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后的“交流分享
当游戏结束时,有的孩子满足,有的孩子遗憾,有的孩子尽兴,有的孩子意犹未尽……于是,教师便组织孩子围坐在一起交流和分享在游戏中的经历与体会。或许,因为是“经常做的事”,所以“如何组织一场高质量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便成为教师关注的热点。
    记得有一年,我还曾专门撰文提炼了教师在组织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活动时的几个关键点,如在内容上应“捕捉闪光点”“聚焦矛盾点”和“诠释未知点”;在组织实施中应多鼓励幼儿“说自己的事”,多引导幼儿表述游戏的过程,让幼儿“弄懂别人的事”,多创设机会让幼儿“有话大家说”
    然而,这样的建议真的有效吗?
    很多时候,我们看到教师围绕着游戏中自己的经历来组织“交流与分享”活动,会忍不住对那些没有被“眷顾”的孩子充满记挂:这些孩子的游戏过程快乐吗?他们有哪些经历和想法呢?
    很多时候,我们看着教师紧抓着一个幼儿在游戏中的片段经历,不停地以此提示和启发其他孩子,生怕孩子们错过学习机会,心急火燎地去引申和拓展课程,心里免不了感慨:教师如此
辛苦施教,却忽略了“每个孩子都是唯一”的教育理念。弄堂里
    很多时候,我们听到教师头头是道地分析着幼儿的游戏经历,振振有词地阐述着今天“交流与分享”内容的必要性,更多的担心涌上心头:教师是否更应该去思考“交流与分享”的有效性,去验证今天所交流的内容对之后游戏的影响?教师是否应该静下心来更多地去思考明天、后天乃至下一周的游戏进程?
    很多时候,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环节背后充斥着大量的成人思维。大家的理由很简单,因为我们是教育者,有责任让每一个教学环节都富有意义。于是,这个环节便被教师预设为推广信息、梳理问题和提升经验的平台。
    但是,我还在纠结:在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以教师的身份来组织活动呢,还是应该继续担当游戏中那个“年长一点的玩伴”呢?
    我的脑海里不断回放出童年时的经历:每天和同伴们一起在弄堂里疯闹,直到晚饭时间即将来临,爸爸妈妈发出“好回家了”的指令后,我们的游戏才会收场。满头大汗的我们一边往家走,一边还意犹未尽地与同伴絮叨:“今天我赢了三次,你才赢了两次!”“今天你赖皮,我做
木头人的时候你偷看过的!”“我的沙包有点破了,你能叫你妈妈帮我补一补吗?”“明天我们叫上×××一起来玩,好吗”……
    我忽然醒悟。这,不就是孩子间自发产生的“交流与分享”吗?我们聊的话题未必都“高大上”,交流的内容也始终围绕两个方面:今日的游戏结果和明日的游戏计划。这些交流与分享的话都是我们想说并能说的。
    有一次,在一个游戏后的“交流与分享”活动中,一个男孩眉飞舞地介绍说:“今天我是小记者,想好了三个问题要去采访娃娃家的妈妈,可能她在忙,我敲了两次门她都不开门,后来我就一脚踢开娃娃家的房门,她没办法就接受了我的采访。我问了她……我还问她……”记得当时教师面对始料未及的男孩“踢门闯家”的情节没有一丝尴尬,不仅机智地帮助孩子理清了解决问题的方法,而且事后还欣慰地说,还好有“交流与分享”环节,不然都不知道孩子还有这样的游戏情节呢!
    可见,幼儿本身其实并不在意自己的介绍是否精彩到位,也从不衡量自己的讲述对别人是否有借鉴意义。在“交流与分享”环节中,他们纷纷举起自己的小手,踊跃地想要表达自己感受最深的事。相比而言,他们更希望从教师那里获得说话的机会。因此,倘若教师真能将“满
足幼儿的交流愿望”“在分享中了解幼儿做游戏时的所思所想”作为“交流与分享”的目的的话,这一环节是不是会更有趣和有效呢?
