市文化形象为定格,在城市广阔空间进一步凸显文化内涵、符号和标识,使上海成为全国和全球文化内涵最丰富、文化活动最活跃、文化氛围最浓郁、文化生态最宜居的开放型城市。重点推动广场绿地文化、地铁文化、商圈文化、街头文化、机场文化、艺术集市培育中文化与科技的有机结合,以文化为本体,以高科技为支撑,创设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文化
环境。推动科技办节,在首创的上海市民文化节以及历年来举办的一系列重大文化活动的规划创意、主体活动、环境造景、主题演绎中,更多地注入
科技含量,增强活动的放大效应与体验效果。
创新发展路径,在产业体系中融合科技元素
现代文化产业是一种知识密集、信息密集、技术密集的产业,应围绕上海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发展的重大科技取向,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加快推进上海文化产业和科技相互融合,促进传统文化产业的调整与优化,促进新兴业态的培育与发展。具体应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文化科技融合。
着眼重点文化科技产业融合。以高科技文化产业项目为主体,聚焦广电制作业、网络视听业、电影产业、演艺产业、动漫产业、艺术品交易产业、休闲娱乐业、网络游戏业八大产业重点,着重推动培育一批骨干型、外向型、主导型的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文化科技企业。对八大产业与科技融合的方向、内容、路径和举措逐一开展研判,寻求新的融点与政策突破。瞄准世界一流媒体发展目标,加强对上海广电制作业的推动,力争至2013年年底全市广电制作机构总量达到800家。推动开展三维、高清、超高清内容生产制作和传播技术研发,制作若干经典立体影视作品,覆盖用户达300万。推动电影拍摄、采集、处理和终端显示技术研发,加强电影的数字修复与保护,加快推进传统胶片电影的数字化工程建设,提升电影后期制作、视觉特效、电影动画、数字拷贝、院线发行等服务等级,努力将上海建设成全国一流、
亚洲知名、世界影响、科技领先的电影产业基地。推动数字电影发展工程,实施上海电影新青年计划,鼓励社会资本进入电影院线。适应人们观影新趋势,推动上海手机院线观影平台构建,通过手机终端为人们提供观影服务。
着眼重点文化产业基地融合。坚持发挥高新技术在上海重大文化产业基地建设中的作用。聚焦创意园区建设、区域联动,以示范基地为引领,构筑上海文化创意产业辐射高地,推动实现上海张江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文化创意产业年产值700亿元以上,数字文化、网络视听、动漫游戏、影视制作、创意设计等新兴业态产值占比超过60%。依托上海高新科技优势,着力促进中广国际文化创意产业园、环同济研发设计服务特产业基地、环东华时尚产业基地、张江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上海)网络视听产业基地项目建设,形成以龙头特企业为核心的产学研合作体系,推进上海企业实现跨区域发展和走出去发展。
着眼新兴文化科技业态融合。以文化与科技的有机融合为牵引,通过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优惠扶持,推动培育一批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文化科技企业。在《上海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目标框架下,至2015年,力争引领打造文化科技龙头企业20家,骨干企业100家,上市企业5至7家,年产值10亿元的企业5家。推动上海画廊等艺术机构依托当代艺术资源,聚合IT软硬件企业、互联网服务企业等,打通艺术与科技的桥梁,建立艺术科技产业联盟,让艺术家与科技产品设计师对接,共同推动原创艺术设计及衍生品开发。
着眼文化科技关键技术融合。以政府政策保障、金融支持为驱动,促进加强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关键技术研究。依托上海整体高科技优势,力求在文化创意产业链上的创作、传播与展现环节,实施新的技术突破,着力培育一批体现世界水平的上海文化创意科技型产业。围绕文化产业的高科技发展,推动实施融合发展创新示范工程,引导建立超大规模、高并发量和高可靠性视频云计算中心,建立全开放式专业视频数字内容发布平台。注重推进对文化产业各重点领域重大科技需求的分析与凝炼,着眼于应用驱动与创新牵引,着力解决文化产业发展中的难点问题与瓶颈问题,突破一批助推文化产业发展的共性关键技术,打造系列体现上海特征的文化产业与科技融合示范项目,实现若干关键文化产品和装备的技术改造与升级,推动上海文化科技关键融合技术进入全球领先行列。
创新扶持手段,在文化市场中融合科技内涵
上海文化市场具有开放度高、体量大、市场需求旺盛等特点。促进文化市场与科技有机融合,有利于构建与上海城市功能定位相匹配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应立足外向型、国际化市场发展目标,重点在文化与科技融合的6个方面着力。
