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况
1、整体特征:30年代是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及其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作家的人文主义文学并存的文学时代。阶级性与人性,乡村与都市成为主要的矛盾以及论争的焦点。
2、三大文学派别:
(1) 左联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简称左联)于1930年3月2日在上海成立, 左联的成立标志着革命文学运动的深入发展,标志着党对文艺事业的直接领导,明确了文艺同革命的密切关系。左联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收:鲁迅的杂文、茅盾、丁玲、张天翼、沙汀、艾芜、萧军、萧红等的创作,和冯雪峰、胡风、周扬的理论建设。左翼文学的特:对文学政治功利性的推崇;对文学阶级意识的强调;对文学大众化形式的倡导和追求
(2) 京派
“京派”是鲁迅在文学批评时提出的一个概念。主要指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
为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形成的北方作家。他们陶醉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美,置生于自由、散漫的校园文化氛围之中,追求文学和学术的独立与自由,既反对文学从属于政治,也反对文学的商业化,成为文学贵族化的理想主义者。主要作家有:沈从文、废名、朱光潜、萧乾、李健吾、梁宗岱、何其芳、卞之琳、李广田、芦焚、林庚、林徽因等,京派作品讲求文章之美,通过作家人生体验的融入、散文化的结构和笔调,以及牧歌情调和地域文化气氛的营造,将对乡土经验的眷念和传统回归的渴望,用极具诗意的体式表现
(3) 海派
海派是以30年代上海为中心的东南沿海城市商业文化与消遣文化畸形发展的产物,他们依托于文学的市场,既享受着现代都市文明,又感染着都市的“文明病”。正是对都市文明既留恋又充满幻灭感的矛盾心境,使他们更接近西方的现代派艺术,有着较为自觉的先锋意识,追求艺术的变与新。
新感觉派主要代表作家有:施蜇存、刘呐欧、穆时英、黑婴、徐霞村、叶灵凤等。作品在结构、形式、技巧等方面有所创新,大量使用夸张、变形、魔幻、荒诞、蒙太奇、意识流、心理分析等手法进行现实创作;结构上多线并进,跳越性大,常常使用内在视角进行叙述;突
出运动感和节奏感,传达对都市的异样的情绪和感受;追求反常规和陌生化的艺术效果,常常使客观事务扭曲和变形。其中,施蛰存擅场于用西方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学说来表现人的复杂心理,以及现代大都市文明的快节奏对人心理带来的扭曲。
二、茅盾
1、茅盾主要作品有:《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1927-1929年)、《虹》(1929年)、《子夜》(1933年)、《路》、《三人行》、《林家铺子》等。《蚀》是大革命时期的心理流程史,折射出现实社会的迷乱、晦涩,揭示了在特定历史过渡时代知识分子的尴尬处境和复杂心理。
2、《子夜》的文学成就(地位):题材与主题的时代性、重大性与政治性,是新的创作题材、创作领域的开拓,首次涉及了民族资本家的命运问题。第一次写中国的现代都市,是第一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小说,以深广的内涵和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回答了当时中国社会论争的问题。作品结构宏大严谨,全景观、多层次地反映出中国30年代的生活现实;人物众多,结构复杂;线索繁复交错但又严密完整,显示了长篇小说创作方法上的成熟;以巨大的篇幅,“巨大的思想深度”与“广阔的历史内容”,以反映时代的全貌和发展的史诗性作品。