    教师就当一个听众吧,听孩子说说游戏中的那点事,帮孩子延续游戏的快乐和精彩,同时还能知道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许多趣事,并为推动游戏的后续发展寻契机。何乐而不为呢?    扩展阅读角游戏中的分享交流
  角游戏是幼儿非常喜爱的游戏,每当游戏结束时总会有幼儿感到意犹未尽、留有遗憾。于是,教师和幼儿围坐在一起分享交流游戏中的事就成为必须的环节。在分享交流环节,教师不仅要做一名忠实而快乐的听众,还要注意运用一些技巧。
创设氛围,让幼儿愿意说游戏中的事
教师要创设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愿意来说说游戏中的事。尤其是小班的幼儿,其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不善于在集体面前表达,教师的鼓励和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我请幼儿交流游戏时常常说的第一句话就是:“请大声告诉大家,今天你是谁?”教师确定的语气可以鼓励幼儿勇敢地站起来回答。有的幼儿说:“我是娃娃家里的爸爸。”大家就会有礼貌地和他打招呼:“
爸爸好!”爸爸也会有礼貌地回应:“大家好!”这样既强化了幼儿的角意识,也在不经意间培养了幼儿讲礼貌的习惯,更营造了轻松愉快的氛围,让幼儿愿意在集体面前表达。
游戏中教师还可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选取有韵味、朗朗上口的民间童谣作为分享交流的引子,激发幼儿参与活动的兴趣。如在小班我们选取了“开火车”这首民间童谣,通过简单的一问一答,幼儿和教师每次都乐此不疲地沉浸在其中。在这一过程中,幼儿忘记了紧张和胆怯,都期盼着教师的火车能开到自己这里来;幼儿的角意识不断得到强化,他们开始大胆尝试把自己在游戏中快乐的事讲给大家听。
共享情感,让幼儿畅谈游戏中的事
1.共同回忆,梳理生活中的经验
幼儿会将自己生活中的各种经验真实地反映到游戏中去,他们自编、自导、自演的游戏丰富而精彩,教师要在分享交流中运用对话、提问、讨论等方法将幼儿的经验加以梳理,并清晰地呈现给大家,帮助幼儿积累有价值的经验。
在小医院的游戏中,生病的“妈妈”在“爸爸”的精心照顾下终于康复出院,“爸爸”在分享交流中
积极发言,与大家分享自己是如何照顾“妈妈”的。为了进一步梳理幼儿的生活经验,教师问:“如果得了感冒怎么办?”“去看医生。”“要打针、吃药。”“多喝水,病会好得快一点。”……显然幼儿都有得感冒的生活经历,教师继续问:“你们愿意生病吗?”幼儿个个摇头:“生病很难过,我不想生病。”“感冒了鼻子会透不过气来。”“生病就不能来幼儿园了。”教师追问:“大家都不想生病,你们有预防感冒的好方法吗?”这下引发了幼儿的讨论:“要多喝白开水。”“多吃蔬菜,身体就能健康。”“吃大蒜头预防感冒。”“睡觉时盖好被子,不能着凉。”“要运动,多运动就不会生病了。”瞧!幼儿的生活经验也很丰富,为了帮助幼儿梳理经验,教师小结:“原来有这么多好方法可以预防感冒。生病是一件苦恼的事,我们要积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要注意饮食,多吃蔬菜和水果;还要每天要早点睡觉,充分的休息可以让我们的身体保持健康。”
2.共享快乐,传播新的游戏经验
大剧院的演员们在准备童话剧《小兔乖乖》,剧中有兔妈妈、长耳朵、短尾巴、红眼睛和大灰狼5个角,当幼儿各自选好自己喜欢的角后,却发现少了位演兔子的演员,于是大家分头去娃娃家、医院、餐厅招演员,可是没有同伴愿意来,大家为缺少一位演员而烦恼……
突然,小航说:“我来做兔妈妈,今天只有长耳朵和短尾巴两个孩子。”“好啊!”小航的建议得到了同伴的认可,演出顺利进行。
