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海外文摘
OVERSEAS DIGEST 海外文摘
2020年第9期总第802期No.9,2020
Total of 8020 引言
海明威是美国最著名的小说家之一,于1952年发表了《老人与海》。伴随着其在美国的成功,《老人与海》传到中国后,受到的关注也不断增加,陆续有很多译者对其进行了汉译。其中诞生最早的是余光中的译本,然后是1955年张爱玲的版本。1957年大陆出现了海观的译本,随后三十年里大陆再未出过汉译本。不过1987年开始,吴劳、赵少伟和吴钧燮都陆续重新翻译了《老人与海》。本文选取张爱玲、海观以及吴劳从三个不同的汉译本,基于译者本身以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社会意识形态,对其各自的译本风格进行比较分析。1 不同时代背景下的不同译本
翻译不是闭门造车,翻译者与原作作者一样,都是受外界、受时代影响的;时代在变化,人也会跟着变化;在不同的时代,甚至是在同一个时代的译者,对相同文本的翻译都肯定会存在差异,一切翻译活动都会受到历史和时代的控制。
张爱玲与海观翻译《老人与海》的年代相近,但是张爱玲身处香港特别行政区,而海观身处大陆;一个是资本主义社会,一个是社会主义社会;再加上前者是女性,后者是男性;所以两者的译本风格还是有很大不同的,值得我们对其进行分析。而吴劳的译本又是在隔了三十年后才问世的,与前两者所在的时代背景也有很大不同。
翻译《老人与海》时,张爱玲在美国驻香港新闻处工作,翻译了很多美国的文学作品,而且大部分译作是为了谋生而译。当时美国驻香港新闻处的翻译是
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的阵地,用来与亚洲国家进行意识形态之争;其主要是想让东南亚的华人支持美国的政策,并煽动他们产生反共的情绪。但可能是因为张爱玲对《老人与海》的极度喜爱,所以在翻译此书时,她抱着一个不掺杂任何政治彩的态度,如实地翻译了原作中当时美国社会文化的主流价值观。
海观的译文目的很显著,就是为了迎合当时的社会趋势、翻译潮流。海观的译本诞生于1957年,那个时候的帝国主义将中国封锁了起来,为了维护国家的利益,中国与以苏联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国家进行了良好的合作;积极学习苏联的文学知识,发展社会主义文学就是其中的一项举措。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那个时代的文学文本翻译体现出了维护社会主义和反对帝国主义的特点。
而吴劳的译作是在表达他本身对原著的理解,他赐予“老人”一个英雄的形象,在他的脑海里已经有了一
位“老人”的原型。在这一原型上,他添加了自己的看法和见解,赋予了老人“基督的化身”,这也让一个新的原型产生于读者们的心中,进而让读者进行更深层次的思考。吴劳在翻译这本书的过程中,这个原型一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他的翻译有着深深的影响。根据吴劳的描述,他给原作故事增加了深刻寓义和浓厚的悲剧彩。因为在当时改革开放、中美正式建交大背景下,人们不以阶级斗争为纲,文学意识逐步增强,而且开始客观地评价和接受外来的作品。翻译学界开启了名家“同台竞技”的局面。正是在这样的文学、文化环境中,外国文学作品的翻译逐渐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
浅析同一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背景的译作风格
—以《老人与海》的三个汉译本为例
张裕
(青岛大学,山东青岛 266071)
张爱玲简介摘要:翻译不是简单地将一种语言转换为另外一种语言,而是一个受到种种因素影响的复杂过程。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从某个单一层面去对同一译者不同时期的译作或者不同时代不同译者对同一作品的译作进行对比批判。首先,每位译者都有自身的翻译风格和翻译策略;其次,每位译者自己所处的时代也会对其译作风格产生影响。本文以海明威的《老人与海》为文学原著对象,从不同时代背景的角度出
发,对其三个汉译本进行比较分析。关键词:《老人与海》;时代背景;译本比较;译作风格中图分类号:I046;H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177(2020)09-0041-02
作者简介:张裕(1996—),女,山东威海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笔译。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