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长江的诗句
情怀徐州古八景   
  自古彭城列九州,龙争虎斗几千秋;黄茅岗上金丝柳,红杏花开燕子楼;戏马台前笙细细,云龙山上乐悠悠;九里山前高项战,白云洞中静安修;子房山居清福地,王陵母冢万古留;楚汉相争今何在?惟有横波水东流。
  这首古诗说的是旧时徐州的八大景观。再回首美丽如画的徐州城处处是美景,山湖娇娆,美不胜收。我们踏着古人的足迹揽胜,一读这八大景观的风姿,感受文人墨客对徐州的情怀。
  “黄茅岗上金丝柳”这黄茅岗,位于旧时徐州的南郊,云龙山的西坡,云龙湖的东畔。北起云龙山门,南到苏公塔下。宋代文人苏轼眼里的这黄茅岗是这样的“醉中走上黄茅冈,满冈乱石如羊。冈头醉倒石作床。仰看白云天茫茫,歌声落谷秋风长。路人举首东南望,拍手大笑使君狂。”也许这个时候的苏轼真的醉了,只感受了那如羊的乱石,没看到那岗上随风婀娜的金丝柳,亦或那年的秋风太急早早地把那风情万种的柳丝摧成了枯枝!春天这里应该是另一翻景致吧?不然这黄茅岗怎会惹出大文人苏轼也来这里试春衣啊“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晖。一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美哉,真美!但那金柳丝呢?就让清代前来怀念您的诗人叶崇仑为你补上吧:“巍巍城郭与云齐,几下炊烟望欲迷。遥指黄茅冈畔路,一行杨柳是苏堤”。在现代徐州人的记忆中,黄茅岗是一处破旧的村落,各式各样的陈旧建筑布满山冈。为了重现古代黄茅岗的景致,徐州市人民政府投资数亿巨资对黄茅岗进行了彻底搬迁改造,恢复了“一杏花三十里”的优美景观。一条湖东路垂柳如荫,飘飘洒洒那真是“百仞岗头碧可攀,二分红杏三分柳”
  “红杏花开燕子楼”燕子楼,地处古代徐州西郊,依山面水,风景绝佳,是唐带徐州守府张愔为爱妾关盼盼兴建的一处别墅,楼前有一湾清流,沿溪植满如烟的垂柳,雅致宜人。春夏季节,常有双双对对的燕子穿柳而过,翩然飞至楼头,给这里幽静的环境增添几分生机,因此称之为燕子楼。
  说起这徐州古景燕子楼不能不说关盼盼,不能提白居易。燕子楼演绎了场感人的爱情故事。关盼盼生于唐德宗贞元三年,出身于书香门第,精通诗文,更兼有一副清丽动人的歌喉和高超的舞技。她能一口气唱出白居易的“长恨歌”,也以善跳“霓裳羽衣舞”驰名徐泗一带;再配上她美艳绝伦的容貌,轻盈婀娜的体态,让无数世家公子望眼欲穿。后来由于关家败落,盼盼沦为歌妓,被徐州守帅张愔重礼娶回为妾。张愔,字建封,洛阳人,唐宪宗元和年间出守徐州,虽是一介武官,却性喜儒雅,颇通文墨,对关盼盼的诗文十分欣赏,而关盼盼的轻歌漫舞,更使这位身为封疆大臣的显官如痴如醉。虽然张家妻妾成,他却对关盼盼情有独钟。一对老夫少妻,情投意合,十分恩爱,使关盼盼得到了莫大的爱抚和欣慰。
  大诗人白居易当时官居校书郎,一次远游来到徐州;张愔邀他到府中,设盛宴殷勤款待。关盼盼对这位大诗人也心仪已久,宴席上频频执壶为他敬酒。酒酣时,盼盼为客人表演歌舞“长恨歌”和“霓裳羽衣”歌喉和舞技出神入化。白居易大为赞叹,仿佛当年能歌善舞的倾国美人杨玉环又展现在眼前,因而当即写下一首赞美关盼盼的诗句,“醉娇胜不得,风袅牡丹花”使关盼盼更加香溢四方。
