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你自己”,意味着一个人不是单纯活在直觉里,而是要与自己拉开一点距离,从自己之外来审视自己,包括自己的欲望和情感。自我觉察是一个相对复杂的概念,自我觉察不仅是自己看自己的此时此刻的“状态”,更涉及一个人在其文化背景熏陶、社会变迁的影响、家庭的结构与家人互动模式、个人遗传特质等因素与此交互影响的结果,更能对一个人的情绪、行为、信念、价值观等等方面有深入与完整的了解。它的核心定义为一种清晰地认识自我的意愿和能力。这种意愿和能力包括了解我们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以及别人眼中的我们是怎样的。
荣格说:“你的潜意识会指示你的人生,而你称其为命运,除非你能意识到你的潜意识。”这个“意识到你的潜意识”其实就是自我觉察,而自我觉察是自我成长的第一步。
自我觉察的最高境界便是“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一. 提升自我觉察和自我认知7个方法
1. 对自我价值观的觉察—关键词“价值观”
这是认知自己的价值观、人生方向和目标,认知自己的性格特征,认清自己的优势和劣势,以及察觉自我情绪变化和原因,就是你需要明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这套价值观既能帮我们定义自己想成为的的样子,也为对自己行为的评估提供标准。
2. 对自我兴趣和热情的觉察—关键词“兴趣”“热情”
了解到自己在那些方面,做那些事情有兴趣、有热情,有意愿去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即明白自己真正热爱的事情是什么?到自己的热爱和兴趣点也是对自己生命的一个探索的过程,自知的人会不断寻觅它,在这个过程中自然而然你会越来越接近自己,回过头来看你会发现所谓职业规划仅此而已。
3. 对自我抱负的觉察—关键词“抱负”
意思是远大的志向、理想。抱负与目标、成就是不同的。我们通常会在目标达成后感到失落,仅有目标并不能通向真正的洞察。比起问自己“我想达成什么?”更好的问题是“我想从生活中获得些什么?”,它指向的是一种远大的志向,所以抱负是持续的,它可以每天在你醒来再次感觉到被它激励。
4. 对自己与环境匹配度的觉察—关键词“环境”
在U型理论中有一个概念叫“社会场域”,是指引发集体行为的沟通、体、组织和系统之间的关系结构,揭示了在人任何环境中,都会有很多眼睛看不到的内容,可是身体却完全可以体会到的部分,这就需要我们用自己的身体感知环境的能力。
5. 对自己行为模式的觉察—关键词“模式”
行为模式是人类从大量实际行为中概括出来作为行为的理论抽象、基本框架或标准。它是具有一种在时间和空间上都有持续性和一致性的思考、感受和行为模式。
6. 对自我反应的觉察—关键词“反应”
这里说的是内在反应,人们在各种情境下思想,情感和行为上会有不同的反应。比如,我在有压力时会产生对别人的评判和指责,会变得暴躁,那这些就都是我在高压下的反应。区别在于当你能够觉察到当下你自己的状态就会知道自己是在指责和暴躁中。
7. 对自我影响力的觉察—关键词“影响力”
了解自己影响力是用一种别人所乐于接受的方式,改变他人的思想和行动的能力。影响力又被解释为战略影响、印象管理、善于表现的能力、目标的说服力以及合作的影响力等。每个人的行为都会有意无意地给他人造成影响。明白自己行为对他人的影响力,这也是自我觉察的标志之一。
二. 为 什么自我察觉这么难?
在洞察自己的路上,有三种我们可能会遇到的“路障”。Tasha将它们称为自我觉察的2大盲区
1. 认知盲区
我们通常对自己的表现和能力的评估并不准确,容易被一种“自上而下的思维模式”所限制。在一系列的研究中,他们发现我们对于自己能力的认识,并不是基于实际表现或过去的经验,而是更多来自于一种没有事实依据的、关于自身能力的信念。比如,研究中相信自己地理很好的志愿者认为他们能在地理测验中表现得十分出,但结果这些人大都分数平平,并未证实他们的预判。
2. 情绪盲区
“你这段时间开心吗?“——面对这个问题,你会以当下的感受或者直觉给出一个答案,还是认真回顾这段时间发生的事,作出一个较为准确的判断呢?大多数人都认为自己是后者。但事实上,我们的大脑通常会选择最不费力气的方式来回答问题。懒惰的大脑在人们毫不知情的情况下悄悄将题目替换成不费脑筋的另一个版本:“你此刻开心吗?”但被大脑“愚弄”了的参与研究的志愿者们却坚持认为自己是在对这一段时间的幸福感作出评价。可见,我们有时对自己的真实感受也一无所知。
三. 到底该如何加深对自己的了解?
