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的三别康桥徐志摩的诗歌
优和    【摘要】徐志摩作为一代名家,最为人称道的就是其康桥写作。徐志摩三次康桥之旅皆留下名篇,《康桥再会吧》、《我所知道的康桥》和《再别康桥》。多数人从自然之美的角度解读他的康桥写作,本文结合徐志摩的经历,解读三别康桥背后对自由、爱情的不舍和向往。
暖菇包
  【关键词】徐志摩 再别康桥 我所知道的康桥 康桥再会吧
  在短暂的34年时光里,徐志摩三次来到康桥。第一次是1920-1922年,徐志摩游学于英国剑桥大学,归国后写下了诗歌《康桥再会吧》;第二次是1925年3月-7月期间,之后写下了著名的散文《我所知道的康桥》;第三次是1928年6月-11月,在归国途中,徐志摩写下了最为人称道的诗歌《再别康桥》。诗人笔下的康桥,古风古,轻柔美丽,以至于每一次离开都流露出恋恋不舍之情。可是使诗人留恋了仅仅是康桥的美吗?他曾说,“我的眼是康桥教我睁的,我的求知欲是康桥给我拨动的,我的自我的意识是康桥给我胚胎的。”(《吸烟与文化》)1,康桥给予了志摩太多美好,那些美好,关乎美、自由,还有理想中的爱。
  一、别康桥:体味异国风情,留恋爱情滋味
神兽白泽
  为了师从罗素,他毅然踏上去往伦敦的船。那一年他23岁,虽有妻子,还有儿子,却没有爱情。不料罗素个人生活发生意外的变故,致使他“伦敦政治经济学院”里混了半年,正感着闷想换路走的时候,他结识了林长民及其女儿林徽因,并由于林长民介绍,认识了英国作家高斯华绥?狄更生。1921年由于狄更生的介绍和推荐,徐志摩以特别生的资格进了康桥大学(现剑桥大学)皇家学院。在剑桥两年受西方教育的熏陶及欧美浪漫主义和唯美派诗人的影响。
  1921年-1922年这两年,徐志摩在康桥接受资产阶级的贵族教育,他喜与英国名士交往,并且在与狄更生、罗素、蔓殊菲儿的接触中渐渐地树立起了自己的政治观念和社会理想,胚胎了他的自我意识――理想主义,他自己要成为一个“不可教训的个人主义者”。 “剑桥的家庭式的学院气氛,皇家学院的自由化革命化的传统,那种聪敏、诚恳、坦率、反成习、倡理想,没有宗教偏见、没有种族歧视、憧憬博爱大同的特质,都使志摩倾心悦服,深为仰慕。两年多他那被不自知地压抑着的灵性爆发了出来,他以惊人的理解力和记忆力嚼、消化、吸收着英国文学,尤其是诗歌。”2,他对于蔓殊菲儿也有着特别深刻的印象,在他看来,她的外表“至于她的眉目口鼻之清之秀之明净,我其实不能传神于万一……她仿佛是个透明体,你只感讶她纯粹的灵彻性,却看不见一些杂质”。
  异国风情和名家的交流带给徐志摩革命一般的思想浪潮,正如他在《康桥再会吧》里说的:
  康桥再会吧\你我相知虽迟,然这一年中\我心灵革命的怒潮,尽冲泄\在你妩媚河身的两岸……(《康桥再会吧》3)
  爱情,或许才是康桥之行最大的收获。那便是林徽因。那个时候虽然结发妻子在身旁,却毫无感情可言,自见到林徽因起,他的心便始终追随着她。他们志趣相投,常常一同谈论诗文,聊天南海北。他尝到了真正的恋爱的滋味,那与同床共枕的妻子决然不同的新鲜的滋味。他是一定会表白的,并且用一种非常直白的方式,放肆地向林徽因倾诉自己心中的爱慕。
  理想与现实的距离,或许就是林徽因那一句“不要说,不说,我们两人都不说,让它永远藏在心底,深深的。”无奈,他便落下孤独的自己。孤独地在康河游玩,榆荫下树叶的倒影绰姿,水面上波光粼粼,这样的自然风光让他忘却烦恼,投身于轻松愉快的状态中,他开始变成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写那些理想中的意象,他到了解脱的乐趣:
  难忘榆荫中深宵清啭的诗禽\一腔情热\教玫瑰噙泪点首\满天星环舞幽吟\款住远近\浪漫的梦魂\深深迷恋香境(《康桥再会吧》)
青岛大学商学院>新年晚会开场白  踏上英国土地时,志摩的脑子里满塞着的是金融的法则和数字。现在,他带着诗的灵气,诗的梦幻,诗的美感,走了。国内的旧思想渐渐与徐志摩格格不入,一个浪漫主义诗人在封建保守的环境中,注定是不得欢愉的,所以离开康桥回国的徐志摩一定不舍。美景哪里没有,唯独国外浪漫的氛围和所经历的真正的爱,让他不舍。
  二、别康桥:留恋自由与解脱
  1922年,徐志摩留学后回到北京,常与朋友王赓相聚。王赓的妻子陆小曼,对徐志摩影响甚大。徐志摩和陆小曼在北京交际场相识相爱了。徐志摩在与陆小曼热恋之时,写下了《爱眉小札》,浓烈炽热的文字,吐露着爱人的缠绵深情:“眉你真玲珑,你真活泼,你真像一条小龙……”4他们的恋情是受到诸多非议的。“这过的是什么日子!我这心上压得多重呀!眉,我的眉,怎么好呢?刹那间有千百件事在方寸间起伏,是忧,是虑,是瞻前,是顾后……我真怕世界与我们是不能并立的,不是我们把他们打毁成全我们的话,就是他们打毁我们,逼迫我们的死。”5从徐志摩与陆小曼的书信中直接看出了当时他所受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