  两年之后,张愔病逝徐州,葬于洛阳北邙山。树倒猢狲散,张愔死后,张府中的姬妾很快风流云散,各奔前程而去。只有年轻貌美的关盼盼无法忘记夫妻的情谊,矢志为张愔守节。张府易主后,她只身移居到徐州城郊云龙山麓的燕子楼,只有一位年迈的仆人相从,主仆二人在燕子楼中,过着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
  冬去春来,燕子去又回,只是不见昔日伉俩。住在溢满旧情的楼中,关盼盼心中只剩下悲思和无奈,日复一日,全靠着沉醉在回忆中打发时光,不再歌舞,昏昏暗暗中,度过了十度春秋。凄惨中写下燕子楼新咏诗三首表达燕子楼中凄清孤苦、相思无望、万念俱灰的心境,真切感人。其一: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其二:北邙松柏锁愁烟,燕子楼中思悄然;自理剑履歌尘绝,红袖香消一十年。其三:适看鸿雁岳阳回,又睹玄禽逼社来;瑶琴玉箫无愁绪,任从蛛网任从灰。
  曾在张愔手下任职多年的司勋员外郎张仲素把关盼盼的三首“燕子楼新咏”带给白居易时,大诗人被关盼盼的重情感动,肃穆地依韵和诗三首:其一:满窗明月满帘霜,被冷灯残拂卧床。燕子楼中寒月夜,秋来只为一人长。其二:钿带罗衫似烟,几回欲起即潸然。自从不舞霓裳曲,叠在空箱一十年。其三:今春有客洛阳回,曾到尚书坟上来;见说白杨堪作柱,争教红粉不成灰。这个封建思想的白居易啊,又让张仲素带回了另外一首七绝,让这关盼盼走上了绝路。“黄金不惜买娥眉,拣得如花四五枚。歌舞教成心力尽,一朝身去不相随。”
  张仲素回到徐州,把白居易为关盼盼所写的四首诗带给了她。关盼盼吟罢泪流满面地对张仲素道:“自从张公离世,妾并非没想到一死随之,又恐若干年之后,人们议论我夫重,竟让爱妾殉身,岂不玷污了我夫的清名,因而为妾含恨偷生至今!”在泪眼模糊中,依白居易诗韵奉和七言绝句一首:“自守空楼敛恨眉,形同春后牡丹枝。舍人不会人深意,讶道泉台不相随”
  张仲素离开燕子楼以后,关盼盼就开始绝食,随身的老仆含泪苦苦相劝,徐州一带知情的文人也纷纷以诗劝解,终不能挽回关盼盼已定的决心。十天之后,这位如花似玉、能歌善舞的一代丽人,终于香消玉殒于燕子楼上。弥留之际,写下“儿童不识冲天物,漫把青泥汗雪毫”人去楼空,引来无数诗人传诵。
  唐代的张仲素这样写到:“楼上残灯伴晓霜,独眠人起合欢床。相思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宋代苏轼在他的永遇乐词中是这样感慨的:“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凉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叶,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文天祥的燕子楼又是另一翻感受了“自别张公子,婵娟不下楼,遂令楼上燕,百岁称风流。我游彭城门,来吊楚王阙。问楼在何处?城东草如雪。蛾眉代不乏,埋没安足论。因何张家妾,名与山川存?自古皆有死,忠义长不没。但传美人心,不说美人。”陈师道登上燕子楼犹赞那将爱传承的一枝花:“绿暗连村柳,红明委地霞。画梁初着燕,废沼已鸣蛙。鸥没轻春水,舟横著浅沙。相逢千岁语,犹说一枝花。”