3、李劼人的“大河三部曲”之《死水微澜》,小说对罗歪嘴、顾天成、蔡大嫂(邓幺姑)三个人物的刻画细致入微,他们共同的特点就是沉溺在各自的尘俗生活与欲望中,带着前现代中国生活的完整信息。
三、老舍
1、老舍一生写了约800万字作品。主要著作有: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曰》,《二马》、《猫城记》、《离婚》、《牛天赐传》、《骆驼样子》、《四世同堂》,《鼓书艺人》、《正红旗下》(未完),中篇小说《月牙儿》,《我这一辈子》,短篇小说《柳家大院》、《上任》、《断魂》等,剧本《龙须沟》、《茶馆》等。老舍以长篇小说和剧作著称于世。老舍的作品主要展示的是老中国儿女的不幸,作品大都取材于市民生活,老舍是中国市民阶层的主要表现者与批评者,在善恶二元对立的人生结构中表现中国小市民的悲喜剧以及在中国文化向现代化的转型期人(市民)的生存境况。
2、《骆驼祥子》
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个人的奋斗的无力。祥子由美好
品质的丧失到正常人性的蜕变,最后成为了一个个人主义的末路鬼,揭示了在灾难深重的旧中国,走个人奋斗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虎妞在作品中是欲望的化身(物欲和),她追求个性解放,具有中国封建的女性依附心理,又带有现代都市人的狡黠。虎妞的出现成为了祥子悲剧命运的重要因素(文化悲剧),虎妞的死又加深了祥子人生的悲剧性(社会悲剧)。精神上的矛盾和重压使祥子的生活呈现出更强烈的悲剧性。
四、  巴金
1、巴金说他的创作就是把心交给读者,“掏出燃烧的心”,青春、家庭、激情构成了巴金早期小说创作的主要特征,小说大多数写旧家庭的崩溃以及青年一代的叛逆和苦闷。《死去的太阳》、《灭亡》、《新生》(青春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激流三部曲》中的《家》等。40年代,巴金开始写没有英雄彩的小人小事,写社会重压下的“委顿的生命”,由热情奔放的抒情咏叹变得悲戚而悒郁,作品:《春》、《秋》、《火》三部曲、《憩园》、《第四病室》、《寒夜》等。
2、《家》取材于封建大家庭,以爱情故事为结构情节的主干,揭示了封建家族制度的罪恶和解体的过程。《家》超越了五四时期自由恋爱和反抗封建礼教的范畴,集中指向了封建统
治的核心,即封建专制主义,写封建思想与现代观念的冲突,封建传统道德意识对人性和生命的戕害,新的民主思想的觉醒的萌芽。在《家》中,就有梅的悒郁致死,瑞珏的惨痛命运,鸣凤的投湖悲剧,婉儿的被逼出嫁,这些青年女性的不幸遭遇,无不是封建制度以及礼教、迷信迫害的结果。
五、  沈从文
1、沈从文是中国现代小说家中的多产作家之一,创作题材非常广泛,反映的社会生活面相当广阔,在湘西题材的小说中塑造人物形象三教九流无所不包,农民、士兵、水手、渔民、猎户、船工、木工、官吏、乡绅、商人、娼妓、巫师、刽子手等大凡湘西所有,他都悉收笔底,小说充满了诗意的惆怅和淡淡的忧郁情怀。
2、沈从文的湘西小说展现的是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他在《柏子》、《萧萧》、《丈夫》、《贵生》、《会明》、《灯》等作品中以独特的视角展示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他所要表现的是湘西山民的纯朴善良和蛮悍粗野,关注的不是人物性格自身的完整与丰满,而是“今古相同,不分彼此”,变与不变中的小民对于生活的“忠实庄严”,普通人坚韧顽强的求生努力,
写的是下层民众世代相传的命运与人生形式。城市系列小说,如《绅士的太太》、《八骏图》、《有学问的人》等,以“乡下人”的眼光观察上流社会的种种病态,反映上流社会人的本质的失落与人性的扭曲。
六、 丁玲和萧红
1、丁玲继承了郁达夫的浪漫抒情小说传统,大胆地描写了女性精神的苦闷和由此而来的反封建叛逆性格,《莎菲女士的日记》写的是一个“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小说创作的特点是对女性命运的关注,丁玲善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大胆直露地表现女性复杂内心世界,莎菲想追求异性爱情来排解苦闷而不得,最终走向了颓废,小说表现出鲜明的自立自强的女性意识,也流露出较浓的感伤和低沉情绪。
