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第一学期教学工作计划
一、工作目标一一聚焦核心素养,落实课程方案,深化教学改革,推进强课提质。
以“科学+”理念引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深入研究并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标准与课程方案(2022年版),实施素养导向的教学改革、大单元整体教学设计、单元作业设计、学业质量与考试评价。以课改带教改,推进强课提质,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校内学足、学好,多样化成长的需要得到基本满足。践行高效课堂理念,体现“以人为本。尊重个体差异,引导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发挥学生学习主动权,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能力提升和精神成长,有效落实核心素养要求。同时,深入推进“双减”和“六项管理”工作有效落地,以“课堂教学、作业管理、课后服务”三项革命为抓手,进一步加强学科教研集备,优化课堂教学设计,完善作业统筹管理制度,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激发学习兴趣,提升核心素养,提高教学整体质量。
二、主要工作一一“科学+”理念引领课程建设、教学改革,坚守课堂教学主阵地,强课提质。
L落实课程方案,科学规划课程实施,着力发展学生核心素养。
(1)开足开齐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优化“纵横融合式”课程设置,完善课程类别与结构,优化科目的课时比例,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课程体系。加强艺术、体育、劳动教育,落实劳动教育每周1课时要求,不随意挤占和减少课时,初一年级利用新建设的烘焙教室开展厨艺课。进一步落实生命安全与健康教育、生存教育、海洋教育、劳动教育、国际理解教育、预防教育、民族教育、人工智能教育课程建设,完善评价机制。七年级开设兴趣选修课程,八年级、九年级依据学情开设学科分层选修课程。以“***创新行动计划领航学校”、“**市首批人工智能示范校”建设为契机,通过机器人、**教育、3D打印、VR人工智能等课程,开展项目式学习,培养学生发现、表达、解决多种情境下的学科问题的能力。
(2)聚焦核心素养,加强课程综合。依据学生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精选课程内容,注重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奠基未来。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经验、社会生活的联系,强化学科内知识整合,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加强综合课程建设,完善综合课程科目设置,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育人功能。
(3)变革育人方式,创新实践课程。加强课程与生产劳动、社会实践的结合,充分发挥实践的
独特育人功能。突出学科思想方法和探究方式的学习,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加强综合实践教育,持续开展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和家庭劳动教育课程,从学生的生活实践和发展需要出发,设计实践活动主题和具体内容,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服务、制作、体验等方式,培养综合素质,每学期组织一次研究性学习优秀成果评选活动。加强实验课教学,开足开齐开好实验课,提高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和自主设计实验能力。依托山鹰科学院开设航天、天文、古生物、地球科学、海洋、考古与科学等六大方向高端专题课程,专题课程与实践活动相结合,开展研究性学习,激活学生的思维与智慧,助力学生成长成才。依托燕鸥剧社深入挖掘传统文化,融入大量国际元素,创新艺术实践课程建设。
(4)学期教学工作计划进一步整合课程资源,开发精品课程。鼓励各教研组充分挖掘优质课程资源,研发基于学科脉络,满足学生需求、具有学校特的精品课程。组织开展优秀校本课程展评活动,提高教师课程开发能力,实现国家课程地方化,地方课程个性化、系列化,德育课程常态化,建立具有我校特的校本课程体系。
(5)落实体育美育课程建设。根据学生个体差异,课内实施分层教学、多样选择的体育美育教学模式,课外开展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掌握12项运动技能和艺术特长;完善各年级体育
和艺术过程性评价;改善体质健康测试硬件设施,将艺术素质测评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6)实现学科德育实施常态化。突出思政课关键地位,改进思政课教学,落实《关于推进**市新时代中小学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实施方案》,发挥思政课铸魂育人主渠道作用,其他学科也要结合各学科特点,寓德育于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
(7)高度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继续高质量开展“中华传统武术进校园”活动,引进“顾氏”太极拳,丰富武术项目。每天早晨进行“经典诵读”,每学期举办“诗词文化节”,积极引导学生走进博物馆、展览馆、艺术馆、社区活动中心等,了解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切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等各个环节,增强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
(8)加强数字化课程资源建设。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推进教学组织方式重构和教学方法创新,构建基于信息技术的学习样态,更好地实施个性化教学。在智慧课堂教学环境实施背景下,以建设优质微课资源与课程资源为重点,打造
数字教育资源库。
2.科学施教,优化课堂结构,提升课堂魅力,落实新课标要求。
(1)坚持素养导向,强化学科实践。组织教师深入学习和研讨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和课程方案(2022年版),准确把握课程要求培养的学生核心素养,明确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的素养要求,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设定教学目标,改革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把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到具体教育教学活动中。注重“做中学”,引导学生参与学科探究活动,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运用知识的过程,体会学科思想方法。加强知识学习与学生经验、现实生活、社会实践之间的联系,注重真实情境的创设,增强学生认识真实世界、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
(2)推进“四动课堂”,开展综合学习。以课堂教学为主阵地,积极探索“科学+教学”有效融合路径,通过问题驱动、情境调动、平台互动和工具撬动实现高效课堂的打造,转变“学教”方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根据新课标的具体要求,探索大单元教学,积极开展主题化、项目式学习等综合性教学活动,注重知识学习与价值教育有机融合,发挥每一个教学活动多方面的育人价值,促进学生举一反三、融会贯通,加强知识间的内在关联,促进知识结构化。重
新制订课堂教学评价表、教研组长考核细则,统筹各教研组制订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革命系列研讨,深化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等三类基本课型的教学模式研究。加强学科教学集备,落实“无集备不上课”要求,优化课堂教学设计,落实新课标要求,开展优秀教学环节述评。新授课安排一定时间组织随堂监测反馈,依此布置课后作业、修正教学方法、进行学业辅导,提升课堂效率,确保学生达到规定的学业质量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