  燕子楼的美景,燕子楼的故事让元、明、清的诗人为我们延续吧,看看他们笔下的燕子楼,元代萨都剌:“雪白杨花拍马头,行人春尽过徐州。夜深一片城头月,曾照张家燕子楼。”明代胡俨:“妙舞清歌一夕休,繁华销尽彩云收。多情只有乌衣侣,终岁相看不下楼。”清代钱谦益:“老花残木叶秋,西风斜日总牵愁。天涯大有多情客,不忍轻过燕子楼。”燕子楼经历无数风雨,现在仍在现在的云龙公园内,这里将是2008年徐州市重点工程,改造后的燕子楼将会放出异彩,就让那燕子剪开徐州风光的春天吧。
  “戏马台前笙细细”戏马台,位于徐州市中心区户部山岗上,是历史文化名城徐州现存最早的古迹之一。公元前206年,盖世英雄项羽灭秦后自立为西楚霸王,定都彭城(即今徐州),于城南的南山上,构筑丛台,以观戏马、演武和阅兵等,故名。历史上它与苏州园林、南京六朝石刻并列为江苏三宝。戏马台巍巍壮观,重光溢彩布局依山岗地形,逐步上递,错落有致。经山门,照壁上有“拔山盖世”篆刻大字。东侧高台基上,置有铜铸巨鼎一座,上镌“霸业雄风”。西楚霸王项羽的石雕像,高2.85米,顶盔贯甲,足踏岩石,迎风雨立。戏马台“台名碑石”树于台顶重檐六角亭的风云阁内,碑石高2 米多。“戏马台”三字为明代徐州兵备右参政柳城莫与齐所书,笔峰苍劲遒劲,为当年旧物。戏马台北侧有曲廊、追胜轩、集萃亭和系马桩、鸟骓槽等景点。曲廊内嵌有历代文人雅士吟咏戏马台的诗词石刻50余通,多出于古今名家之手。唐代储光羲登戏马台作:“君不见宋公仗钺诛燕后,英雄踊跃争趋走。小会衣冠吕梁壑,大征甲卒碻磝口。天门神武树元勋,九日茱萸飨六军。泛泛楼船游极浦,摇摇歌吹动浮云。居人满目市朝变,霸业犹存齐楚甸。泗水南流桐柏川,沂山北走琅琊县。沧海沉沉晨雾开,彭城烈烈秋风来。少年自古未得意,日暮萧条登古台。”
  宋朝汪元量这样唱吟:“台空马尽始知休,枳棘丛边鹿自游。泗水不关兴废事,佛峰空锁古今愁。风吹野甸稻花晚,雨暗山城枫叶秋。欲吊英灵何处在,髑髅无数满长洲。”
  今天的戏马台周围已经建设成徐州古建筑保护区,步行街的建设为古老的“戏马台”增添了现代风景的气息,新一代徐州娇子正在这里展现自己的丰功伟绩。
  “云龙山上乐悠悠”云龙山云龙山位于徐州市南郊和平路南。海拔104米,南北长约3公里。遍山苍松翠柏,古树参天,且山势平缓易于登临。国家4****风景区!传说汉高祖刘邦起事前曾入此山,其妻吕氏遍寻无着,后观天象,见山中有云龙之气,于是入山,终于到了刘邦,因而山名云龙。其实,此山因峰峦起伏,连绵九节,状若游龙,而且常为云雾镣绕,故名云龙山。又因山上兴化寺内有北魏石佛,故亦称石佛山。
  由北麓登山,迎面巨石上横书“云龙山”三十大亨,笔锋犀利,镌工精致。登上山顶,北眺九里山,两千年前楚汉鏖战的古战场就在眼前;西览云龙湖。碧波如镜;东望黄河故道,犹如白练婉蜒;凤凰山上庄严肃穆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尽收眼底。山顶近处是放鹤亭。此亭系北宋文人张天骥在宋元丰元年(1078年)春所建。张天骥自号云龙山人,隐居云龙山麓的黄茅岗,他在亭内养鹤两只,清晨放鹤,傍晚招鹤,故此亭名放鹤亭。苏东坡知徐州时,与他交往甚密,常在一起饮酒赋诗,并在放鹤亭建成不久,特地为张天骥写了一篇《放鹤亭记》,亭以文传,遂有名于世。因《放鹤亭记》中有招鹤之句,后人又在其南增建一亭,名为招鹤亭。连袂媲美。亭南有井一口,原名石佛井,深23米,因井邻近放鹤亭,明天启四年(1624年),徐州户部分司张璇为它改名曰饮鹤泉,并题“饮鹤泉”三字,立碑于井之南侧。在放鹤亭不远的黄茅岗岩石上,有东坡石床,岗崖的右上角刻有“石床”二字,传说苏东坡有一次与张天骥等友人登山饮酒,曾醉卧于此。
