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古诗鉴赏专项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秦州杂诗①(其七)
杜甫
莽莽万重山,孤城山谷间。无风云出塞,不夜月临关。
属国②归何晚?楼兰③斩未还。烟尘一长望,衰飒正摧颜。
【注】①秦州,唐陇右道州名(今甘肃天水)。759年,杜甫弃去华州官职,携家远赴秦州,期间创作《秦州杂诗》。②属国,即典属国,是主管外交事务之官。这里指汉使苏武出使匈奴归来后,被授予典属国一职。③指汉代霍光派傅介子往楼兰斩楼兰王首级还阙之事。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起句“莽莽”二字写出了秦州四周山岭的雄奇莽苍之势,以环境衬托秦州作为“孤城”的险要。
B.颔联缩小范围,专从“孤城”着笔,写景则将“云”“月”与“塞”“关”联结,也暗中寓含诗
人对边防形势的深切关注。
C.颈联用苏武出使匈奴十九年后归国的典故,意在表达对朝廷外御强敌的信心,以此激励本朝使节
也要像苏武那样功成而归。
D.尾联表达作者遥望关塞以外的内心感慨,作者目接边地景象,为国事忧伤,全诗至此,于雄奇阔
大中更生悲凉之美。
15.试比较颈联“楼兰斩未还”与王昌龄名句“不破楼兰终不还”在情感表达方面的不同之处,作简要分析。(6分)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满江红•送李正之提刑入蜀①
辛弃疾
蜀道登天,—杯送绣衣②行客。还自叹中年多病,不堪离别。东北看惊诸葛表,西南更草相如檄③。把功名收拾付君侯,如椽笔。
儿女泪,君休滴。荆楚路,吾能说。要新诗准备,庐江山。赤壁矶头千古浪,铜鞮陌④上三更月。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
【注】①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一年(1184),当时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提刑,官名,主管地方司法、监察等事务。②绣衣:官服。③相如橄:指司马相如所作《喻巴蜀檄》,主旨是安抚巴蜀百姓。
④铜鞮陌:代指襄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词的开头四句,先写对方行程,再写自己的多病与离愁,暗含蹉跎失志的惆怅。
B.李正之即将远赴蜀地担任要职,作者满含深情地称许友人才华出众,巨笔如椽。
C.作者认为荆楚路上的江山美景都是作诗的好素材,如庐山景、赤壁浪、裒阳月。
D.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表达对友谊的珍惜与赞美。
15.清人陈廷焯《白雨斋词话》评论本词的艺术特说:“龙吟虎啸之中,却有多少和缓。”请谈
谈你对上述评论的理解。(6分)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野泊对月有感①
周莘
可怜江月乱中明,应识逋逃病客情。斗柄阑干洞庭野,角声凄断岳阳城。
酒添客泪愁仍溅,浪卷归心暗自惊。欲问行朝②近消息,眼中盗尚纵横。
【注】①本诗约作于1129年,北宋灭亡,高宗即位,立足未稳,金兵南下。②行朝,指朝廷迁移不定。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承题,既写“野泊”所见:战乱中江月依然明亮;又点明“野泊”之因:逃难在外,暂得停
歇。
B.颔联写立于洞庭之野的所见所闻。上句静景,下句以声衬静,渲染出凄清孤寂的气氛,引出下文
诗人所感。
C.颈联写作者以酒浇愁,听浪思归,诗意承上一联而来,上下两句对仗工整,其中“浪卷”扣诗题
中的“野泊”。
D.尾联想象遍地兵荒马乱的景象,并以此作为对行朝消息的回答,在颈联抒情的基础上,更添一分
悲愤。
16.颈联的“愁”字可谓本诗诗眼,作者为何而愁?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6分)
四、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孤山寺端上人房写望
宋·林逋
底处凭阑思眇然?孤山塔后阁西偏。阴沉画轴林间寺,零落棋枰葑上田①。
秋景有时飞独鸟,夕阳无事起寒烟。迟留更爱吾庐近,只待重来看雪天。
【注】①葑上田:又称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铺上泥土及水生植物而浮于水上的农田。
15.以下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全诗围绕“望”字构思,抒写了诗人在孤山寺端上人房中远望的所见所感。
B.首联以设问起笔:诗人在何处凭栏远眺?在那孤山塔后小阁西边幽僻处。
