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读后感(精选5篇)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读后感(精选5篇)
  读完某⼀作品后,⼤家⼼中⼀定是萌⽣了不少⼼得,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编收集整理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读后感(精选5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读后感1
  对于教师⽽⾔,读书不仅是精神⽣活的重要内容,更是专业发展的⼀条捷径。《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书是常⽣龙先⽣根据多年的阅读,精选50部教育类著作,阐述从中得到的诸多收获,对于从事教育的我们有着⾮凡的指导意义,书中涉及的内容于我⽽⾔实乃博⼤精深,⽽我只窥得冰⼭⼀⾓。  ⼀、做⼀个学⽣喜欢的⽼师。
  ⾃⼰先变成孩⼦,是于永正⽼师的第⼀个法宝。于永正⽼师说:“教了47年的书,最终把⾃⼰教成了孩⼦”。这句话反映出他对教育本质的把握。于永正⽼师教了⼀辈⼦书,致⼒于对孩⼦的研究,研究孩⼦的天性,研究怎样把⾃⼰融⼊孩⼦的体,以⾄于⾃⼰就成为了“孩⼦”,让孩⼦感受到⽼师是他们中的⼀员。⼀个童⼼未泯,⼀个具有好奇⼼,孩⼦⽓的教师是⼀个真正能理解和宽容学⽣的教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
⾛进学⽣的⼼,知道学⽣真正需要什么?学⽣只有认同教师,信服教师了,才会效仿教师的做法,才会接纳教师的建议。
  遵循教育的规律,是于永正⽼师的第⼆个法宝。朗读在语⽂教学中有着特别重要的地位。⼈们的语⾔能⼒的提⾼,很多时候不是靠语⾔规则⽽靠语感。朗读是培养语感的重要渠道。于永正⽼师在教学⽣涯中花费了⼤量的时间训练⾃⼰,提⾼朗读的⽔平。孩⼦们正是在他的朗读之中,学会了语⾔,培养语感,产⽣了情感,掌握了表达的⽅式。
  以⾝⽰范,是于永正⽼师的第三个法宝。孔⼦⽈:“其⾝正,不令⽽⾏;其⾝不正,虽令不⾏。”于永正⽼师在教学过程中,处处以⾝⽰范,充分发挥榜样的影响⼒。他在学⽣⾯前总是穿戴整齐,从不随意;批改作业,课堂板书,字都写的⼯整认真,没有丝毫的潦草;跟孩⼦们⼀起活动时,和孩⼦们⼀起做,⽽不仅仅是做⼀名指挥者。⼤德⽆形,⼤教⽆痕。于永正⽼师总是通过⾃⼰的⼀⾔⼀⾏,影响着学⽣。正所谓“”随风潜⼊夜,润物细⽆声”。
  相信当我们学会运⽤于永正⽼师的三个法宝时,⼀定能成为学⽣喜欢的⽼师。
步入正轨  ⼆、做⼀个挺直腰板的教师。
  中国的汉字很有意思,让我们不得不感叹古⼈的智慧。例如“⼈”字,虽然只有简单的⼀撇⼀捺,但它所
包含的意思却并不简单。“⼈”字的外形像极了⼀个左右脚分开,稳稳当当,站⽴于天地之间的⼈。他挺直了腰板不卑不亢,堂堂正正。作为教师,怎样培养出⼀个堂堂正正的⼈呢?有⼈说:“跪着的教师教不出站着的学⽣”。教师担负着教书育⼈的使命和职责,要担起教师的职责和使命,并不容易。吴⾮⽼师的《不跪着教书》⼀书告诉我们,教师只有挺直了腰板做⼀个站直的⼈,⼀个⼤写的⼈,才能够真正引领学⽣健康成长,教会学⽣如何做⼈?1。教师要善于独⽴思考。⽣活中以讹传讹,⼈云亦云的现象⾮常普遍。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平时没有养成独⽴思考的习惯。吴⾮说:“如果教师没有独⽴思考精神,他的学⽣就很难有独⽴思考的意识;⾯对教参,不敢说不;⾯对外⾏领导的错误指责他会⽴刻匍匐在地;教师丧失独⽴思考精神乃⾄丧失尊严,能靠他去⽴⼈吗?”教师⾃⼰不迷信专家,不迷信书本,才能够在教学中对所教内容提出新的见解,才能启发学⽣更多的思考,有独⽴思考的学⽣才会慢
慢多起来。2。教师要有⾃⼰的独特教学风格。教学风格是教师在教学艺术上取成熟的标志,是教师的教育思想,个性特点,教学技巧在教学过程中独特的、和谐的结合和经常性的表现。只有成为⼀个具有独特教学风格的教师,才能在课堂上挺直腰板,让⾃⼰的课堂熠熠⽣辉,在这样的课堂成长的学⽣,⾃然也就容易成长为⼀个站直的⼈,⼀个⼤写的⼈。