自我觉察是一项可以被习得和提升的技能。了解自己的第一步,就是作出一个决定:去质疑自己关于自己的种种预设,去积极考证我们在他人眼中的样子,去带着一种积极的思维接纳自我的态度追求真实。简而言之,就是有变得更勇敢,但也更睿智的决心。
提升内部自我觉察的方法:
1. 练习正念(mindfulness),帮你了解当下的自我
正念的核心在于“对当下进行觉察”:放弃过度思考,让自己放松,去体会当下,全然接受当下经历的一切。和我们上文提到的多问“是什么”,少问“为什么”类似,正念强调的也是去觉察你现在想的、感受到的、做的是什么,但不去评判。推荐大家阅读《正念觉察》这本书,详细讲述什么是正念,以及如何练习正念的。
哈佛心理学教授认为,正念的本质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自己和世界。以旅行为例,当我们到了一个全新陌生的环境,我们会很容易注意到自己身上和这个世界我们不曾发现的事情——风景,声音,人——与我们早已习以为常、只会用一种固定视角看待的日常生活相比。
2. 改变叙事方式,帮助你提升对过去自我的了解
叙事,即我们怎样讲述自己过去的故事,在故事中我们关注了什么,如何解读细节,影响着我们的人生态度,也决定了我们如何理解曾经的自己。
自我觉察能力强的人,在讲述生命中的重大事件时会采用更复杂的叙事方式——他们更愿意从不同的观点来描述这些事情,其中包括对事件的不同的、多样的解释。他们在讲述一段故事时,往往不会只给出一个层面的“发生了什么“,他们会进一步继续讲述在更深层的心理层面上发生了什么,或者从不同人的立场上来说发生了什么。
同时,他们也更愿意探讨他们在事件发生时所感受到的复杂的,甚至是相悖的各种情绪。这是因为,自知的人接受并尊重事件的复杂性,他们不强求绝对的真实,或者一个简单、普适的真理。因为那并不存在。
提升外部自我觉察的方法:
1. 360度反馈
为了获得一个更全面、准确的他人眼中自己的形象,我们需要了解我们生活中各方各
面的人对我们的看法:伴侣,朋友,亲人,同事……为此,你可以在网上做一份匿名的调查问卷。你可以设计一些具体问题,比如:你认为我是一个懒人吗?回答是从1-10中选取一个度。这里强调的一点是必须用数字,而不是文字!
比起需要自己输出内容的开放式问题,人们更愿意回答选择题;比起是或否的二选一,在一个区间内作出选择也更加容易。
2. “对”的反馈
虽然他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意见是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最重要的一部分,但并不是所有外界反馈都具有同等
的价值——我们需要寻求“对”的反馈。在选择对象时,我们要避免两种人:无爱的批评者和无批评的爱人
不难理解,前者就是那种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会指责、批评我们的人。例如善妒的同事,或怀恨在心的前任。后者则是无论我们做什么,都不会批评我们的人。比如坚信“我的儿子/女儿完美无缺”的妈妈,或习惯性讨好的“老好人”。因为这两类人的反馈带有过于浓重的主观彩,所以对我们提高外部自我觉察没有帮助。
3. “晚餐桌上的真相”
这是一个需要充足的勇气的方法,但同时也是一个有望给你的外部自我觉察带来质的提升,并改变你最重要的人际关系的方法。
顾名思义,你需要邀请一个密友以及一个家庭成员或人生导师共进晚餐。用餐时,你要请他们说出一个让你最为恼火的地方。可以是你做过的某件事,你的某个特质,等等。当然,在那之前,他们需要知道你这样做的原因,以及他们有畅所欲言的权利。此外,你不能做出任何带有攻击性的回应,而是真诚地倾听。
你需要知道,“真相”往往比我们想象中还要难以接受。但你付出了多少勇气,就有机会收获同等的成长。
该方法的提出者教授表示,“和一个人一同剥开面包是件有魔力的事情。一起吃饭是亲密的行为,其中蕴含了对对方的信任。因此,这样的对话适合在桌席间展开,晚饭为最佳。”
认识自己是一件漫长的、足以持续终生的事情。这个过程既是一场探索,又是一种学习。在书中强调,即便是最为自知的人,对自己的觉察也不可能到达100%——因为“自己”不存在一个标准答案;因为我们在变化,也在成长。
但好在,人生很长。在了解自己的旅途中,你不用急,也不用慌。
本文源自第46次微课《你真的了解你自己吗?认识自己的5大误区和5种方法》
尊重原创,感谢原创,如有侵权,原作者可随时联系做删除处理。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