C.诗人寓情于景,秋意之下伶仃的飞鸟和萦绕的寒烟使作者愁绪更加深厚。
D.诗人久留此地,并期待再来,“吾庐近”也暗含他与端上人情致相投的意味。
16.本诗颔联写景造境独具匠心,请简要赏析。(6分)
五、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幽居初夏中
陆游
湖山胜处放翁家,槐柳阴中野径斜。水满有时观下鹭,草深无处不鸣蛙。
箨龙巳过头番笋,木笔犹开第一花。叹息老来交旧尽,睡来谁共午瓯茶。
注:①《幽居初夏》为南宋诗人陆游晚年后居山阴时所作。②箨(tuδ)龙:竹笋的异名。③木笔:木名,又名辛夷花,是初夏常见之物。
14.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首联即点题。以“湖山”二字,突出环境之“幽”、居处之“幽”,槐树成荫,则暗点“初夏”。
B.颌联上句用“观”字写所见静景,下句用“蛙鸣”写所闻之声。以声衬静,突出环境之清幽。
C.颈联“箨龙”“木笔”,描写的是静止的竹和花,唤起读者想象的却是时时在生长变化之中的动态的画面。
D.该诗前六句写景,后二句结情,全诗紧紧围绕“幽居初夏”四字展开,四字中又着重写一个“幽”字。
15.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6分)
六、阅读下而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思王逢原①(其二)
赞美长江的诗句王安石
蓬蒿今日想纷披,冢上秋风又一吹。妙质②不为平世得,微言惟有故人知。
庐山南堕当书案,湓水东来入酒卮。陈迹可怜随手③尽,欲欢无复似当时。
注:①王逢原:北宋诗人王令,与王安石为莫逆之交。此诗作于王令去世第二年秋天。②妙质:优秀的资质、才德。比喻投契的知己。③随手:随着,紧接着。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好友去世一年,诗人依然不能忘怀,看见友人的墓地长满蓬蒿就更加悲伤。
B.王令的才能不为世人知,唯有诗人真正理解欣赏他,暗含知音难见的感慨。
C.往事随故人而去,再不到像王令样的知心朋友,流露出对故友的怀念。
D.诗歌有回忆,有议论,有抒情,手法多样,显示了王安石高超的写作技巧。
16.颈联将写景与叙事融为一体,气势壮阔。请简要分析。(6分)
七、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子规
杜甫
峡里云安县,江楼翼瓦齐。两边山木合,终日子规啼。
眇眇春风见,萧萧夜凄。客愁那听此,故作傍人低。
注:此诗是永泰元年(765年)诗人客居云阳时所作。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交代云安县的地理位置和建筑风貌,一个“齐”字写出江楼的整饬。
B.江岸两边的大山与树木交合在一起,山高林茂,营造子规悲啼的环境。
C.“眇眇”写春风吹动的样子,“萧萧”写夜的凄凉,两者形成鲜明对比。
D.全诗情感表达含蓄蕴藉,格律谨严,比较典型地体现了杜甫诗的风格。
16.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客愁”的。(6分)
八、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李思训①画长江绝岛图
苏轼
山苍苍,水茫茫,大孤小孤江中央。崖崩路绝猿鸟去,惟有乔木搀②天长。
客舟何处来,棹歌中流声抑扬。沙平风软望不到,孤山久与船低昂③。
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舟中贾客莫漫狂,小姑④前年嫁彭郎⑤。
注释:①李思训:唐代著名山水画家,山水画的创始人。②搀:刺,直刺。③低昂:高低起伏不定。④小姑:指小孤山。⑤彭郎:即彭浪矶,在小孤山对面。
14.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歌开篇勾勒了一幅山水苍茫、浩淼空阔的画面,高度概括了长江绝岛图的内容。
B.“崖崩”写出山的险峻,“搀”写出乔木的气势,两个词语都赋予了诗歌动态美。
C.画中的主体客舟也是诗歌的中心,一叶不知何处来的扁舟,带给读者丰富的想象。
D.“峨峨两烟鬟,晓镜开新妆”通过比喻、拟人等手法写出了大小孤山的清秀美丽。
15.绘画是视觉艺术,绘画形象鲜明、直观,这是诗歌不能与之相比的,但诗歌却可通过语言调动多种感官,给读者带来更为丰富的想象,这也是绘画所不能相比的。试从诗中出三个例子,分析诗歌语言的优势。(6分)
古诗鉴赏参考答案
一、14.C15.①杜诗“楼兰斩未还”反用傅介子斩楼兰王首还阙事,说吐蕃侵扰的威胁未能解除,寓含今昔盛衰之感和诗人对于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②王诗也用“楼兰”典故,意在塑造边地不畏牺牲,志向坚定的英雄像,也抒发了作者对这些戍边将士的赞美之情。