  教师和学⽣是⼀对相互依赖的⽣命,是互相影响的伙伴,是⼀对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就像⼀堵墙,为学⽣遮风挡⾬;教师弯下腰来,就像⼀座桥,引领学⽣⾛向智慧的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把梯⼦,引导学⽣攀登科学⾼峰。
  三、做⼀个爱阅读的教师。
  ⼤量的,⼴泛的,坚持不懈的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苏霍姆林斯基提倡的名师捷径是“阅读——反思——实践”。王崧⾈告诉⼤家,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教学的转化是创新的过程。由此我们不难看出,阅读对教师的成长如此重要,阅读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基础。坚持不懈地阅读,就是与最美景致⼀次次地邂逅。作为教师,唯有孜孜不倦的读书,才能拥有源源不断的知识源泉,才能做到腹有诗书⽓⾃华,才能⽤⾃⼰的智慧点亮学⽣的智慧。
  在这个急速变化的时代,养成阅读的习惯,可以让⾃⼰始终站在时代的制⾼点上来思考和筹划,可以让⾃⼰在教育实践的过程中少⾛很多弯路,在教育探索的道路上,获得更多的成功。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读后感2
  打开《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这本书时,在作者亲切的“让我们读书吧”的⾃序中,浏览了被作者精⼼架构的五个⼩专辑,分别是“教学即创造”、“教育即⽣活”、“学校即社会”、“理论即⽀点”、“变⾰即未来”,既有课堂教学和学⽣成长的研讨,也有教育名家教育启迪与唤醒,更有世界顶级国家教育成功的秘诀,⾜见作者的⽤⼼。现分享我的阅读感受与⼼得:
  ⼀、阅读激发了我的教育梦想
  杜威说:"从教育产⽣之⽇起,⼈受教育不是为了别的,⽽是为了⽣活。没有⼈及⼈的⽣活,教育⼜从何谈起。”在⼈们的⽇常⽣活中,亲⼦关系、家校关系、阅读与写作的关系等,都是绕不开的话题,教育就是要帮助⼈们正确认识和处理这些关系,过上快乐、幸福的⽣活。
  如何做⼀个学⽣喜欢的⽼师?这是应当是我们所有当教师最美的梦想,当师⽣融为⼀体时,教育真的是⼀种幸福,教育真的会变得简单、轻松⽽有效。陶⾏知先⽣也说过:“我们必得会变⼩孩⼦,才配做⼩孩⼦的⽼师”。
  完全有理由相信:我们也曾有过像于永正⽼师那样,在⾃⼰或长或短的教学⽣涯内,有过留给学⽣串串珍珠版精彩活动的难忘痕迹,也曾有过充当童⼼未泯教师的幸福体验。教育⽣活原来可以这么幸福的过,沉淀许久的教育梦想再阅读的体验中再次被点燃!
  ⼆、阅读刷新了我的课堂教育观
  教学是⼀门充满艺术的创新科学,对教学技术的研究,对教学⽅法的探讨,对学困⽣的转化,对提升教学质量策略,都能在这⾥到答案。给我启发最⼤的是教学技巧中“按部就班技巧”和“⾛动技巧”。  在三尺讲台耕耘,⽀点在哪⾥?如何再能让教室⾥每⼀个学⽣真切的感受到你拥有整个教室?让我时常把讲台作为⽀点,视野的限制让教室⾥学⽣的动态不能及时尽收眼底。每次转⾝板书或低头伏案写字,总听到台下窃窃私语声,抬头凝视或刚做迈下脚步的动作,顿时鸦雀⽆声。我在⼼暗暗发誓:“看我逮着机
会怎么收拾你们!”困惑了许久,问题依旧没有解决。直到我阅读到《阅读是教师最好的修
⾏》书中道格。莱莫夫的《教⽆不胜:卓越教师的49个秘诀》中提到的“⾛动技巧”,才恍然⼤悟:“教师要在上课开始的前五分钟内,让学⽣意识到你已经拥有了整个教室的任何位置。”接下来的课堂上,我拉开了教室的座位,从讲台的踱步到台下的关注,不时在后排座位处停留,俯下⾝⼦点点学⽣的书写,⿎励的伸伸⼤拇指,做⼀个加油的⿎励!或在想要开⼝说话的男⽣旁边做⼀个禁⽌说话的暗⽰。随着关注度的提升,教室⾥窃窃私语声消失了,我⼼⾥掠过从未有过的幸福感!
