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期末考试
曹禺三部曲重点复习指导
《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导读》期末复习指导一、小说部分  1. 理解《在酒楼上》的两个主要人物形象:“我”与吕纬甫。“我”:外表懒散无聊,内心具有坚强不屈的意志和高洁坚定的信仰。吕纬甫:外表颓唐、消极、麻木,内心有着浓浓的手足亲情以及对已逝和尚存的生命的无比眷恋。“我”与吕纬甫可以说是鲁迅自我精神历程的某种折射,是两个不同的鲁迅。  2.《铸剑》中关于“三头相搏”与“万民观葬”的场面描写①“三头相搏”是前一个高潮,使黑的人和眉间尺的人格与精神都得到了完美的体现。②“复仇”主题鲁迅式的思考与开掘都是从复仇完成以后开始的。于是出现了后一个高潮――“大出丧”变成全民瞻仰的“狂欢节”。③前一个高潮体
现了复仇的崇高、神圣与诗意,后一个高潮体现了复仇面对愚昧的众,消解为无,无效,无意义。④小说显然出现两个调子:悲壮、崇高和嘲讽、荒谬。  3.《子夜》第一章的象征意义和在全书结构上的作用:A揭示主题的作用:在全书的矛盾冲突展开之前,巧妙地安排了一个戏剧性的序幕——吴老太爷的死。这个人物本身与小说所要表现的内容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关系,但他的出现却对以后矛盾冲突的展开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在于点明时代的特点,通过吴老太爷的出走,侧面地反映了三十年代时期农村革命风暴的到来;通过吴老太爷的暴卒,象征着腐朽的封建势力——尘封的“古老僵尸”进入现代的大都会就“风
化”了。吴老太爷是封建地主阶级的代表,他的死是封建制度必然崩溃的象征。B结构上的作用:初步揭示了小说主人公吴荪甫的生活环境、外貌、性格以及社会关系。
4.《正红旗下》二哥福海的形象自
食其力的二哥福海在作品中是一个新型的、正面的、理想化的旗人形象。他出身旗人社会的底层,既有旗人讲究礼仪和生活趣味的特点,又能突破旗人的传统,掌握了一门自食其力的手艺。他能认清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趋势,代表了旗人新生的希望。通过福海“请安”、安排“洗三”两个场面,作品展现了旗人独特的生活方式,生动地刻画了福海的形象:懂规矩、讲理儿、精明、麻利、能干。描写中有分析,既再现了生活原貌,又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思索。
5.分析《呼兰河传》选读的儿童视角A作品主要是在“完整”的感受性的基础上表现童年的生活,没有将分析掺入其中。最明显的例子是跟祖父学古诗一段。我为什么念诗的时候要大叫,为什么会觉得有的诗好,有的诗不好,文中都没有加以说明或分析,表现了儿童混沌、懵懂的心灵世界。B作品的行文始终没有采取从客观的角度加以介绍、说明的方法,也没有采用静止的描写的方
法,而是始终把表现对象控制在“我”的视角范围之内,始终追随“我”的兴趣的变化而变化。对客观事物的观察主要采用散点透视的方法,符合儿童兴趣多变的心理特点。  1 C语言简短、浅显、自然,还带有一些稚气。
6.汪曾祺《陈四》的独特构思;人物与民俗风情的关系A独特的构思:把大部分篇幅用来描写迎神赛会,只在作品临近结尾的地方才拈出陈四。B人物与民俗风情的关系:虽然写陈四的时候已临近作品结尾,但因为陈四是踩高跷的,又是最擅长表演向大人的,所以那些描写高跷的文字和描写向大人的文字实际上也是写陈四的文字,这种独特的写法使人物与民俗水融。直接写人物的文字虽然只有寥寥数笔,但这是点睛之笔。没有这些文字,前面对民俗的描写便没有生命,而变成了纯粹的展览。二散文部分  1.怎样理解《死火》中死火所面临的“冻灭”与“烧完”的两难选择。在人类社会里,每一个人都
只能在“冻灭”与“烧完”之间作出选择。也就是说,无论是努力奋斗,还是什么事也不做,最后的结局都是“死亡”,这是任何人都不能避免的命运。而死火最后作出的选择是“我就不如烧完”这是一种重视“过程”,而不顾“结果”的人生哲学。
2.《我与地坛》对生与死的思考演进轨迹。一种脱胎换骨的人生转变,往往肇始于一个偶然的事件。如果没有2l岁时骤然降临的双腿瘫痪,我们很难设想史铁生能够比同时代人跨越得更远。生理的残缺使得生命的意义发生了问题,是生,还是死?如哈姆莱特所言.只有当人被逼到考虑生死的时刻,才有可能在精神上获得新生。作家生死考虑的多,自杀的也多。《我与地坛》记叙了作者在经历了命运的残酷打击时对生与死的思考:“我一连几小时专心致志地想关于死的事,也以同样的耐心和方式想过我为什么要出生。”想出的结果是:“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具体到史铁生对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