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原⽂
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原⽂
  《再别康桥》是⼀⾸结构精巧,意境新颖,韵律和谐,章法整饬,辞藻华美,风格妩媚,富有⾳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的诗歌。下⾯是⼩编整理的徐志摩再别康桥课⽂原⽂,⼀起来看⼀下吧!
  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柳,
  是⼣阳中的新娘;
  波光⾥的艳影,
  在我的⼼头荡漾。
我好想你苏打绿歌词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底招摇;体制和机制的区别
  在康河的柔波⾥,
  我⽢⼼做⼀条⽔草!
  那榆荫下的⼀潭,
  不是清泉,
  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文化产业园区
  寻梦?
  撑⼀⽀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挥⾐袖,
  不带⾛⼀⽚云彩。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
  《再别康桥》是⼀⾸结构精巧,意境新颖,韵律和谐,章法整饬,辞藻华美,风格妩媚,富有⾳乐美,绘画美,以及建筑美的诗歌。这⾸诗的教学⽬标是:
  1、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的真情。
双子座明星
  2、培养学⽣鉴赏诗歌的能⼒。
  3、体会作者的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
  在教学本课前,我的教学设想是在学⽣已掌握意象这个概念的基础上让学⽣出本诗的意象,通过品味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通过反复的诵读,体会诗⼈对康桥的思想感情。在学⽣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念后,再品析这⾸诗的⾳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感受这⾸诗所体现出来的形式美。为了达到此教学⽬标,在课前,我把讲学稿上的共同探究,合作探究部分的四个问题分为六个⼩问题。
实习小结200字  然后把这六个⼩问题分配到六个⼩组去,通过引导,让学⽣在合作探究的基础上完成所分配到的学习任务。但在让⼩组合作探究完成本组的学习任务时,我发现许多学⽣积极地参与性并不⾼,每个⼩组
都有那么⼏个学⽣是独⾃看书,不发表意见的。只有⼩部分的学⽣积极的参与。发现这个问题后,我极其努⼒地⿎励并要求他们积极地参与了。
  但也许是⽅法不对,经验不⾜,并没有把他们调动起来。以致到最后,这篇课⽂并没有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授课过程中,还存在⼀个问题,就是对各个环节的衔接还是没有做到紧凑,密切。这是⾃教学以来,⼀直被困扰的问题,虽然在每次的教学过程都想努⼒改进,但每次都没做好,对于这些不⾜之处,得多向⽼教师们讨教经验,多多的听课,努⼒改进。加油!
  字词注释
  ⑴青荇(xìng):多年⽣草本植物,叶⼦略呈圆形,浮在⽔⾯,根⽣在⽔底,花黄⾊。
  ⑵招摇:这⾥有“逍遥”之意。
  ⑶篙(gāo):⽤⽵竿或杉⽊等制成的撑船⼯具。
  ⑷溯(sù):逆着⽔流的⽅向⾛。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1928年11⽉6⽇,初载1928年12⽉10⽇《新⽉》⽉刊第1卷第10号,署名徐志摩。康桥,即英国著名的剑桥⼤学所在地。1920年10⽉—1922年8⽉,诗⼈曾游学于此。康桥时期是徐志摩⼀⽣的转折点。诗⼈在《猛虎集·序⽂》中曾经⾃陈道:在24岁以前,他对于诗的兴味远不如对于相对论或民约论的兴味。正是康河的⽔,开启了诗⼈的⼼灵,唤醒了久蛰在他⼼中的诗⼈的天命。因此他后来曾满怀深情地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我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化》)
