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章曹禺
19.1 复习笔记
一、曹禺概述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潜江,出生在天津一个没落的封建官僚家庭里。他创作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等经典剧作,使中国现代话剧剧场艺术得以确立,并在观众中扎根,中国的现代话剧由此走向成熟。
二、从《雷雨》到《原野》
1.《雷雨》
《雷雨》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和一切经典性作品一样,《雷雨》主题具有多样性,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方面进行开掘与阐释。
(1)对于具有浓厚封建彩的资产阶级家庭的批判和对“不公平”的社会的控诉
剧本在一天的时间(上午到午夜两点钟)、两个场景(周家客厅和鲁家住房)内集中展开了周鲁两家前后30年矛盾纠葛,而戏剧的结尾,无辜的年轻的一代都死了,只留下了与悲剧性的历史有着牵连的年老的一代:这就更加强化了对“不公平”的社会(与命运)的控诉。
(2)《雷雨》的“还原性”阐释
作者在《雷雨》中揭示了“生命编码”,即戏剧“意象”中所内涵的人的生存困境。戏
剧中的“郁热”不仅是自然背景,同时暗示着一种情绪、心理、性格,以至生命的存在方式。剧本中人的超常态的欲望与对欲望的超常态的压抑,造成了人的巨大精神痛苦。由此而引发出的,是“极端”的“交织着最残酷的爱和最不忍的恨”的“‘雷雨’式的性格”,与近乎疯狂的“白热、短促”的“‘雷雨’式的”感情力量。
(3)“挣扎”与“残酷”的发现
通过作品中人物的缠绕,曹禺提出了他的残酷命题。既包含了对人无论怎样挣扎终不免失败的生存状态的发现,同时又表明了作者对宇宙间压抑着人的本性、人又不可能把握的某种不可知的力量的无名的恐惧。同时“序幕”与“尾声”的设置,造成了欣赏的距离,将剧本中的郁热、愤懑与恐惧消解殆尽,而达到类
似宗教的效果。
从对《雷雨》的多重解释中,显示出了曹禺戏剧创作的一个重要特:它既是关注现实的,同时又超越现实,追索着隐藏于现实背后深处的人生、人性、人的生命存在的奥秘。
2.从《雷雨》到《日出》
(1)不再追求精心构制的故事,而注重展现日常生活,即将关注与表现的重心由传奇转向平凡,由变态转向常态。
(2)在戏剧结构上,不再集中于几个人身上,而借鉴印象派绘画的散点技法,用片段的方法,用多少人生的零碎来阐明一个观念。
(3)戏剧的场景由家庭移向社会,同时展现着现代大都市的两个典型的环境:高级大旅馆与三等妓院。
3.《日出》曹禺三部曲
(1)“不足者”与“有余者”
曹禺认为现代都市所奉行是“损不足以奉有余”的“人之道”,并且在剧作中对“不足者”与“有余者”进行了刻画。“不足者”往往成为“有余者”剥削压制的对象,而“有余
者”却又被“金八爷”代表着的冥冥的力量所控制,这样,曹禺在《雷雨》中发现了“人的挣扎”的困境以后,在《日出》里又开掘出“人的被捉弄”的困境。
(2)陈白露
陈白露是《日出》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她带着希望,独身来到了现代大都市。但她并没有到自己理想的精神家园,而永远地“卖”给了这大都市里的大旅馆,“桎梏”了自己。这是人的自由生命的自我剥夺,曹禺称这类“习惯的桎梏”为生活的“自来的残忍”。
(3)日出意象
剧作家在第二幕的开头与全剧结束时,都精心设置了打夯的小工和他们的歌声,作为“日出”(或拥有与创造“日出”的力量)的象征。剧作家显然从劳动者身上“浩浩荡荡”的“大生命”中看到了希望;而全剧也为“日出”的意象所笼罩,显示出整体的象征性,如同《雷雨》一样:从《雷雨》到《日出》也就保持着
内在的一致性。
4.《原野》
1937年的《原野》,人们称其为曹禺“生命三部曲”之最。
(1)作品讲的是人与人之间极爱与极恨的感情。金子与仇虎之间如仇敌般互相折磨,在对方的“筋肉的抽动”中享受着爱的快感,在丑的变形中发现美的极致。
(2)在《雷雨》里已经显露峥嵘的“生命的蛮性”与“复仇”的命题,在《原野》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仇虎的复仇失去了对象,连复仇的合理性都受到了挑战。于是发生了戏剧重心的转移:由外部的复仇行为(人与外在社会力量的关系)转向由复仇引发的内心矛盾(人与自身的关系,人的灵魂世界的揭示),由外在命运的挣扎转向自身灵魂的挣扎。
【名师点拨】需重点阅读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三部剧作,了解曹禺的戏剧创作成就,并能对经典剧作进行多角度、深层次的阐释与比较分析。
三、《北京人》与《家》
1.《北京人》
(1)《北京人》实现了曹禺追求已久的由“戏剧化的戏剧”生命向“生活化(散文化)的戏剧”生命的转变:不仅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表面形态的关注,更是对人的日常生活的内在神韵与诗意的开掘,以及对普通人的精神世界的升华。