在演艺市场与科技融合上着力。立足于演艺市场的主体发育、资源整合、结构能级、市场运
作,加强高科技的有机融合。重点推动具有文化与科技融合引领效应的环人民广场剧场集建设,通过科技手段和加大投入,将环人民广场剧场打造成既具有超强演艺功能又充分凸显高科技含量的一流演
艺业基地,实现文化与科技在演艺业的完美结合。在新建、改建和完善全市剧场体系中,加强科技对剧场环境布置、舞美设计、舞台灯光、效果监控等环节的有机融合,从整体上增强剧场的魅力效应与同化效果。在重大标志性文化场馆、剧院等建筑物体,推动实施一批数字技术支撑的舞台艺术精品与多媒体立体投影秀等高科技含量的文化科技工程,营造美丽上海氛围。通过政策环境引领,推动下一代5D剧场、下一代舞台等国家重点项目落户上海。
在娱乐市场与科技融合上着力。娱乐市场是文化市场的方向标,上海娱乐市场在总体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过渡娱乐化现象。应探索政府、社会、科技结合监管新路,加强科技手段实时监控,依托科技开展执法检查。立足于娱乐市场的高端、中端、低端互补,依托高科技推动,进一步加强娱乐市场品牌建设,坚持以品牌建设带动全市娱乐市场整体内涵建设、品质建设和制度化建设,使娱乐市场的正能量得到充分释放。加强娱乐市场与科技融合型市场主体培育,推动重点娱乐企业跨地区发展。探索上海娱乐行业规模化、集约化、国际化发展之路,重点推动高新科技对迪斯尼、梦工厂项目的全方位融合,使这两个重大文化项目成为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典范。
在动漫市场与科技的融合上着力。动漫是文化与科技结合的产物,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应立足于动漫业的集效应、孵化效应与衍生效应,加强各类科技创新元素对动漫业态的无缝融合。制定上海动漫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化动漫与科技融合发展环境,加快培育具有原创力、竞争力、带动力的具有广泛市场份额的动漫与科技融合型领军企业,加大动漫扶持资金对科技型动漫企业的扶持力度,实施政策对科
技含量高动漫企业的倾斜,扶持中小型动漫与科技融合发展企业,推动上海动漫业做大做强做出品牌,打造一批享誉国内的上海动漫品牌。
在网吧市场与科技的融合上着力。立足于网吧市场的内涵发展、联动发展,通过科技植入浸润,提升网吧科技化、规范化发展水平。进一步加强技术平台对全市所有网吧终端的实时监管,利用高科技加强对网吧运行各类数据的精准统计与分析,加强对未成年人进入网吧的有效监控,确保上海网吧市场的可持续发展。开拓上海网吧长三角互动合作、资源共享、共赢发展市场,消除区域政策壁垒,加强数字一体化网吧信息互联互通平台构建。立足发挥网游市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推动《上海网络游戏行业服务规范》上升为国家级标准,提升上海网游企业服务能级。
在艺术品市场与科技的融合上着力。生活艺术化、艺术生活化,艺术品市场随着人们对美好艺术的追求,呈现出快速发展态势,一些品牌艺术品市场相继出现。但总的来说,上海艺术品市场的发育仍显不足,需要借力科技推动。应从艺术品市场与科技结合出发,加强对上海艺术品市场布局、结构、总量和需求分析与顶层设计,为加快上海艺术品市场发展提供政策规划依托。应立足于上海艺术品交易市场的培育与发展,研究制定上海艺术品市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重点在人员聚集区发展若干科技支撑型市民、学生、创意艺术集市,打造亲民、便民、惠民的艺术品交易平台。
在文物市场与科技的融合上着力。上海的文物市场发展潜力十分巨大,但部分文物拍卖市场还不够规范。
应立足于上海文物市场的良性发展,探索文物与科技融合发展新途径新方法。引导和支持文物科技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文物科技成果转化。推动文物与科技融合发展平台构建,建立全市数字化文物发展指标统计分析、信息集成互动、统筹监管体系。推动“文化上海”发布、导览、品鉴、典藏四大系列丛书及APP软件应用,在科技助力下,真正实现对全市文物市场的联动开发与合理利用,使上海文物市场成为国内一流既繁荣又有序的市场。
创新管理平台,
在职能转变中融入科技手段
促进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必须着眼于政府职能的转变,正确处理政府与社会、政府与市场的关系,积极发育社会组织,构建强有力的多元支持平台。
一是政策平台。契合数字化、信息化、全球化的时代背景,立足上海实际,在政府主导下,研究制定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上海统一规划发展政策、统一标准设计政策、统一投入支持政策、统一资源整合政策,不断丰富政策法规储备。在文化与科技有机融合格局下,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推行电子政务和网上办公,实行行政事务数字化流程再造。依托上海文广影视行政事务受理平台,建立广为覆盖的信息化、数字化传输网络与舆情采集流转系统,实现文化与科技融合创新成果的信息共享与供需对接。