  1928年诗⼈故地重游。11⽉6⽇在归途的中国南海上,他吟成了这⾸传世之作。这⾸诗最初刊登在1928年12⽉10⽇《新⽉》⽉刊第1卷10号上,后收⼊《猛虎集》。可以说“康桥情节”贯穿在徐志摩⼀⽣的诗⽂中,⽽《再别康桥》⽆疑是其中最有名的⼀篇。
  此诗作于徐志摩第三次欧游的归国途中。时间是1928年11⽉6⽇,地点是中国上海。7⽉底的'⼀个夏天,他在英国哲学家罗素家中逗留⼀夜之后,事先谁也没有通知,⼀个⼈悄悄来到康桥他的英国朋友。遗憾的是他的英国朋友⼀个也不在,只有他熟悉的康桥在默默等待他,⼀幕幕过去的⽣活图景,⼜重新在他的眼前展现……由于他当时时间⽐较紧急,⼜赶着要去会见另⼀个英国朋友,故未把这次感情活动记录下来。直到他乘船离开马赛的归国途中,⾯对汹涌的⼤海和辽阔的天空,才展纸执笔,记下了这次重返康桥的切⾝感受。
  ⽂学赏析
  这⾸《再别康桥》全诗共七节,每节四⾏,每⾏两顿或三顿,不拘⼀格⽽⼜法度严谨,韵式上严守⼆、四押韵,抑扬顿挫,朗朗上⼝。这优美的节奏像涟漪般荡漾开来,既是虔诚的学⼦寻梦的跫⾳,⼜契合著诗⼈感情的潮起潮落,有⼀种独特的审美快感。七节诗错落有致地排列,韵律在其中徐⾏缓步地铺展,颇有些“长袍⽩⾯,郊寒岛瘦”的诗⼈⽓度。可以说,正体现了徐志摩的诗美主张。
  《再别康桥》是⼀⾸写景的抒情诗,其抒发的情感有三:留恋之情,惜别之情和理想幻灭后的感伤之情。
  “轻轻的我⾛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作别西天的云彩。”这节诗可⽤⼏句话来概括:舒缓的节奏,轻盈的动作,缠绵的情意,同时⼜怀着淡淡的哀愁。最后的“西天的云彩”,为后⾯的描写布下了⼀笔绚丽的⾊彩,整个景⾊都是在⼣阳映照下的景物。所以这节诗为整⾸诗定下了⼀个基调。  “那河畔的⾦柳,是⼣阳下的新娘,波光⾥的艳影,在我⼼头荡漾。”这节诗实写的是康河的美,同时,柳树在古诗⾥“柳”——“留”,留别有惜别的含义,它给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多少的牵挂⽤“在我⼼头荡漾”,把牵挂表现得⾮常形象。他运⽤的⼿法是⽐拟(拟⼈、拟物)。这节与第三节诗联系紧密:“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底招摇;在康桥的柔波⾥,我⽢做⼀条⽔草。”第三节诗突出了康河的明静和⾃由⾃在的状况,⾃由、美正是徐志摩所追求的。同时表现⼀种爱⼼,那⽔草好像在欢迎着诗⼈的到来。还有,它并没有完全脱离中国诗歌的意境,它和中国的古诗有相同的地⽅,就是物我合⼀。第⼆节是化客为主,第三节是移主为客,做到两相交融,物我难忘。这两句诗正好表现出徐志摩和康桥的
密切关系。这就是所谓的:确定了理想,步⼊了诗坛,美妙的风光中,抒发⾃⼰的情感。三者是紧密地联系在⼀起的,通过具体的形象,来表达⾃⼰的感情。
  第四节是转折点:“那榆荫下的⼀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这节诗运⽤了虚实结合的⼿法,“实”是景物的描写,“虚”是象征⼿法的运⽤。⼀潭⽔很清澈,霞光倒映下来,“不是清泉,是天上虹”,⼀⽚红光,是实写。但是,潭⽔上漂了很多的⽔藻,挡住了⼀部分霞光,零零碎碎的,有的红,有的绿,好像柔⽔⼀般,⾮常形象。这个"揉"写的很好,同时也是⾃⼰梦想的破灭。闻⼀多先⽣纪念他的长⼥夭折时写了⼀⾸诗,曾⽤了⼀个⽐喻:“像夏天⾥的⼀个梦,像梦⾥的⼀声钟。”说明梦境是美好的,钟声是悠扬的,然⽽是短暂的,所以彩虹似的梦似美丽⽽短暂的。1927年徐志摩的梦想破灭了,⼜与陆⼩曼不和,很消沉。
  第五节,“寻梦?撑⼀⽀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船星辉,在星辉斑斓⾥放歌。”这节诗是徐志摩对往昔⽣活的回忆、留恋。他在康桥⽣活了两年。他那时有⾃⼰的理想,⽣活是充实的,对明天怀着希望。所以,他⽤“⼀船星辉”来⽐喻那时的⽣活,带有象征的意味。