(2)曹禺首先发现的是“孤独”,是对人与人之间的“不相通”的悲哀的体味与思索。并进一步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历史观照,对没落士大夫的“北京文化”进行了历史的否定。
(3)在《北京人》中出现了三个不同时代的“北京人”,代表着三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与同时期的“北京人”一起出现的,还有中国猿人代表的“远古北京人”,袁任敢和袁圆代表的“明日北京人”,他们代表了同样发源于北京的“科学、民主”的“五四”新文化。这样,曹禺在历史的参照与对比中,更显出“今日北京人”的生存方式及其所代表的封建士大夫文化的全部荒谬性,同时将读者推到一定的距离之外,达到某种超越。
2.《家》
(1)写于l942年的《家》是一次极富创造力的“再创作”。与巴金《家》的不同,曹禺的《家》有了表现重心的转移,不仅从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以觉新、瑞珏、梅小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
同时剧作家对他(她)们爱情生活的关注与描写的重点,已经主要不是悲剧性内容的揭示,而是努力发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
(2)与原著“青春的赞歌”相适应,曹禺创造了“诗化的戏剧语言”。曹禺戏剧生命创造的原动力,不仅是思想、情感的内在要求与冲动,也来自语言的诱惑。
【名师点拨】重点阅读《北京人》与《家》两部作品,能够掌握《北京人》的主题及人物形象塑造的深层含义,同时也需对其“生活化”的戏剧追求有所了解。此外,还需将巴金的《家》与曹禺的《家》结合起来进行对比分析,了解曹禺改编《家》时对情节重心进行的
具体转移。
四、曹禺剧作的命运
1.经典的创造
曹禺的《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家》五个堪称经典的杰作,都在现实人生与人性的开掘
及戏剧形式上有新的试验与创造,并且追求着“大融合”的戏剧境界,以达到中国传统戏剧艺术与西方戏剧艺术、中国传统诗学与西方象征主义、戏剧与哲学、具体与抽象、形而下与形而上的融合。
2.话剧的意义
曹禺对于中国现代话剧的意义,不仅在于他的戏剧创作标志着、并促进了中国现代话剧的成熟,更重要的是,他的极富想象力与创造力的实验性的创作,为中国现代话剧的发展开拓了广阔的领域,提供了无限丰富的可能性,展示了多元的、自由创造的发展前景。
3.剧作的命运
曹禺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都大大超过了时代接受水平,于是他虽拥有最多的读者、导演、演员与观众,其作品却被人们随意的解读。在某种意义上,曹禺这位天才的剧作家正是被落后于他的时代所“骂杀”与“捧杀”的。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戏剧史)上最为沉重、也最令人深省的一页。
1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
一、填空题
1.曹禺的成名作是________。[中国人民大学2010年研]
【答案】《雷雨》
【解析】曹禺一生创作甚多,他在大学期间创作的《雷雨》一剧是其处女作,也是成名作,这部剧奠定了曹禺先生在中国现代文学史和戏剧史上的地位。
2.1942年,曹禺将巴金的小说________改编为同名四幕话剧,将原作中的次要人物________提升到中心人物的地位,并赋予她以中国传统妇女的性格魅力。[中山大学2011年研]
【答案】《家》;瑞珏
【解析】曹禺的《家》,虽然改编自巴金的《家》,但描写重点已经转移。不仅从以觉慧的反抗为中心转向以觉新、瑞珏、梅小三个人物的关系为主要发展线索,而且剧作家开始努力发掘内涵的生命力量与美。瑞珏是曹禺塑造的全新的女性形象,已经将繁漪、陈白露、花金子因残忍的压抑而导致的心灵的扭曲,情感、心理、性格的病态荡涤干净,也不像愫方那样“整日笼罩在一片迷离的秋雾里”,瑞珏更是晶莹剔透的,充溢着“纯真”之气。
二、名词解释
1.《雷雨》
答:《雷雨》是曹禺创作的话剧,它是曹禺的第一个戏剧生命,也是现代话剧成熟的标志,载于《文学季刊》1934年1卷3期。剧作主要讲述的是资本家周朴园为结婚而赶走被他引诱并生下两个儿子的女佣之女梅侍萍。侍萍怀抱次子大海投河,遇救后嫁与鲁贵,生女四凤。多年以后,周朴园丧妻又续娶繁漪,生子周冲。繁漪婚后处于极度苦闷压抑中,与周之长子周萍发生关系。后鲁贵、四凤进周府帮佣,周萍则移情四凤。远在他乡帮佣的侍萍前来探亲,巧遇周朴园,并惊悉周萍、四凤兄妹,痛不欲生。周萍被迫决定携带已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