2、萧红对东北市镇生活图景,农村沉滞、闭塞的展示,带有原始的本真彩,包含着巨大的文化含量与深刻独特的生命体验,作品具有浓烈的抒情性,主要代表作有《生死场》、《旷野的呼喊》、《呼兰河传》、《小城三月》等。《生死场》:展示了“九·一八”事变前后东北北部农村市镇的生活图景,描写了一坚韧地挣扎着的农村妇女和她们的命运。《呼兰河传》:从儿童的视角写出了童年生活的绚烂与寂寞,也写出呼兰河城沉滞的日常生活,迷
信、保守的宗教生活,人民的善良与愚昧,对于生存的麻木与强韧。萧红创造了一种介乎小说与散文、小说与诗之间的新型小说样式。小说以淡笔写浓情,笔法自由散漫,全篇如叙事诗,现实与回忆、现实与梦幻、成年与童年自由转换,随着情绪的自然流动而气韵贯通。
七、现代派诗歌
1、30年代的诗歌现代派,是由后期新月派和20年代末的象征诗派演变而来的(吸收了象征派的象征手法,去掉了新月派的音乐美,吸收其抒写苦闷、哀叹和意境创造的特点)。现代派的代表人物有戴望舒、何其芳、施蛰存、废名、卞之琳、金克木等,因《现代》刊物得名。
2、戴望舒诗歌的追求:对个人忧郁与爱情苦闷的抒写,苦闷的孤独者和飘忽的少女是他诗歌中重要的形象;诗艺的现代追求(浪漫主义、象征主义,现代主义、传统诗艺的融合);对日常生活诗意的寻觅和散文美的表现,忧伤的律动中始终徘徊着一个寻梦者倔强的灵魂;情绪、意象、语言的朦胧美,语言感官化和奇幻彩。
3、卞之琳上承新月,中出现代,下启九叶。卞之琳的诗歌是他人生体验与沉思的结晶,是
感性与理性的统一,在技巧上,融会了传统的意境与西方的“戏剧性处境”,化合传统的含蓄与西方的暗示,构成了隐晦的艺术世界。卞之琳是“汉园三诗人”之一,“汉园三诗人”源自三位诗人的合集《汉园集》,包括何其芳《燕泥集》 、李广田《行云集》 、卞之琳《数行集》。
八、曹禺
1、 曹禺戏剧代表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他的戏剧创作受到莎士比亚性格悲剧、古希腊命运悲剧和奥尼尔心灵悲剧的影响。
2、《雷雨》表现了人性的复杂性、丰富性与残酷性,以及由此而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悲剧性。繁漪是一个“五四”以后的资产阶级女性,聪明、美丽,有追求自由和爱情的要求;但任性而脆弱,热情而孤独,饱受精神折磨,渴望摆脱自己的处境而又只能屈从这样的处境,她对周家庸俗单调的生活感到难以忍受,对阴沉的气氛感到烦闷,对精神束缚感到痛苦,她要求挣脱这一切。她是一个被侮辱与被损害者。而剧本又使她在难以抗拒的环境中走向变态的发展:爱变成恨,倔强变成疯狂。悲剧的意义于是更加深刻和突出。
3、《日出》在情节上追求生活化,表现的是现代大都市的众生像,对“不足者”和“有余者”两个对立世界的表现,是对人挣扎困境的描写,人处于一种被捉弄和自然的淘汰之中,进入大都市的人们将自己的灵魂卖给了大都市。陈白露是一个厌恶一切而又追求物质享受,清醒而又糊涂,热情而又冷漠,玩世不恭而又空虚绝望性格矛盾的交际花典型。
九、张爱玲
1、有人这样评价张爱玲:华丽而苍凉,琐碎又大气。张爱玲的创作经验主要来自于她对传统市民文学和通俗小说的阅读、理解和借鉴。她的小说具有强烈的贵族趣味,又正视世俗人生的一切欲望;写尽尘世男女的悲欢离合,又不动声的消解爱情神话;对平民生活的细致书写以及对女性生命细致入微的感受,引起了现代人强烈的怀旧意识和心理共鸣。
曹禺三部曲
2、张爱玲的小说是对庸常生活的表现,同时又具有现代意识:在这迷茫、不可理喻的现实背景下,展示精神的不安,人性的脆弱与悲哀,触及思想背景里的“荒凉”——这“惘惘的威胁”,从而表达出人无法把握命运的主题,表现出人生的荒诞与苍凉,《倾城之恋》中白流苏委身于范柳原实际上有“饮食”的需求,为了改变生存环境而寻求安全而稳定的依靠——婚姻,展现了人在战争和爱情面前的脆弱与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