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的中国⼈分不清馄饨云吞和抄⼿,它们究竟有啥区别?在中国
总有⼀些长相相同、名字不同的⾷物
⽐⽕锅、冒菜、串串、⿇辣烫
再⽐如馄饨、云吞和抄⼿
作为⼀个北⽅⼈
我7岁时第⼀次去到⼀家四川餐馆
好奇之余点了⼀碗抄⼿
碗端上来之后,我忍不住问:
这不是馄饨吗?
上⾼中之后,去到⼀家⼴东餐厅
怀着憧憬的⼼情点了⼀碗云吞
碗端上来之后,我忍不住问:
这不还是馄饨吗?
这种⽪⾥包住馅⼉的⾷物
总是打着各种各样的名号
在全国各地的餐桌江湖上乱窜
北⽅⼈习惯称它为馄饨
⼴东⼈斯⽂地叫它云吞
⽽到了四川⼈⼝中
这个⾷物⼜成了更加泼辣的抄⼿
/ 馄饨、抄⼿、云吞的馅⾥裹了什么 /
虽称呼不同,但各地⼈们对这种⾯⾷的喜爱
却是出奇⼀致且由来已久
似乎⾛到哪,路边都能出现⼏家
街头巷尾的馄饨⼩摊
街头巷尾的馄饨⼩摊
馄饨们在热⽔锅⾥咕噜噜地欢快的扑腾
汤头⼀冲,辣油⼀舀
路⼈纷纷循⾹⽽来,在⼩摊前排起长龙
也不知馄饨究竟是有何种魅⼒
能同时抓住南北⽅截然不同的胃
每逢有馄饨样的菜品上桌
⼤家总会琢磨⼀会⼉这到底是哪⼀种
但很少有争论
⼤馄饨、⼩馄饨、云吞和抄⼿究竟谁更好吃的⼤概是各有所好了
⼤馄饨和抄⼿往往是主⾷
⼀碗下肚已是半饱
云吞则因为个头⼩⽽被作为点⼼
配合着⽵升⾯⼀起⾷⽤
最家常的要数⼩馄饨
随时随地都可以来⼀碗
吃完全⾝都是暖和和的
抄⼿⽪薄⽽滑,吃起来流畅顺滑
馅⼉多是⾁混鸡蛋
但是汤底和浇头的讲究就多了
⼀眼望去,辣估计是抄⼿最显眼的特征了
端出来的抄⼿红红⽕⽕,看起来就够味
云吞听起来就温柔许多
⼀⼝⽓吞下天上的⼀朵⽩花花的云
细腻⼜滑嫩
唐宋时期馄饨就传⼊了⼴东
经过多年发展
如今云吞也有了⾃⼰独特的风格
外⽪以及⾥头的馅料都跟馄饨和抄⼿不同
⼤⼩⼀般以「⼀⼝吞」为标准
按照⽼⼴记的标准
⼀碗标准碗云吞数量为6颗到8颗
⼤馄饨则是品种多样
江浙若是汤馄饨
馅料⼤多逃不出猪⾁、榨菜、河虾、蔬菜、葱姜这⼏样的排列组合
北京的鸡⾁馄饨馅⼉鲜汤鲜,隽永之⾄
可见⼤馄饨在汤料和馅料上都⽐较随意
在不同的地⽅会有不同的偏好
⼩馄饨多是纯⾁馅⼉的
七分瘦三分肥,⽤⼑背剁成⾁泥
和葱、姜、盐搅拌均匀裹在⽪⼦⾥
⽔开即熟,汤⾥再放上紫菜、虾⽪、蛋⽪
⼩馄饨味道鲜美
馄饨⽪必得擀的薄,薄中还要带着韧性
不然容易煮破
⽆论是抄⼿还是云吞
⽔饺还是扁⾷都是同根⽣于馄饨
馄饨的起源说法各异
但可以肯定的是到唐代
它就已经很风⾏了
它就已经很风⾏了
/ 馄饨是怎么来的? /
1959年,新疆吐鲁番⼀座唐代墓碑
弄堂里出⼟的⽊碗中
就保存着数只和今天馄饨
形状⼤抵相同的馄饨
据⽂献记载,唐代的馄饨制作精良
还玩出了各式花样
最出名的有两种,其⼀是「五般馄饨」
⼩⼩的馄饨竟然可以做出五种花⾊
其⼆是「⼆⼗四⽓馄饨」
能做出花形、馅⼼各不相同的⼆⼗四种馄饨如此精致⾃然是皇帝才能享受的
元代,馄饨还为中华的民族融合做了些许贡献少数民族也爱吃馄饨
还创制出奇特的鸡头粉馄饨⽤于⾷疗
其⽤鸡头粉、⾖粉加⽔调和为⽪
以⽺⾁、陈⽪、⽣姜、五味制馅,包成枕头形据说可以补中益⽓,防⽌体倦乏⼒
明清的馄饨就开始呈现地⽅特⾊了
⼝味和做法都更加多元
陆陆续续出现了很多
我们现在听到的名称
北京有⿎⿎囊囊的多⾁馄饨
⼭东⼈发明了油煎馄饨
苏州的馅⼼则是虾蟹鱼⾁样样都有
苏州的馅⼼则是虾蟹鱼⾁样样都有
⼴东⼈因馄饨在粤语中发⾳像云吞
⽽⼲脆直接叫它云吞
四川称馄饨为抄⼿,以风格多样著称
这样不同的地域叫法⼀直流传⾄今
/ 吃馄饨给⼈的满⾜感 /
四川的叫法抄⼿听起来颇有些奇特
传说是因为它⽪薄易熟
抄⼿之间,就已煮熟上桌
有⼈在成都街上闲逛⾄⼀⼩吃店
问⽼板抄⼿名字的由来
⽼板也不说话
只将⼿中馄饨往汤锅⾥⼀扔
⽽后双⼿在胸前⼀抄
⾝体望门框上⼀靠
⼀分钟后就探⾝⼀捞
盛在碗⾥,端给⾷客
⼝中⼤叫「抄⼿⼆两」
四川⼈嗜辣,⾃然也不会放过抄⼿
抄⼿⼤概是唯⼀⼀种⽤红油⽽⾮清汤的馅⾷了/ 四川的红油抄⼿ /
⼴东云吞,⽪极薄,吹弹可破
常常是像少⼥的⽩⾊裙摆⼀样
飘在汤底上2950626943
要好吃,需要在每个⼤云吞⾥加⼀个虾仁
由于云吞的⽪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