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中走来的大运河是开凿在中华大地上的智慧和
气魄。如果说长城是横亘中国东西的脊梁,那么大运河就是逶迤中国南北的血脉,让中国封建王朝在交替更迭中几度辉煌。在近代炮火和火车的轰鸣声中,大运河开始沉默,并默默看着它曾维系的王朝沉没在历
史的水底。我们生活在历史当中,我们的今天就是明天的历史。
变迁
江南水弄堂里
踏步古运河边我宁愿相信自己对江南水乡有一份难舍的情结,哪
怕
是
一条河、一个雨巷
、一把油纸伞,还有伞下
像丁香花一样美丽
的姑娘
。守着它,哪
怕到天荒地老,我都不离不弃
。
运河——无锡城的护城河
江苏无锡,素有“江南水弄堂、运河绝版地”之美誉。
地处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无锡,是水乡中的一颗明珠,因为它有一条京杭大运河横贯市区,它有一处温馨的家园,足以让人沉湎其中。
先来说说京杭大运河吧,它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的人工运河,全长1797公里的运河,贯通了中国版图上最繁华的东部地区。江苏无锡位于运河的尾端,大运河在其境内的长度约在40多公里,将无锡这座城市东西南北划分开来。在明清时期,当时的无锡城墙,也是依在古运河的岸边修葺。因为当时城市的规模小,运河,也就成为古无锡城的护城河。
历史上有个误传,太多的人都以为京杭大运河是因为隋炀帝要下江南而开挖的。其实早在春秋战国时期,江南一带就有了人工开挖的河段,主要用来运送兵马和粮草,当时这些人工河流称为“鸿沟”。隋朝在一统天下后,把这些河段贯通起来,于是才有了完整版的京杭大运河。此时的运河已经不再局限于军事目的,而是承担起南来北往的水上运输之重任,京杭大运河也带动了运河两岸城镇的兴旺发达。
水弄堂里的诗情画意
当时的无锡,东南西北各开四座城门,出了城门便是运河,一些古运河的支流,通过城门流进市区,居
民大都沿着这些小河的两岸定居,人们出行的工具,便是咿呀作响的摇撸小船。
无锡人习惯把这一段古运河叫做“水弄堂”,因为这儿的河面不宽,只有个七八米的距离。两岸居民,每天推开临河的窗户,见到对方,只需轻轻打声招呼,河对岸的人家立马能够听清你说的什么。出于保护古运河的原因,现在这一河段已经不让运输船只通行,仅供小型的游船来往。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无锡市的外围,另外开挖了一条环城的运河,可以供大型船只通行。
从有运河开始,无锡的先民就傍河而居、因河
设市、以河为生,千百年的沧桑巨变,孕育了独具
特的江南水乡风情。春雨里静听脚踏石板路发出
的清脆声音,夏日里围坐在运河边数着萤火虫,秋
风中收获着运河的鱼虾,冬雪中赏一轮运河之风花
雪月。这样诗情画意的生活,也只有居住在运河两
岸的寻常百姓才能体验得到。
夜游古运河,
个地方睡到天荒地老弄堂里
游览古运河,最有韵味的要数夜晚,从无锡北
门的运河公园码头乘船,然后一路轻舟荡漾,转入
南门外的清名桥街区,一睹无锡古运河段最为繁华
的一幕。
清名桥街区有四条街和三座桥组成。四条街分
别为南长街、南下塘街、大窑路街和伯渎港街,三
座桥则分别为清名桥、大公桥和伯渎港桥,其中以
清名桥的历史最悠久。它始建于16世纪晚些时候
的明万历年间,由无锡“寄畅园”的主人秦燿的两
个儿子捐资建造的,因兄弟俩的大名分别是太清、
太宁,因此各取一字叫做“清宁桥”。这座石桥后
来由无锡县令吴兴祚重建,到了道光年间,因讳道
光皇帝的名字改名为清名桥,坊间也有人称它为“清
明桥”。
也许没人知道,这古运河的第一滴水从何而来;
但你可能知道,寻常的江南,人家尽枕河。唐代诗
人杜荀鹤也许并不出名,但他的一首古诗,却是描
绘江南水乡最贴切的:
君到姑苏见,
人家尽枕河。
古宫闲地少,
水港小桥多。
南下塘老街,
古运河边仅存的一条千米石板路
每一条老街,似乎都有一条刻满岁月印记的青
石板路,而在京杭大运河的无锡段,南门外的南下
陆建华
中国摄影师协会理事、《中
国摄影师》杂志旅游地理
栏目专栏作者、无锡市艺
术摄影学会理事、新浪自
媒体签约作者、2016年
新浪旅游新晋十大红人,
2016年克劳锐自媒体价
值排行榜旅游领域第9
名,2016年搜狐旅游最
具影响力的作者,XING
MEDIA年度最佳自媒体
人。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