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来源:《党史博采·理论版》2022年第04期
[摘要]实现现代化铁路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任务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代铁路人前仆后继不懈奋斗的目标,但真正把其提到历史进程的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来,中国铁路的发展与中国共产党命运与共,休戚相关。尤其是中国共产党章程,为中国铁路现代化从人、物质、制度三个维度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确保中国铁路现代化建设在不同时期既有侧重又有稳步发展,目标指向一以贯之,与党和国家的事业保持了高度一致。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铁路发展;现代化;三个维度
[作者简介]何娅,中国铁路武汉局集团有限公司党校讲师,湖北武汉 430000。
[中图分类号] D2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8031(2022)04-0036-03
现代化是物质层面现代化和精神层面现代化的统一。中国共产党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
相结合,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社会主义的现代化道路。中国财政科學研究院院长刘尚希指出,要从三个维度理解“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即物质的维度、制度的维度和人的维度,这三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人的现代化是根本,这是马克思主义的本质要求,物质现代化和制度现代化归根结底服务于人的现代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的现代化也主要围绕这三个维度展开,并取得巨大成就。
一、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铁路“人”的现代化:从自发走向自觉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无论在哪个发展阶段,都必须以“人”为中心,这也是实现铁路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的坚强保障。在革命战争年代,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等客观条件的影响,人的维度成为铁路现代化的先行维度,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推动下,铁路人率先实现了从自发走向自觉,现代化程度稳步提升。
20世纪初期,中国的产业工人主要集中于铁路、矿山、航运、纺织、造船五个部门,这些企业主要由外国资本家经营,尤其铁路最为突出。列强在20世纪初加紧对中国经济掠夺的过程中,铁路是当时列强在华投资最大的一个领域,铁路工人所占产业工人比重以及社会影响力极大。1921年,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纲领,规
定“要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并承认党的根本政治目的是实行社会革命”。铁路工人是“工农劳动者”的重要部分。通过“把工农劳动者和士兵组织起来”,使铁路工人从自发的分散的小规模反帝反封建斗争逐步走上了自觉的有组织的规模斗争道路,铁路工人队伍不仅是最早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的工人队伍之一,而且也成为受到马克思主义影响最深的工人队伍之一。
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部《中国共产党章程》。二大党章第四条明确规定:“各农村、各工厂、各铁路、各矿山、各兵营、各学校等机关及附近,凡有党员三人至五人均得成立一组。”1923年,三大党章对成立小组的人数要求进行了调整,规定“凡有党员五人至十人均得成立一小组”,并且第十二条明确要求“各小组每星期至少须开会一次”。1925年,四大党章对成立小组的人数要求再次进行了调整,规定“凡有党员三人以上均得成立一支部”。在党的领导下,党组织深入铁路厂矿,广泛动员教育铁路工人,铁路工人队伍的政治性、组织性、纪律性、战斗性不断增强。
1927年,五大党章第三条对候补党员候补期进行了调整。三大党章、四大党章规定劳动者为三个月、非劳动者为六个月。五大党章规定劳动者无候补期,而非劳动者候补期为三
个月,也就是说,候补党员身份不同,候补期要求不同。1928年,六大党章第二章“党员”第(三)条“入党手续”关于入党条件有甲、乙、丙三项规定,(甲)明确指出,“工厂工人,须经党员一人之介绍”,其余身份人员,必须有两名党员或者三名党员介绍。这种针对包含铁路工人在内的工人候补党员候补期、入党手续中党员介绍人人数的特殊规定或者说相对比较宽松的条件,充分体现了铁路工人在党的领导下,经过革命战争的洗礼,成长为了一支政治觉悟高、斗争能力强、革命意志坚定、值得信赖的队伍。
经过几十年革命战争的淬炼,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以铁路工人为代表的中国工人阶级不仅是中国共产党坚定的阶级基础,并作为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存在于中国近代史,而且涌现出一大批优秀的共产党员骨干分子。1945年,七大党章总纲部分对中国革命的动力进行了概括,明确指出“现时中国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阶级,并提出“中国共产党在目前阶段”对内的任务就是组织和团结中国各体等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们,其中包含铁路工人在内的“工人”体排在第一位。
在中国铁路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由于客观的历史条件的局限,物质维度及制度维度的现代化进程相对滞后,但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人的维度的现代化进程却在稳步甚至快速
推进中,一支觉悟特别高、能力特别强,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铁路工人队伍为建国后铁路物质维度及制度维度的现代化提供了人员保障,并且这样一种精神在建国后得到巩固和传承,继“二七精神”后进一步形成了“‘火车头’精神”“青藏铁路精神”“高铁精神”“巴山精神”等铁路精神。结合时代发展需要,从十五大党章开始,一直到现行党章,历次党章修订中先后提出“充分发挥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的作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尤其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在2035年建成人才强国,进一步为铁路“人”的现代化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二、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铁路“物质”的现代化:从被动走向主动
