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吏”、“三别”指的是什么?
公元759年,“诗圣”杜甫在返回洛阳的途中,目睹满目疮痍的国土和水深火热中的人民,用蘸满血泪的笔触描述了这场惨不忍睹的人祸,全面而真实地反映了安史之乱所带给人民的伤害与痛苦,同时又肯定了这场平叛战争的正义性。“三吏”分别指《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分别指《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三吏”、“三别”诗中,作者以一个“后方记者”的身份,如实地记录了战乱中的普通人所遭遇的种种不幸,是时代的真实写照。“三吏”夹带问答,“三别”则是人物独白。前车之鉴是什么意思
《新安吏》是诗人在新安的大道上看到官兵抓捕“中男”(未成年人)充军,于是与官兵进行了对话,并对应征者进行了劝慰,一方面揭露了统治阶级不顾人民死活强抓兵丁的残暴,另一方面又肯定了平叛战争的必要性,所以才对应征者作了一番劝慰:“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石壕吏》写诗人夜宿石壕村,遇到官兵深夜抓人以补充前方兵力,一个老妇人向官兵痛诉自己的遭遇:三个儿子都去从军,其中两个已经阵亡,另一个至今生死未卜,音信全无,家中只剩下还在给襁褓中的孙子喂奶的儿媳,老妇人害怕官兵将她带走,自告奋勇说自己还能为军队做饭,“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就跟官兵一起去前线了。
《潼关吏》则写劳役士卒被抓去在潼关修筑城墙。其背景是唐军在相州(今河南安阳市)被打得落花流水,叛军乘势逼近洛阳;如果洛阳失陷,后果不堪设想,潼关作为长安和关中地区的一个重要屏障,做好军事防御工作势在必行。诗人通过与潼关吏的一席对话,问明筑城目的后告诫守城的士卒应有忧患意识,谨防“前车之鉴”:“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新婚别》写了一对新婚夫妻的离别,塑造了一个深明大义的少妇形象。新婚燕尔,但第二天丈夫就要远赴生死未卜的战场,她强忍离别的悲痛并勇敢地鼓励丈夫参战,同时坚定地表达至死不渝的爱情誓言:“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垂老别》写一位老翁晚年毅然从军而与老妻悲苦惜别的过程,他本想瞒过老伴不辞而别,谁料临行经过家门的时候,老伴已经哭倒在路旁。明知这一别就只能来世再见,老夫老妻却强忍内心的悲痛,相互给予对方叮咛和安慰,这幅场景实在令人肝肠寸断。其中塑造了一个豁达爱国的老翁形象,纵然“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也要“投杖出门去”!
《无家别》写一位从前线归来的老兵,看见自己曾经熟悉的家乡已经面目全非,悲痛之余又将再一次奔赴疆场,他独自一人自言自语地诉说着无人可别、无家可别的悲哀:“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蒸黎”即“百姓”,这首诗通过对这一心酸场景的速写,表现了战争对人民
生活和生产的巨大破坏,以及作者对民生疾苦的深切同情。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