【14题详解】本题综合考查鉴赏诗歌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采用了客观选择题的形式。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审题,即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要注意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参看注释,逐句翻译诗句,接着把握诗歌的意象,分析诗歌营造了什么样的意境,领悟作者表达了怎么样的思想情感,思考诗歌中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再对照选项一一确认,得出答案。
C项,“表达对朝廷外御强敌的信心”“激励本朝使节”等说法无依据。苏武出使匈奴,被扣留十九年,归国后,任典属国之职。此处“属国”暗指唐朝使节,大约此时唐朝有出使吐蕃的使臣迟留未归,故说“属国归何晚”,暗含对国家衰弱局势的深切忧虑。
【15题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了分析比较两篇作品中关键句的思想感情。分析时应结合具体诗句、诗歌注释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结合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然后比较本诗“楼兰斩未还”与王昌龄《从军行》“不破楼兰终不还”表达的情感不同之处。
解答本题需要了解诗句的内容,“楼兰斩未还”这句诗的内容应结合注释③理解,注释③是典故,反用大将军霍光派平乐监傅介子前往楼兰,智取楼兰国王之首级胜利归来的典故,傅介子斩首楼兰王,再联系唐朝的时局,并未能斩杀外族首领,并没有能够解除吐蕃侵扰,今昔对比,昔盛今衰,这是对国家时局的担忧。而王昌龄的“不破楼兰终不还”句子的意思是不攻破楼兰誓不还朝。也是化用了楼兰的典故,这句诗是身经百战的将士的报国之志。王昌龄这句诗的“终不还”可以表明将士的决心,不畏艰苦、不怕牺牲、心灵壮美,是保家卫国的决心和壮志豪情。
【点睛】鉴赏诗歌思想情感的能力的题目,解答时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①抓显情语。指诗中最生动传神的、最能体现作者思想观点和情感态度的词语或句子;②分析景语。注意按照“意象→意境→诗情”的思路去揣摩;③结合注解,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和创作风格。要注意平时积累一些诗人的相关材料,特别是对一些影响大、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的作家诗人更要留心;④了解古代诗歌类别和常见的内容,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要注意大多数诗歌表达的思想情并非单一,而是丰富复杂的;⑤注意积累古诗中的思想感情常用词语:欢快、愉悦、激动、烦闷、恬淡、闲适、欢乐、激愤、坚守节操、忧国忧民
等。
二、14.D15.(1)该评论“虎啸龙吟”中有“和缓”,意思是指词人豪放大气的词风中有温婉细腻的情感抒发。(2)“千古浪”“三更月”“万里雪”等意象的选取豪迈大气,营造了气势恢宏的意境;“诸葛表”“相如檄”等典故的运用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期许与勉励,体现出”虎啸龙吟”的豪放之风。(3)“不堪离别”“儿女泪”“须相忆”又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内心细腻而真实的感受,对朋友浓浓的牵挂关切之意表达了词人“和缓”的温情。
【14题详解】本题考查考生对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思想内容的理解鉴赏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诗歌。在理解诗歌的基础上完成题目,这就需要我们阅读时认真分析诗歌,认真分析所给的题目,按照题目要求作答。
D项,“词的结尾两句,作者怀念过去与李正之雪中赏梅的情景”错,结尾两句的意思是说李正之是十一月入蜀的,所以他说“正梅花万里雪深时,须相忆!”,意思是李正之到达蜀地时,正是梅花开、大雪纷飞的季节,务必不要相忘,时时挂念对方。并不是怀念过去与李正之一起雪中赏梅之景。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对词作艺术特分析鉴赏的能力。解答时要从全词的结构特、艺术风格,以及词中景与情事与理的关系等方面综合分析,同时注意结合题干给出的评论,紧扣评论内容进行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