铁路物质维度的现代化起步早于人的维度,但由于客观的历史原因其进程滞后于人的现代化,一直到建国后才被中国共产党真正提上历史进程。
众所周知,铁路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并极大地促进了西方的发展。由于当时清朝政府实行闭关锁国的政策,一直到国门被迫打开之后铁路在中国才开始出现。一百多年前,孙中山就谈到交通尤其是铁路的重要性,在他看来,“交通为实业之母,铁道又为交通之母。国家之贫富,可以铁道之多寡定之”,铁路居于一个国家交通之首,甚至实业之首,一个国家
的富裕程度也取决于铁路里程长短,一个国家若有铁路,则全国四通八达,畅通没有阻滞,反之,则“动辄掣肘,比之瘫痪不仁”,所以,铁路就是一个国家的命脉。但旧中国思想落后、社会动荡、技术匮乏,既没有大规模修建铁路的经济实力,又没有强有力的政权推动。从1876年英国在上海修建了中国第一条铁路吴淞铁路,到1949年底,中国铁路的里程仅为2.2万公里,其中还包括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抢修恢复的8278公里铁路,并且主要分布在东北和沿海地区。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建立起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治制度,公有制经济逐渐占据主导地位,1953年起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进程加速,与此同时,抗美援朝取得了重大胜利,镇压反革命、“三反”、“五反”运动等进一步巩固了新生的人民政权,生产力得到恢复和发展。1956年,八大党章总纲部分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要“使中国具有强大的现代化的工业、现代化的农业、现代化的交通运输业和现代化的国防”,交通运输业成为现代化的重中之重,铁路作为交通之首获得了强有力的政治保障和政策支持,建设投资力度不断加大。尽管在“”期间,铁路建设及生产运营遭受严重破坏,但截至1978年,中国铁路运营里程仍然达到5.2万公里,不仅已有的线路得到修缮,新建线路甚至延伸至地形复杂的山区地带。
1982年,十二大党章总纲部分明确指出“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随着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党的工作重点,也转变为“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经济建设”,中国铁路的建设及生产经营也随之步入正轨,“有没有”建设进程加快。
1992年,十四大党章总纲部分指出,“改革开放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必由之路”,要“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十五大党章总纲部分指出,“做到效益好、质量好、速度快”。十六大党章总纲部分进一步强调“坚持改革开放是我们的强国之路”。十七大党章总纲部分开始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十八大党章指出要形成“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十九大党章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与此相对应,铁路发展逐步转入“好不好”阶段。
1997年,铁路开启了六次大提速,不仅既有线提速跻身世界先进铁路行列,中国也开始走入高铁时代。2003年,国家铁道部提出关于“推动中国铁路跨越式发展”的总战略。从既有线自主改造升级,到“引进来”,再到自主创新和“走出去”,中国铁路尤其是硬件装备升级改
造进入了加速阶段。2020年8月,国铁集团发布《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明确了中国铁路未来30年的发展蓝图,并首次提出到2035年将率先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到本世纪中叶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铁路发展逐步转入“强不强”阶段。
截至2020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到14.63万公里,高铁约3.79万公里,铁路复线率、电气化率分别达到60%、73%。尤其是“四纵四横”高铁网提前建成,“八纵八横”高铁网加密成型,一张世界上最现代化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正在快速延展,高铁已成为中国装备制造一张亮丽的名片,高铁综合技术指标世界领先,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实现由“追赶者”到“引领者”的角变换,铁路物质维度的现代化进程进入高速并继续加速期。
三、中国共产党领导推动铁路“制度”的现代化:从管理走向治理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南京临时政府以及后来的国民政府虽然先后设置了“路政司”“铁路部”等部门管理全国铁路,但铁路的生产运营仍然处于划地为王、各自为政的状态。铁路工人更是深受剥削和压迫,没有任何话语权、管理权。铁路制度维度的现代化建设困难重重。1921年,党的一大通过的纲领对社会生产资料的属性进行了规定:“没收机器、土地、厂房和半成品等生产资料,归社会公有。”生产资料包括铁路相关生产资料,明确了未来包括铁路
在内的生产资料的国家属性、人民属性。
新中国成立后,对包括铁路在内的帝国主义和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企业以及官僚资本主义企业收归国有,统一管理。铁路第一次有了真正意义制度维度上的现代化起步。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组织法》,根据第十八条规定,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铁道部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铁道部。铁路建设管理全面纳入党的领导范围,建设速度、建设规模、生产经营的规范性、计划性、统筹性、前瞻性不断增强,制度建设也由“物质利益”导向向“人民利益”导向转变,人民铁路为人民的根本宗旨作为制度固定下来,职工成为铁路的主人,极大地增强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1970年,铁道部与交通部、邮电部所属邮政部分合并,成立新的交通部。1975年,恢复成立铁道部。由于当时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正如八大党章总纲部分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任务,就是有计划地发展国民经济”,“有计划”突出地与行政管理相对应,“管”成为铁路制度建设的核心。
>步入正轨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