美丽上海二是人才平台。文化科技融合,人才是关键。在政府推动下,促进形成产学研结合的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推动开展文化科技创新重点应用课题研究,鼓励市场化程度高的文化科技企业、园区,联动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建立专业人才实训基地。重点与上海视觉艺术学院联手,加快公共文化领域万名创新型、复合型、专业型人才的培养。开展对社区文化活动中心运营者、广播电视制作人、动漫游戏新媒体从业者、演艺娱乐中介服务人员、艺术品拍卖和画廊从业者综合培训。同时加强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完善配套政策,建设文化与科技人才基础资源库与信息库。
三是融资平台。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应推动文化科技企业用足用好本市“营改增”改革试点的税收优惠政策,争取文化科技产品和服务的出口退税政策。加大政府对重大文化科技融合发展资金投入导向,加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金融资本支持。创新投入方式支持企业创新能级提升,引导金融扶持科技政策向文化科技企业倾斜。推动重点支柱型文化科技融合型企业多渠道直接融资,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进入上海股权托管交易中心挂牌交易,吸引和支持社会资本、民资、外资参与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
四是要素平台。以全新的文化与科技融合的国际视野,创新并推动升级改造和完善上海现有文化交易平台,在更广阔领域更好地促进文化资本、人才资源、文化信息、文化科技等要素的优化配置与高效流动。同时,推动提升国家对外文化贸易基地服务能级,面向文化科技企业提供设备保税租赁、海外渠道拓展等专业化服务,推动重点外向型文化主导产业技术服务出口和外包发展。
五是展示平台。充分发挥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成果的溢出效应,积极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企业提供展览、展演、展示交流平台。发挥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海电视节、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中国国际动漫游戏博览会、中国国际数码互动娱乐产品展览会等载体对文化科技业态发展的促进与带动作用。从高科技视角,对相关重大文化活动进行创新构思、资源整合、策划与包装,为文化科技企业产品和技术的展示、推介、交易和贸易提供条件,促进文化科技企业依靠平台支撑走出上海、走向世界,参与国际竞争。
六是保障平台。推动完善文化科技融合重点领域的知识产权评估体系,建立健全知识产权使用保证机制。鼓励文化科技企业自主创新形成的成果及时申请、注册、登记知识产权。从政策与机制层面,积极营造上海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同时推动有关部门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和违法侵权执法力度,为上海文化与科技的融合发展提供有效保障。
七是统筹平台。上海涉及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的部门众多、条线众多、机构众多,建议从全市层面开展统筹,形成文化、科技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共同参与的协调推进机制,统筹解决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中的实际问题。坚持把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作为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纳入全市各级政府年度目标管理评估考核,建立健全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促进形成文化科技成果迭出、新兴产业涌现、创新氛围浓厚的生动局面。
总之,文化与科技融合是上海文化持续大发展大繁荣的重大战略选择,融合的前提在于理念的更新、思
维的出新和目标的创新;融合的重点在于科学布局、狠抓项目、创新创意;融合的根本在于内涵、要素、路径的有机匹配;融合的关键在于加大开放、加强队伍和完善政策。我们要不失时机地推动文化与科技快速融合,促进上海文化与科技融合不断形成新亮点,实现新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