  三、阅读完善着我的师德素养
  “⽤柔软的眼睛看待孩⼦,愿意为了孩⼦⽽改变,出任何⼀种和他深层对话的可能,那么您会发现您⾝边的孩⼦,正在开始学会微笑,那潜藏在内⼼的热情,也即将会⼤⼤地发光,⼤⼤地发热。”
  没有了解,就没有有效沟通,没有有效沟通,就没有理解,没有理解,就没有教育。教师和学⽣是⼀对互相依赖是相影响的伙伴,是共同成长的朋友。教师蹲下⾝⼦,就像⼀堵墙,为学⽣遮挡风⾬;教师弯下腰来,就像⼀座桥,引领学⽣⾛向智慧彼岸;教师挺直腰板⼉,就像⼀把梯⼦,引导学⽣攀登科学⾼峰。
  带给学⽣“润物细⽆声”的感动与激励的点点滴滴⾃⼰也许做的还太少太少。也正如郭振先⽣所
⾔:“教师有没有⽂化主要不在于教师的职称、职位,⽽在于教师有没有⾼尚的师德、丰富的学识、⽣动的个性、感⼈的故事在学校流传。”
  费尔巴哈曾经说过:“你的第⼀责任便是使⾃⼰幸福,⼀个使⾃⼰幸福的⼈,也就能使别⼈幸福。”阅读之美,美在感悟;阅读之美,美在积累;阅读之美,美在常读常新。阅读能够促使教师的⾃⾝成长,丰富教师的教育智慧,使教师享受教育成功带来的幸福。做⼀个幸福乐教的园丁,做⼀个⾃⼰幸福,也能给别⼈带来幸福的⼈,让我们⼀起来读书吧!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读后感3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书收录了常龙⽣对50本书阅读后阐发的感受。常龙⽣10年来坚持每周阅读⼀本书并写⼀篇读后感,⼗年如⼀⽇。本书是在500多本书500多篇读后感中挑选出来的。“⼀千个读者,就有⼀千个哈姆雷特”,每个⼈⾃有⾃⼰的独特感悟。
  ⼀、教师离不开阅读,读什么书很重要。
  在这个书籍浩如烟海的时代,读⼀些根本书籍是捷径也是正道,围绕对应主题,思考相关问题,相信⼀定收获多多。
  回忆⾃⼰的阅读经历,说不上⾛弯路,但确实存在某个阶段阅读内容缺失现象。常⽣龙局长这本《读
书是教师最好的修⾏》⼀书,涵盖了教师需要阅读的不同类别的好书。每个专辑⾥的选书作者都是精⼼挑选的,⽐如在“教学即创造”中,作者选取了名家于永正的《做⼀名学⽣喜欢的教师——我的为师之道》。于⽼师是⼤家公认的当代教学名家,他的课堂如⾏云流⽔,与学⽣互动亲切⾃然,于⾃然出显功夫,学⽣学得开⼼也学得扎实。作者从于⽼师书中提炼出“⾃⼰先变成孩⼦”的学⽣观、“遵循教育规律”的教学观、“要时刻以⾝⽰范”的为师观。没有说教,道理⾃然深⼊⼈⼼。再如《教室⾥的电影院》是课程开发层⾯的,《教室怎样与学⽣说话》是师⽣沟通层⾯的,《以学⽣为中⼼的翻转教学》是教学⽅式层⾯的……多⾓度阐释了“教学即创造”的现代教学观。
  ⼆、看书,⼈⼈都⾏,但是阅读,并不是⼈⼈都会。
  仅仅看到这个书名,便觉得与众不同——不在⽂采,⽽在视⾓。当我捧起这本书时,委实也读到了这⼀点好处。念及家中书房⾥教育教学类书籍虽不及⽂学作品之多,不过数量也已⽐较可观了,其中的绝⼤多数都是分享教育模式、教学理念、实践经验等等,总感觉这类书籍都在尽⼒诉说“该怎样做”,即
便内容上乘,与读者之间(⾄少是于资质平平的我⽽⾔)仍是隔着⼀点距离;⽽这本《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则从“要读书”这⼀本原视⾓出发,通过作者的⼯作体会与阅读之间结合⽽得的思索体悟,使得读者明了⾃⼰与书籍之间就应达成⼀种精神的契合——相信通过⽤⼼阅读与吸收书中智慧,结合⾃⼰的教学实践进⾏思索,定有⼼得,亦有⼀试之愿。诚如作者在⾃序《让我们都来读书吧》⼀⽂中
