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茅 盾
茅盾原名沈德鸿,字雁冰,“茅盾”是在1927年发表《幻灭》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茅盾的第一部小说《幻灭》于1927年9、10月在《小说月报》上发表。《蚀》三部曲包括:《幻灭》、《动摇》和《追求》。
《动摇》对担负革命领导职责的男主角方罗兰在激烈斗争中进退失据状态的描写,《追求》对张曼青、王仲昭、史循等人在大革命失败后彷徨无路的心态的刻画,分别为置身大革命时代不同阶段的知识分子留下了精神写照。
1930年2月,《虹》由开明书店单行出版。《虹》的主人公梅行素仍然属于时代女性系列,她在努力挣脱旧式家庭、婚姻的束缚,寻求理想生活的过程中,也曾遇到挫折,受到精神重创,但她最后选择了投身于方向明确的社会革命。
左联前期茅盾创作的短篇小说《大泽乡》、《豹子头林冲》和《石碣》,题材取自历史著作或古代小说。
1932至1933年间,茅盾创作了一系列短篇小说,如《林家铺子》(1932)和“农村三部曲”《春蚕》(1932)、《秋收》(1933)、《残冬》(1933)。
20世纪30年代,茅盾是左翼文学创作的重镇。他的《子夜》、“农村三部曲”等作品,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左翼文学创作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
1941年5月,茅盾在香港写作的日记体长篇小说《腐蚀》,通过一个参与国民党特务组织的女性赵惠明的内心独白,从特殊的视角,展示抗战时期诡谲变幻的政治风云和复杂的社会关系。1942年茅盾写于桂林的长篇小说《霜叶红似二月花》,讲述了辛亥革命到五四前夕的时代浪潮在一个江南小镇掀起的涟漪,引起的社会和人物命运的波动。抗战胜利前夕,茅盾创作了话剧剧本《清明前后》,写一个为支持抗战而把工厂迁移内地的民族工业资本家,在大后方遭受官僚、买办的挤压,濒临破产的遭遇。
《子夜》是茅盾于1931至1932年间创作的长篇小说,1933年出版。
第十一章 巴 金
巴金原名李尧棠,字芾甘,“巴金”是他1928年写完中篇小说《灭亡》时开始使用的笔名。
《灭亡》的出世标志着巴金文学生涯的正式开始,作品塑造了一个恨人类的主人公——杜大心。
中长篇小说无疑代表着巴金建国前创作的主要成就。比较著名的有:《灭亡》(1929)、《死去的太阳》(1931)、《家》(1933),《爱情三部曲》(包括《雾》(1931)、《雨》(1933)、《电》(1935))、《春》(1938)、《秋》(1940)、《火》的第一部(1940)和第二部(1942)还有《憩园》(1944)、《第四病室》(1945)《寒夜》(1947)等。
《雾》的主人公周如水是一个倾向革命的新青年,《雨》的主人公吴仁民属于某个革命组织里的成员。《电》的女主人公李佩珠身上集中了作家关于革命者的理想。
30年代是巴金中长篇小说的丰收期,也是巴金短篇小说创作的高峰期,出版了《复仇集》、《光明集》、《电椅集》、《抹布集》、《将军集》、《沉默集》(一)(二)、《沉落集》
、《神·鬼·人》和《长生塔》10个短篇小说集。
第二节
巴金的《家》写于1931年,最初在上海《时报》上连载,原题为《激流》,1933年出版单行本时改名为《家》。
《激流三部曲》包括《家》、《春》(1938)、《秋》(1940)是巴金的代表作品,特别是《家》,具有永恒的艺术价值。
《家》描写了高氏三兄弟的恋爱故事。其中高觉慧与婢女鸣凤构成了第一个悲剧事件;高觉新与钱梅芬及瑞珏构成了另两个悲剧事件。他们的不幸都与高老太爷直接间接地相联系着。鸣凤的死激化了家庭内部的矛盾,直接唤醒了它的第一个叛逆者——高觉慧。在觉慧的直接影响与帮助下,高觉民起而抗婚,并取得了胜利。