  云龙山的美被历代文人赞扬,切看清代一批人笔下的云龙山,也许你能从这些优美的诗篇中领会出她的风韵。《游云龙山和韵》作者:李蟠年代:清代“岸草萋萋合远天,如环合抱古城边。千盘怪石悬风磴,一罅灵根写玉泉。樵斧担云归晚磬,渔蓑带雨出朝烟。山中六月无长夏,尽日风凉便是仙。”《次韵童二树登云龙山》作者:邵大业年代:“清代,千尺玲珑暮霭横,彭门风月许谁争。高亭尚有苏张迹,胜地空传楚汉名。双履蹑云看鹤影,一筇依日送河声。莫因往事成惆怅,且听山人作凤鸣。”《登云龙山》作者:高斌年代:清代:“云龙峰独秀,灵境接彭城。亭与人皆古,山因寺得名。重来惊旧雨,一上喜新晴。贤守饶风韵,苏堤自可成。”《游云龙山作》作者:爱新觉罗·弘历年代:清代“彭城驻辇厪河防,咫尺云龙戏马旁。本意原非是山水,偷闲聊复访苏张。翠峰夏首关林叶,绿野风清泛麦芒。底事今来艰迥句,为民筹济为民伤。”《春日登云龙山憩放鹤亭》作者:阎焜贞年代:清代“百仞冈头碧可攀,凭栏放眼到尘寰。二分红杏三分柳,万里黄河九里山。乱石盘盘羊可叱,晴云冉冉鹤知还。风流仿佛今仍在,春水时鸣涧谷间。”
  读不尽的风景,唱不完的歌。如今,每年春天在云龙山上一年一度的富有浓郁地方特的云龙山会已成为苏、鲁、豫、皖地区的大型民俗活动。庙会期间除了美味的小吃、琳琅的商品,还有精心安排的民俗文化节目,地方戏曲表演,奇人绝技表演等。而各类制作精巧、造型生动的民间手工艺品,如剪纸、面人、木玩、泥玩、布艺等更彰显了庙会的传统、民俗的特。云龙山啊,在这块深情的大地上散发着诱人的魅力焕发着新的英姿。
  “九里山前高项战”九里山,位于徐州市西北部和云龙山遥相互应,又名九凝山,海拔134米,面积百余公顷,因东西长九里而得名。九里山每座山头随物象行形,至西向东依次为象山、宝峰山等,支麓有大孤山、小孤山、沙孤山、虎山、龟山、看花山、杨家山、江家山和琵琶山等。以东端的琵琶山景最佳,因山形酷似琵琶而得名。据说,九里山是楚汉鏖兵的战场,留有项羽兵败的白云洞。此后,唐朝的朱全忠和时溥,明朝的朱棣和朱允炆等,都在九里山激战过。。《水济传》中的一首歌谣唱到:“九里山前摆战场,牧童拾得旧刀。顺风吹动乌江水,好似虞姬别霸王。”道出了九里山的战略作用。
  宋代陈师道在九里山前曾感慨:“九里山前千里路。流水无情,只送行人去。路转河回寒日暮。连峰不许重回顾。水解随人花郤住。衾冷香销,但有残妆污。泪入长江空几许。双洪一抹无寻处。”从明代诗人马惠的笔下你更能昔日古战场的悲壮:“天空野烧连垓下,落日苍烟接沛中。惟有磨旗踪迹异,年年常见白云封。”
  历史的硝烟早已消失,如今的九里山有的只是当代徐州人创造的辉煌,青山公园就坐落在这片雪染的土地上,仰视刻有手迹的“青山公园”四个大字,我们感觉到古彭文化的内涵被定格在这片博大雄浑的山体里。
  “白云洞中静安修”白云洞,位于九里山西麓,距今已有500余万年历史,面积近万余平方米,属石灰岩溶洞。洞中发现大量鹿角及其他珍奇动物化石,属15万一50万年前的古生物,具有极高的考古研究价值。白云寺倚洞而建,坐东朝西,天井方院,殿内人物造型威严,独具匠心,虽历经千年沧桑,仍香火未断。那悠扬的钟声似乎在为人们祈祷着永久的和平。