说,“……我们在⼯作和⽣活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其中绝⼤多数的问题都有解决的办法和途径,并且已经被别⼈进⾏了总结,发表在各类著作、报刊或新媒体中。如果我们是⼀位读者,就可以在其中到路径或答案,在前⼈的⼒挺下站得更⾼、⾏得更远。”以此语观之,读书⼤抵就是与教育相接的那座桥梁了罢。
  三、“学⾼为师,⾝正为范”。
  我以为,恪守作为教师的⼀份本真善良,⼼怀学⽣,是成就学⽣、成就教育的重要基础。这种善良并不单指做⼀个好⼈,对于教师⽽⾔,这既要化为对⾃⼰所从事的教育⼯作的丰沛热情与精进钻研的精神,努⼒把“教师”从⼀种普通的职业定位上升到事业奉献的⾼度;⼜要化为对于学⽣在做⼈上与学习上的关爱指导,使其真切地感受到如哲学⼤师冯友兰先⽣评价蔡元培校长时所说的那种“春风化⾬”的⼈格魅⼒——这⼀切说来是容易的,做起来却必定不会如此爽快利落,甚⾄会有很多难题摆在⾯前,但是,我们是要往这个⽅向毫不迟疑地努⼒的,不能只是个旁观成败的看客。在我读过的许多书⾥,都印证了这⼀点:⽐如由美国中⼩学⼀线优秀教师案例汇编⽽成的《教学不孤独》以及雷夫艾斯奎斯所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让孩⼦变成爱学习的天使》中,不难发现西⽅的教师们同样不遗余⼒地以“爱”为核⼼,⽣发了教育激情及各种教学智慧,引导状况百出的学⽣们在做⼈和学习上步⼊正轨,且使之继续进步;⼜如于漪⽼师在⾃传《岁⽉如歌》中写到,即使是在魔乱舞的“⽂⾰”时期回想当初⾃⼰给患病的学⽣买药,给⾻折⼜⽆钱的学⽣付医药费,给没钱的近视学⽣配眼镜等等以⾄于家境拮据,她依
然没有后悔——“这样做图的什么?我从未张扬过,也从未想到要得到什么,只不过⼈⼼都是⾁做的,看到这些孩⼦那么困难,我⼼⾥难过,故⽽想⽅设法帮助。”这虽不是在课堂上授课,但我相信这实实在在给那些受助的学⽣们上了关爱这⼀课,在⼈情淡漠的冰窟⾥投进了⼀束温暖的光芒。相信作为教师的我们努⼒提升了师德素养,使教育有了“爱”,⽆论是教学还是平⽇⽣活,都会带给学⽣“润物细⽆声”的感动与激励。
  很幸运地与《读书是最好的修⾏》⼀书及书作者的相遇,如在茫茫书海中,看见了⼀盏温暖的航标灯,照亮我前⽅漫漫修⾏路。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读后感4
  天⽓⼀天天变得凉爽起来,暑假很快要过去了,我的散漫享乐的假期⽣活很快就要结束了,想起了领导放假时布置的任务:本假期要读⼀本和教育教学有关的书籍,不要读那些和⾃⼰⼯作⽆关的消遣类的⽂学书籍。
  说实在的,我是不爱读书的⼈,最确切的说是根本安不下⼼读书,内⼼浮躁的我翻开书籍刚看⼏页,就想翻翻后⾯,想想这么多页的书,什么时间才能看完呀,内⼼有⼀种恐惧感,其实是⾃⼰对于阅读还是没有真正的热爱起来。⼀想起不爱阅读的⼈就是精神残疾这句话,我就觉得⾃⼰真的是⼀个精神残疾的⼈,这样的⼈,如果还不从书中寻答案,怎么能治愈⾃⼰的疾病呢?
  对我来说,读完⼀本书,只是简单的了解了书中的⼀些⼤致情节,并不能系统的认识整本书的结构,所以很多次翻开书,基本没有完整的耐着性⼦读完的。但是我的内⼼却⼜⾮常羡慕那些知识渊博的爱读书者,为他们那妙趣横⽣的语⾔折服,为他们笔下流淌的精美绝伦的⽂字⽽惊叹!看到⼀篇篇优美动情的⽂章,仿佛闻到了作者那丰富⾼贵的灵魂散发出来的⾹⽓。我认识到,我的内⼼还是喜欢⽂字的!或者说还是应该有内驱⼒的吧!
  从旧书⽹上淘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书,选这本书的原因是想了解读书怎么会是教师最好的修⾏,因为我听说过《⼯作是最好的修⾏》⼀书,还有作者是⼀位⼈,感觉很亲切。⼀位漂泊异乡的⼈能够成为教育局长,⼀定是⼀位有思想的教育⼤咖!