《春》主要描写的是淑英抗婚的故事以及与之相对的蕙表妹的悲剧事件。
《秋》描写了周枚与高淑贞的悲剧以及觉英、觉的堕落。
第十二章曹禺三部曲 沈从文
沈从文是京派小说的代表作家。1926年出版第一个小说集《鸭子》。1934年创作的中篇小说《边城》、1938年创作的长篇小说《长河》(第1卷)及其他许多优秀短篇,标志着沈从文小说创作的成熟。
《绅士的太太》、《都市一妇人》、《八骏图》、《某夫妇》、《大小阮》、《有学问的人》等作品展现的是病态的都市人生。
取材于传说和佛经故事的《龙朱》、《媚金、豹子与那羊》、《神巫之爱》和《月下小景》等作品,从现代文明之前的历史中寻绎理想的人生形式,以此赞颂神性。
《柏子》、《会明》、《灯》、《丈夫》等篇,在对乡下人性格特征的展现的同时,对湘西乡村儿女人生悲喜剧进行了价值重估。
第二节
《边城》是沈从文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原载1934年《国闻周报》第11卷,1934年9月由上海生活书店出版单行本。
第十三章 30年代新诗
第一节
新月派在1927年以后的活动由北京转移至上海,新月派诗歌的主要创作力量是徐志摩、陈梦家、孙大雨、叶公超、梁宗岱、林徽因、卞之琳等人。他们的主要阵地是1928年创刊的《新月》月刊和1931年创刊的《诗刊》(季刊)。新月派后期活动以经营新月书店和刊行《新月》、《诗刊》为主,1933年6月无形解体。1931年9月,陈梦家编选《新月诗选》。
1932年5月,施蛰存受现代书局委托创办文艺刊物《现代》,《现代》所刊诗歌中相当多的诗都包含着先锋意识,当时就有评论称为现代派。戴望舒是主将,施蛰存、金克木、林庚、何其芳、徐迟、废名等人。此后,卞之琳在北平编《水星》文艺杂志(1934年10月—1935年3月),所刊诗歌与《现代》呼应,共同推动着这股新诗潮向前发展。1936年10月,戴望舒主编《新诗》杂志,并邀请卞之琳、冯至、孙大雨、梁宗岱参与,把现代派诗潮推向高潮。现代派诗人的代表性诗集有《望舒诗稿》(戴望舒,1937)、《鱼目集》(卞之琳,1935)、《汉园集》(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三人合集,故有“汉园三诗人”之称,1936)、《预言》(何其芳,1945)、《二十岁人》(徐迟,1936)、《春野与窗》(林
庚,1934)等。
殷夫原名徐伯庭,学名徐祖华,另有笔名白莽等,生前曾自编有《孩儿塔》、《伏尔加的黑浪》、《一百零七个》、《诗集》等4本诗集。写出了一些动人的作品,如《别了,哥哥》、《血字》、《议决》、《一九二五年的五月一日》等,这些诗被称为“红鼓动诗”。
1932年9月由左联诗歌组发起组织的中国诗歌会于上海成立,主要发起人有黄浦芳(蒲风)、穆木天、杨骚、森堡(任钧)等,1933年2月创办《新诗歌》。中国诗歌会注重诗歌的现实性,提倡诗歌的大众化。影响较大的诗人有蒲风、穆木天、任钧、杨骚、王亚平、柳倩等。
臧克家是一位出自新月诗派之门又兼收各派之长的诗人。1932年开始在《新月》月刊上发表新诗,1933年自费出版第一本诗集《烙印》,以后又出版了《罪恶的黑手》(1934)、《自己的写照》、《运河》(1936)等诗集。他的《烙印》、《老马》、《当炉女》、《难民》等,都是有名的诗篇。臧克家在当时便被称为“农民诗人”和“乡土诗人”。
艾青于1933年初在狱中第一次以“艾青”的笔名创作了他的成名作《大堰河——我的保姆》。