  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回到现实仍然是哀伤,所以“悄悄是离别的笙萧,夏⾍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这第六节诗是情感的⾼潮,充分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情感,集中表现了离别的惆怅。
这节诗就需要联系别的诗,包括古诗来理解。“悄悄是离别的笙箫”是暗喻的⼿法。例如,苏轼的《前⾚
壁赋》中描述了萧声是低沉的哀怨的,⽽笛声是欢悦的,所以“箫”来⽐喻“悄悄”来说明诗⼈的⼼境,因此,“悄悄”的动作带有诗⼈的感情,接着"夏⾍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诗歌讲究精练,⼀再重复“沉默”“悄悄”“轻轻”,是强调重点,并不是浪费语⾔。
  其实“沉默”是⼈的最深的感情。例如,柳永的《⾬霖铃·寒蝉凄切》中的语句“执⼿相看泪眼,竟⽆语凝噎”,再如苏轼的词《江城⼦·记梦》“⼗年⽣死两茫茫”,他回忆他的妻⼦王弗死后的⼗年,回忆他们相见的时候“相顾⽆⾔,唯有泪千⾏”。“此处⽆声胜有声”,还有李⽩的《送孟浩然之⼴陵》:“故⼈西辞黄鹤楼,烟花三⽉下扬州”使⽤反衬⼿法,三⽉春光明媚,⽩花盛开,可惜好友欲离我⽽去。如“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下两句“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意在⾔外,旨在象内”。“不着⼀字,尽得风流”往往⽤在评价诗,意思诗不说愁,却把愁表现得最为恰当,看着朋友⾛掉,长久孤⽴的站着,表现感情的深厚。如王国维说的“⼀切景语皆情语”,“写景即抒情”。所以“唯见长江天际流”有很深长的意蕴,⼜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多愁,恰似⼀江春⽔向东流”,都是这样的好诗词。说沉默时感情最深,就像⽣活中的例⼦,感情最深的表达时机、船都已⾛了,但送别的⼈伫⽴不动,若有所思。结合句中“沉默是今晚的康桥”,康桥尚且如此,诗⼈何以堪?实际反衬了诗⼈对康桥的感情⾮常深厚,因
此,“悄悄”就带着诗⼈的主观感情了。
  第七节:“悄悄的我⾛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挥⼀挥⾐袖,不带⾛⼀⽚云彩。”“云彩”有象征意味,代
表彩虹似的梦,它倒映在⽔中,但并不带⾛,因此再别康桥不是和他母校告别,⽽是和给他⼀⽣带来最⼤变化的康桥⽂化的告别,是再别康桥理想。
  《再别康桥》这⾸诗充分体现了新⽉诗派的“三美”,即绘画美、建筑美、⾳乐美。⾳乐美是徐志摩最强调的,其中第⼀句和最后⼀句是反复的,加强节奏感,且其中的词是重叠的,例如“悄悄”、“轻轻”、“沉默”,再者每句诗换韵,因为感情是变化的,所以不是⼀韵到底的。再是⾳尺,“轻轻的我⾛了”,三字尺,⼀字尺,⼆字尺,符合徐志摩活泼好动的性格,再是压韵。所谓建筑美,⼀、三句诗排在前⾯,⼆、四句诗低格排列,空⼀格错落有致,建筑有变化;再者⼀三句短⼀点,⼆四句长⼀点,显出视觉美,⾳乐是听觉,绘画是视觉,视觉美与听觉美融通,读起来才会感觉好。再谈到绘画美即是词美,如“⾦柳”、“柔波”、“星辉”、“软泥”、“青荇”这些形象具有⾊彩,⽽且有动态感和柔美感。
  这三者结合起来,徐志摩追求“整体当中求变化,参差当中求异”,显⽰出新⽉似的特点和个性,概括为:柔美幽怨的意境,清新飘逸的风格。
  这⾸诗表现出诗⼈⾼度的艺术技巧。诗⼈将具体景物与想象糅合在⼀起构成诗的鲜明⽣动的艺术形象,巧妙地把⽓氛、感情、景象融汇为意境,达到景中有情,情中有景。诗的结构形式严谨整齐,错落有致。全诗7节,每节4⾏,组成两个平⾏台阶;1、3⾏稍短,2、4⾏稍长,每⾏6⾄8字不等,诗⼈似乎有意把格律诗与⾃由诗⼆者的形式糅合起来,使之成为⼀种新的诗歌形式,富有民族化,现代化
的建筑美。诗的语⾔清新秀丽,节奏轻柔委婉,和谐⾃然,伴随着情感的起伏跳跃,犹如⼀曲悦⽿徐缓的散板,轻盈婉转,拨动着读者的⼼弦。
  诗⼈闻⼀多20世纪20年代曾提倡现代诗歌的“⾳乐的美”“绘画的美”“建筑的美”,《再别康桥》⼀诗,可以说是“三美”具备,堪称徐志摩诗作中的绝唱。
>徐志摩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