在分享交流中,教师愉快地告诉大家:“今天我到大剧院看了一场精彩的表演,你们去看了吗?”有幼儿得意地说:“我去看表演了。”“你们发现有什么不同吗?”教师继续问。幼儿议论纷纷:“今天演员表演得很认真。”“小演员在表演前有自我介绍。”“今天只有长耳朵和短尾巴,没看到红眼睛。”……“咦?红眼晴怎么不见了?请小演员上来说说吧。”教师的提问激发了幼儿的好奇心,小演员们早已迫不及待了,他们滔滔不绝地把今天如何解决“缺少一个演员”的问题描述了一遍,幼儿个个睁大眼睛仔细聆听,对他们表示赞同。教师最后总结:“大剧院里的演员真了不起,他们遇到困难没有放弃,还想到用一个好办法来解决,今天的演出也很成功,我们为他们鼓掌。”教师通过渲染气氛,为幼儿的分享交流创设了条件;通过支持和肯定幼儿的游戏,有效传播了解决问题的新方法。浅谈活动区游戏后的分享活动
  活动区游戏是指教师根据活动室空间的大小,巧妙选用隔断物,有针对性地创设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区域活动内容,满足幼儿多种游戏需要的室内活动。
游戏是幼儿内在需要的自发自主性活动,对促进幼儿身心发展有着重要的价值。活动区游戏
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观察游戏中幼儿的情绪,观察游戏中幼儿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观察幼儿的个体经验水平等。游戏后的分享活动是有组织、有目的的教育活动,教师根据幼儿发展的需要、教师的教育需要和当时的客观情况而定。因此,分享活动是否有效显得尤为重要,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的体现。教师怎样才能组织一个有效的分享活动?在实践中我尝试了以下一些做法:
一、做一个有慧眼的摄像师:学会敏锐观察
有效的分享活动首先需要教师有一双慧眼,学会敏锐观察。因为游戏有别于学习活动,其本身的性质更加突出了游戏活动中幼儿的主体地位,教师对游戏活动的过程没有既定的预设目标,教师预设的过程体现在游戏环境的创设和材料的投放过程中,而游戏过程本身更多是幼儿自主自由的创造。因此,在游戏过程中要做到尊重幼儿游戏权利和发挥游戏教育价值的两者兼顾,教师的观察是极其重要的第一步。
游戏中教师的观察反映了教师的教学智慧,观察的重点是否有针对性,观察的内容是否全面,都通过教师的一双慧眼进行捕捉。如随着“我是中国人”主题的开展,幼儿了解了一些不同民族服饰的基本特征,对服饰产生了兴趣。随后,在幼儿的提议下我们有了“喜洋洋服装加
工厂”。我们在这家“服装厂”投放了很多半成品材料,有各种颜的彩线、塑料袋、彩手工纸、布料边角、衣架、自制小熨斗、塑料管子、小绒球、扭扭棒等。游戏中教师重点观察的是在“服装厂”中幼儿会扮演什么角;幼儿对这些角的经验有多少;在游戏过程中幼儿对哪些材料感兴趣;幼儿运用这些材料创造了什么;作品的创造对推进游戏有什么积极作用,幼儿又是如何创造的等。
带着这些问题,教师必须对游戏过程进行有目的的全面观察,只有对幼儿的游戏意识和游戏行为做到心中有数,我们才有可能捕捉到最有价值也最能适宜推动游戏积极进展的分享点。如第一次游戏时,我在进行全面观察后,了解到幼儿对服装加工厂的角经验是模糊的:做经理的幼儿整天跑进跑出,对经理的工作内容不明确;做服装设计师的幼儿一直忙于画画,和其他角没有交流:做成衣师的幼儿也埋头于用手工纸在马夹袋上贴她喜欢的花样,角与角间没有互动。这时,我以订货人的身份抛了第一个问题:“需要订货请问谁?”经理说:“我是经理,请问你要订几件衣服?”“我想看看你们衣服有些什么样子再决定。”经理说:“好的,设计师请把设计的样子拿过来。”设计师拿了两件她画的衣服的样子,我故意挑了其中的一件,并要求看看实样。这时,经理发现成衣师做的衣服和设计师设计的完全不同,于是,他请成衣师先完成客人订货的衣服款式,成衣师看了画的画后开始按她的理解创
造起来,过程中还得到了设计师的指点。
观察到以上情景后,我思考的是:我观察到了什么(幼儿对角的认识、幼儿对材料的兴趣,幼儿制作服饰的过程以及幼儿最后的作品等)、在游戏初始阶段,我应该分享什么内容有助于推进幼儿的游戏行为,丰富幼儿的游戏情节,以便激发幼儿下次再游戏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