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山云雾》教学反思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1  《庐山的云雾》是通过对庐山云遮雾罩景象的描写,展现了庐山风光的秀丽。抒发了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情怀。对于教学一些风光的文章,我特别喜欢运用课件,通过课件给学生展示了庐山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庐山风景的秀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通过多媒体出示了庐山云雾的图片,从学生那种充满欢喜的表情,学生一定爱上这庐山的云雾了!而且有的学生都会情不自禁地说:“哇!真美啊!”
庐山的云雾庐山的云雾有两个特点: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课文的重点也是这2个自然段,而文中所描绘的庐山的云雾的姿态都是比拟抽象的,所以我通过引导学生在通读全文的根底上,结合多媒体的图片,使学生在头脑里初步把抽象的文字描写变为详细的图像。在进展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边读边考虑:课文写了庐山云雾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详细描写这些特点的?通过采用打比方的写作方法,表达了云雾静态时的美。抓住4句比喻句,让学生借助想象,把不同的比喻描绘转化为头脑中的详细图像。通过这样的图文结合,对于学生的理解是很有帮助的。
在进展第三自然段的教学时,我做了一个大胆的尝试,大家都知道云是会动的,在我们生活中
有时候看天上的云也会觉得它特别像一个动物,这段的云雾特点是瞬息万变,说明云雾变化速度之快及变化的种类很多,我引导学生从省略号中展开丰富的想象,让学生走出教室,在走廊上先观察会今天的云〔幸好今天的天气还不错〕,把学生从课堂上拉到生活中,等学生观察完后同学们想象的翅膀开场飞翔,有的说云雾像一只得意的小白兔;也有的说像一条龙……总之,学生的想象之门已被翻开,课堂也特别活泼。
本篇课文用了许多优美词语,语言形象生动。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加强朗读指导,希望学生能把对美妙事物的的赞美之情表达出来。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2  课文的2、3自然段是中年级非常典型的总分构造段落,形象的比喻、大胆的想象更是这两段语言的鲜明特点。
教学第3自然段中“覆盖山头”“缠绕半山”的云雾时,让学生在我的简笔画上添上云雾,孩子们一读就形象地画了出来,“白绒帽”“一条条玉带”的轻柔之美跃然眼前;而教学“弥漫山谷”“遮挡山峰”的云雾时,让孩子们看文中插图,那“茫茫大海”“宏大天幕”的磅礴气势令人震撼。在孩子们形象感悟的根底上,指导他们入情朗读,并引导他们关注标点——为什么要两处用上句号和分号?孩子们再次品读课文,明白一类姿态的云雾完毕处用句号,并列的一类云雾用
分号,引导孩子们精细地关注了文章的表达。
教学第4自然段的“云雾瞬息万变”时,还是从形象入手——云雾是怎么变的?
随风飘荡的一缕轻烟 ——一泻千里的九天银河
一匹四蹄生风的白马——漂浮在北冰洋上的一座冰山
先让孩子们朗读这些词组,感悟想象云雾的轻盈及壮观,然后抓住【关键词】:^p    “刚刚还是”“转眼间”“明明是”“还没等你完全看清楚”感受云雾的变化之快!
在上述过程中,我重点关注了语言的形式,语言的表现力,努力做到让课文成为孩子们学习语言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好多老师在教学第3自然段时,为了让孩子们感受云雾变化的快,在省略号上大做读写结合的文章,让孩子们想象还有哪些形态变化的云雾。我觉得这样做固然有一定道理,但是我在教学时,保存了文本的留白,反复让孩子们朗读作者写出的两种变化,让孩子们讨论:作者为何只写这两种变化?通过这样老师的不为,让学生自己品味到文本语言的精妙——作者有意不写,把云雾变化的多、快都融进了简单朴素的表达里。
《庐山的云雾》教学反思3  《庐山的云雾》是一篇写景抒情的文章,作者紧紧抓住庐山云雾的神秘、变幻无常,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总分的写作方法,用优美的语句,传神的文字,描绘了庐山的风光秀丽、云遮雾罩。
首先,课前我让学生背诵他们熟悉的李白的《望庐山瀑布》以这首描写庐山美景的古诗让学生渐渐走进庐山,这时再引出课文,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进而指导“庐”和“瀑”的书写,因为这两个字都是四会字,在实际的学习中学生经常会写错,故在上课伊始就加深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