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为现代文学史最重要的女性作家之一的张爱玲,学界已经对其有着较为透彻的研究。对于其作品中的人物,有从精神分析学角度探讨人物的病态心理成因“是作家潜意识的转化”;有将作品中家庭环境中人物关系类比为闺阁政治;有从女性主义批评的角度分析其众多的女性像;还有从原型批评的角度分析等等。由于张爱玲的散文和小说中 经常出现“电车”这个意象,而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却不深入。联系张爱玲的人生经历,对于这种重复性的描写背后蕴涵的意义和创作心理的研究是非常必要和值得的。
关键词:张爱玲;电车;悲凉;精神分析
作者简介:徐慧(1990-),女 ,汉族,安徽省桐城市人,北京市中国传媒大学文学院2012级现当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中图分类号张爱玲简介]:I2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3)-9-0-02
一、作品中的“电车”
“在香港山上,只有冬季里,北风彻夜吹着常青树,还有一点电车的韵味。长年住在闹市里的人大约非得出了城之后的才知道他离不了一些什么。城里人的思想,背景是条纹布的幔子,淡淡的白条子便是行驰着的电车——平行的,匀净的,声响的河流,汩汩流入下意识里去。”
城市不可或缺的交通工具,我们称为公交车的,在张爱玲的时代叫做电车,常年的都市生活让她熟悉了城市,习惯是最难以消磨的,一旦熟悉就变得依赖:
“我喜欢听市声。比我较有待意的人在枕上听松涛,听海啸,我是非得听见电车响才睡得着觉的。”
“电车回家”仿佛不很合适——电车为没有灵魂的机械,而“回家”两个字洋溢着无数的情感。“但是你没看见过电车进厂的特殊情形罢?一辆衔接一辆,像排了队的小孩,嘈杂,叫嚣,愉快地打着哑嗓子的铃:‘克林,克赖,克赖,克赖!’吵闹之中又带着一点由疲乏而生
的驯服,是快上床的孩子,等着母亲来刷洗他们。车里的灯点得雪亮。专做下班的售票员的生意的小贩们曼声兜售着面包。有时候,电车全进厂了,单剩下一辆,神秘地,像被遗弃了似的,停在街心。从上面望下去,只见它在半夜的月光中坦露着白肚皮。”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