  翻开作者的后记,知道了本书是⼀位特级教师⼗年来每周阅读⼀本书后撰写的500篇读有感中的其中50篇编辑⽽成的,我霎时就为作者这种阅读精神所感动。每周阅读⼀本书,撰写⼀篇读后感,这样的习惯已经坚持了整整⼗年,即使是出差过节,他也从没有懈怠过⼀次。⼀位局长,⽇常事务繁忙,没有整块的读书时间,每⼀本书都是在旅途、会议间隙、饭前饭后、睡觉之前的琐碎时间见缝插针中完成的,即使是到了深夜⾥11点钟,他的读书计划没有完成时也不会躺下疲惫的⾝⼦休息,他从没有对⾃⼰放松过要求⼀次,这样⼀做就是⼗年,读书写作像呼吸⼀样是他⽣活的⼀部分了,别说⾥⾯的读后感内容了,这后记⾥的⼏句话已经⾜以让常⼈惊叹!
  时间是海绵⾥的⽔,要是挤总是有的,对⾃⼰来说,有很多⼤⽚的时间都被⾃⼰⽩⽩的`浪费了,曾经为⼀点点的失败⽽⾃暴⾃弃,深度的反思过⾃⼰失败的原因吗?是不是⾃⼰的阅读出了问题,没有⼀定的⽂化底蕴,驾驭不了⾃⼰情绪的烈马,⼼绪胡乱的飘荡,不切实际的想法冒出来,再没有详细的下⼀步⾏动下,执⾏⼒很快就消失殆尽,总是说要是当初⾃⼰不怎么就可以了,幻想着总有⼀天会怎么怎么样?其实那⼀天永远也不会到来,因为我原谅了⼀次⼀次下决⼼的⾃⼰,担⼼恐惧前⾏的路上有⽯头!⽽搬开⽯头的⼒⽓或者绕过⽯头的⽅法我怎么就不知道从书中寻呢?
  ⼯作和⽣活中遇到各种各样的困惑和难题,绝⼤多数的问题从书中都可以到解决的⽅法和途径!书籍是良师益友,书籍是⼀剂治病的良药!这本书不但有作者阅读教育名著与⾃⼰⼯作实践的感悟总结出的教育教学中解决问题的⽅法,每辑后还有作者列出的延伸阅读书⽬,让读者可以从更多的优秀教育书籍中获取很多的⽅法和途径,可以说作者不仅授⼈于鱼还授⼈于渔。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读后感5
  《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是⼀本夫⼦⾃道的好书——作者本⾝就是⼀个善于读书的专家教师,由这样读书成癖的专家教师谈读书,没有⽐他更有说服⼒的了。作者把⾃⼰从读书的⾝体⼒⾏中所引发的思考,得到的好处,毫⽆保留地奉献出来,同时也为他所读的书作了最适切的推荐和导读。对于读者来说,不啻为⼀份难得的⽂化“福利”。
  我于这本读书之书,最为动⼼处多在《名师成长之路》《阅读,是为了活着》《教师要挺直腰板⼉》以及《学校教育要关注的三个⽅⾯》等篇什。仅为完成这篇读书笔记之⽬的计,这三五篇⽂字⼤抵也⾜以⽤来作为引发议论的凭藉了——当然若为更多的收益之⽬的计,则还是⽼⽼实实地逐篇阅读为好。何况本书的价值还在于其所开出的书单,为我们阅读的进⼀步延伸省下了太多搜寻之苦和选择的彷徨,实在应该报以最诚恳的谢意。
  与作者相⽐,阅读的怠惰和偏狭令我汗颜——尤其对于⼀名语⽂教师来说,怠惰和偏狭实在是致命得很。下⾯⾔归正题,结合本书阅读体会来重新审视⼀下⾃⼰的阅读⽣活,兼及读书与语⽂教师成长的关系,读书于教育的意义等话题。
  ⼀、书到⽤时⽅恨少
  这是句⽼掉⽛的⽼话,其真理属性却偏偏为我们每时每刻的⼯作和⽣活实践所不断证明。在专业化发展的道路上,我有过太多这样的尴尬时刻。
  作者在《名师成长之路》中所谓“⼤量地、⼴泛地、坚持不懈地阅读,是教师成长为名师的秘诀”,是⼀句为⽆数名师的成长与成功证明了的⼤实话。他转述王崧⾈⽼师的话说,“教师专业成长的历程实际上是两个转化的过程,即‘读书——底蕴——教学’,从读书到底蕴的转化,是积淀的过程;从底蕴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