  宋代文学家苏东坡曾留下“佳处未易识,当有来者知”的诗句。清代乾隆皇帝题写的“神迹千秋仰,仙踪万古流”的楹联,至今仍镶嵌在洞门两侧。现在,白云洞风景区已经成为中央电视台外景基地。
  “子房山居清福地”子房山,位于徐州市区东北部,海拔127米,原名“鸡鸣山”相传楚汉之际,张良为了瓦解楚军,巧妙使用了攻心术。他训练了一批吹箫能手,制作了许多大型风筝,风筝下悬挂箩筐,将吹箫者置于其中。张良坐镇鸡鸣山指挥,乘风势将风筝放到楚军阵地上,一时洞箫齐鸣,凄婉的箫声勾起了项羽江东兵的思乡之情,八千子弟弃甲而散,汉军不战自胜。从此,鸡鸣山改称子房山。刘邦建立希罕政权后,张良急流勇退。他淡泊名利,婉言谢绝了刘邦让他在齐地自择三万户封邑,甘愿受封留侯,选择了徐州的“鸡鸣山”退隐。兴汉三杰中,唯他免遭杀身之祸。
  唐代诗人李白是这样怀念张子房的:“子房未虎啸,破产不为家。沧海得壮士,椎秦博浪沙。报韩虽不成,天地皆震动。潜匿游下邳,岂曰非智勇。我来圯桥上,怀古钦英风。惟见碧流水,曾无黄石公。叹息此人去,萧条徐泗空。”
  明代诗人金銮来到子房山发出这样的感慨:“报主原非汉,封侯岂为留。早求沧海士,晚伴赤松游。故国山犹在,黄河水自流。王孙归去好,春草遍芳洲。”
  清代诗人朱彝尊一阙水龙吟·谒张子房更让我们满山枫叶正向斜阳:“当年博浪金椎,惜乎不中秦皇帝。咸阳大索,下邳亡命,全身非易。纵汉当兴,使韩成在,肯臣刘季。算论功三杰,封留万户,都未是,平生意。
  遗庙彭城旧里。有苍苔、断碑横地。千盘驿路,满山枫叶,一湾河水。沧海人归,圯桥石杳,古墙空闭。怅萧萧白发,经过揽涕,向斜阳里。”
  明宣德初年,子房山曾建子房祠,殿内供奉张良像,因张良被封为“留侯”,民间又称“留侯祠”。清代嘉庆年间,祠庙重新修葺,后庙宇废圮。现在子房山风景区已面貌一新。山上的子房祠位于东山寺后,门上悬挂着“子房祠”的牌匾,门旁一幅对联:“留侯兴汉功垂千秋,黄石授书识破玄机”,里面供奉着汉留侯张良像。四时香火不断,祭拜者络绎不绝,那烟雾氤氲中绵绵不绝的是世代徐州人对这位留侯的崇敬之情,张子房和这山,永远留在徐州大地上,留在徐州人心中。
   “王陵母冢万古留”王陵是汉初名臣,他原是沛县的豪杰、刘邦为布衣时、像兄长一样敬重他。刘邦起义时王陵也在南阳聚兵数千。楚汉相争时,王陵属汉,项羽劫持其母。企图招降王陵。王陵的母亲对使者说:转告王陵,要尽力辅佐汉王,不要因为顾念老母而对汉王三心两意。”为了断绝王陵的挂念,老人家竟然拔剑自刎了。
  王陵母亲这种舍生取义的举动,在汉代被看作贤母的典型。始建于东汉桓帝时山东嘉祥武梁祠中,有一块画像石就题为“王陵母”。画面中老年妇女的形象就是王陵母。她正谆谆告诫王陵派来的使者把她的嘱咐转告王陵,使者及其随从躬身俯首倾听,王陵母的左侧停放着轩车。
  徐州人们为了纪念这个伟大的母亲,在她曾居住的地方开辟了一条路叫做“王陵路”在路的南侧现在的“云龙公园内”数万百姓兜土筑冢,为这个伟大的母亲建立了“王陵母冢”。清代诗人袁希颜这样歌颂着这位母亲:“一剑兴亡决,斯言寄远人。中原谁共逐,天子岂无真。义莫从新主,恩堪断老亲。至今留墓草,如报汉家春。”
  说不完的徐州城,道不尽的徐州景。一首“徐州八大景”怎能装的下几千年的悠久历史,有怎么能表达完这里的姹紫嫣红。如今的新徐州到处是美景,这个苏北的“领头羊”正撒着欢地飞
奔在小康社会的大道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