1936年10月,他自费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大堰河》,引起了很大反响。艾青被胡风誉为是“吹芦笛的诗人”。
田间受苏联未来派诗人马雅可夫斯基创作的影响,给30年代的诗坛带来另一种特异的风格。他这时期先后出版了诗集《未明集》(1935)、《中国牧歌》(1933)、叙事长诗《中国农村底故事》(1936)等。
第二节
戴望舒原名戴梦鸥,20年代后期始,陆续在《无轨电车》和《现代》等杂志上发表诗作,是现代诗派的代表性作家。1929年出版第一部诗集《我底记忆》后,先后有《望舒草》(1933)、《望舒诗稿》(1937)、《灾难的岁月》(1948)等四部诗集出版。
戴望舒的成名作是发表于1928年8月《小说月报》第19卷第8期的《雨巷》,作者也因此被称为“雨巷诗人”。叶圣陶称赞这首诗“替新诗的音节开了一个新的纪元”。
卞之琳著有诗集《三秋草》(1933)、《鱼目集》(1935)、《汉园集》(1936,与人合集)、《慰劳信集》(1940)、《十年诗草》(1942)等。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雕虫
纪历(1930-1958)》(1978年版,1984年增订版),是卞之琳新诗的重要选集。
第十四章 30年代戏剧
第一节
朱穰丞、袁牧之主持的辛酉剧社提倡 “难剧运动”以钻研演技,曾上演过《文舅舅》(即契诃夫《万尼亚舅舅》)等。
上海的中共地下党员沈端先(夏衍)等人策划于1929年6月5日成立艺术剧社,参加者有冯乃超、郑伯奇、陶晶孙、钱杏邨等,社长郑伯奇。艺术剧社第一次提出 “无产阶级戏剧”(“普罗列塔利亚戏剧”)的口号,开始了中国共产党对现代戏剧运动的领导。艺术剧社编辑出版了《艺术》月刊、《沙仑》月刊(夏衍、冯乃超主编)和《戏剧论文集》,宣传“普罗列塔利亚戏剧”主张。
1930年8月,在沈端先等人策划下,以艺术剧社为中心,联合辛酉、摩登、南国社等戏剧团体,成立中国左翼剧团联盟,后又改组为以个人名义参加的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简称剧联)。
“好一记鞭子”(《三江好》、《最后一计》、《放下你的鞭子》)演遍大江南北。
夏衍创作了多幕剧《赛金花》、《自由魂》(即《秋瑾传》)、《上海屋檐下》,其中历史讽喻剧《赛金花》曾被誉为“国防戏剧的力作”。
洪深,与欧阳予倩、田汉并称为“中国话剧的三个奠基人”。
洪深创作的左翼剧作《农村三部曲》,包括独幕剧《五奎桥》(1930年)、三幕剧《香稻米》(1931年)、四幕剧《青龙潭》(1932年)。
《这不过是春天》(三幕剧)是李健吾的代表作。李健吾以“刘西渭”笔名发表了许多文学评论,备受文坛称誉。这些文字后来结集成《咀华集》等。
1937年夏衍创作了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剧作《上海屋檐下》(三幕剧),以上海弄堂房子的五户人家展示了一幅幅悲凉、无奈的人生画图:小学教师赵振宇夫妇、失业在家的黄家楣夫妇、小施小宝、老报贩李陵碑、小职员林志成。以匡复、林志成、杨彩玉三人的爱情纠葛为结构主线。
30年代中期,田汉《回春之曲》,曹禺《雷雨》、《日出》、《原野》,李健吾《这不过是春天》,夏衍《上海屋檐下》的成功,标志着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第二节
曹禺是一位为中国现代戏剧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的剧作家。《雷雨》、《日出》的出现,标志着从西方引进的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