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文学史
一、19世纪浪漫主义文学
1、浪漫主义:
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和流派,是十八世纪末到十九世纪三十年代在欧洲文学中占统治地位的文学运动。它是法国大革命和欧洲各国反封建的民主运动和民族解放运动高涨时期的产物。卢梭的“返回自然”和崇尚个性的解放思想,以及德国“狂飙突进”精神对浪漫主义的诞生具有直接的推动作用。其思想基础是德国的古典哲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其基本特征是:具有强烈的主观抒情性;热爱描写歌颂大自然;采用民间主义题材、语言和表现手法;艺术上运用夸张、对比手法。浪漫主义最早发生在德国,成绩最高的是英国和法国,代表作家是英国的拜伦和法国的雨果。
2、浪漫主义的基本特点:
A、具有强烈的主观性、抒情性。强调主观感情,着力描写内心世界,从主观想象出发了来认识现实,凭借天才和灵感自由地驰骋想象。
浪漫主义诗歌
B、着力描写和歌颂大自然。以大自然为描写对象或背景,既寄托自己的理想,又突出人和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共鸣,并与城市文明的污浊丑陋相对照。
C、重视民间文学。从民间文学汲取丰富的创作素材,并且借鉴了民间文学的丰富想象、感情真实、表达自由、语言生动通俗。
D、艺术上多用夸张对比手法,描写曲折离奇的情节、奇幻神秘的环境,激动人心的场面和独特非凡的人物,渲染神话彩和异国情调,以追求强烈奇特的艺术效果。
3、英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A、前驱:彭斯、布莱克。
B、前期:湖畔派诗人——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英国第一代浪漫主义三诗人,华兹华斯、柯勒律治和骚塞。他们因厌恶资本主义的城市文明和冷酷的金钱关系,隐居于英格兰北部的昆布兰湖区,创作了大量赞颂大自然、缅怀中古、歌颂宗法制农村生活和诅咒城市文明的诗篇。其中以华兹华斯的成就最高,他与柯勒律治合写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以表现人物内心世界为主的现代诗风。他为《抒情歌谣集》再版写的序言,被认为是英国浪漫主义的
宣言。湖畔派诗人对英国诗歌革新和浪漫主义运动的发展起了推动作用。
C、后期:拜仁、雪莱、济慈三大诗人。拜仁、雪莱将英国的浪漫主义推向高峰。这两位诗人加强了对现实的关注,更具批判精神。济慈的诗具有绘画美和雕塑感,显出唯美主义倾向。
4、法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法国资产阶级和封建势力复辟与反复辟的曲折斗争,决定了法国浪漫主义有更为鲜明的政治彩。夏多布里昂、斯塔尔夫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早期代表。雨果是新一代浪漫派的领袖,1830年《欧那尼》的上演标志着浪漫主义战胜了古典主义。
5、俄国的浪漫主义文学:
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以诗歌为主,富有强烈的战斗精神,向往自由和民主。由于艺术上的成功,为俄国文学的繁荣打下了基础。茹科夫斯基对俄国浪漫主义的形成起了重要作用,被誉为第一位俄国抒情诗人。普希金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后期则转向现实主义。莱蒙托夫是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之一。
6、拜伦:
A、拜伦式英雄:
是拜伦作品中特有的形象。拜伦在他的作品中塑造了一系列具有高傲倔强的性格和毫不妥协的叛逆精神的形象,他们为了个人的自由和爱情幸福,独自一人向社会进行不同程度的挑战。他们都有忧郁、孤独的情绪而傲世离。他们孤军奋战地进行个人反抗,只能以失败或死亡的悲剧结局告终。这些人物既表现了诗人的反抗精神,又反映了他高傲的性格和忧郁苦闷的情绪,因而被称为“拜伦式英雄”。如《海盗》中的康拉德,《曼弗雷德》中的曼弗雷德等。
B、东方叙事诗:
拜伦以东方为题。材的富有浪漫彩的一组传奇诗,包括六篇:《异教徒》《阿比道斯的新娘》《海盗》《莱拉》《柯林斯的围攻》《巴里西纳》。作品的人物形象和风格特点都是典型的浪漫主义。主人公都是拜伦式英雄,拜伦通过他们的斗争表现出对社会不妥协的抗拒精神,也展示出自己忧郁孤独彷徨的苦闷情绪。
C、《唐璜》的思想意义和艺术特:
思想意义:作品以唐璜的奇遇和冒险经历为线索,将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生活串联起来。诗人以讽刺性的笔触批判了当时欧洲社会各方面的罪恶和弊端,尤其对“神圣同盟”作了猛烈抨击,歌颂和支持各国人民的民主、民族解放斗争。体现了作者对普遍人性的把握,又把自由精神传达给了世界,成为影响被压迫国家历史进程的巨大激励力量。
艺术特:辛辣的讽刺,锋芒直指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欧洲广阔的社会人生;插话,叙述过程中有意识和大规模地插入议论;情节曲折离奇,充满异国情调,思想自由,感情激越,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彩;长诗具体描绘社会环境和生活事件,又富有现实主义精神。
D、唐璜的形象:
唐璜是拜伦诗体小说《唐璜》中的主人公。他英俊、骄傲、胆大、热情、玩世不恭、随波逐流,不是浪漫主义的英雄,只是普通的贵族青年。他的不受道德教条束缚的天性在曲折恋爱冒险中讽刺了虚伪的道德,他跟海黛的恋爱反映出追求纯真爱情的思想。唐璜的经验、智慧和生活态度,融汇着当时的时代特征。
E、如何理解拜伦诗歌的特质:
拜伦诗歌作品中,存在两种矛盾的特质:高昂的战斗激情和低沉的忧郁情调。
由于他的战斗生活和艺术实践,与欧洲资产阶级民主运动,特别是各国人民的民族解放斗争紧密相连,因此他的许多作品真诚地表达了同情劳动人民困苦生活处境,谋求解放的志向,有力抨击了欧洲封建势力和英国统治阶级的暴政与伪善,表达了当时资产阶级民主派的呼声。
拜伦的忧郁情调,来自于拜伦个人主义世界观的局限性;热爱祖国而又被迫离开祖国的漂泊者身份;法国革命成果被摧毁,反动势力盛极一时,广大人民在反动统治下苦闷心情的反映。
但在两种矛盾中,战斗性占主导地位。恩格斯称他是“满腔热情地、辛辣地讽刺现实社会的拜伦”,准确地指出拜伦诗歌的风格和深刻的思想意义。
7、雨果:
A、为什么《克伦威尔·序言》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雨果1827年发表的《克伦威尔·序言》在内容上论述了浪漫主义的起源和特点,否定了古典主义的陈规戒律。清楚指出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阶级实质即资产阶级的自由主义,以反对封建专制主义。艺术上全面提出了以对照为核心的浪漫主义创作原则。古典主义舍弃滑稽丑恶,违背生活真实。《序言》深入全面地批判了古典主义,还正面阐述了浪漫主义文学创作理论,因而被认为是法国浪漫主义的宣言。
B、“欧那尼决战”:
1930年围绕雨果的剧本《欧那尼》的演出开展的一场浪漫主义和古典主义之间决定胜负的斗争。《欧那尼》一反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和传统,从题材、主题、手法方面都实践了浪漫主义审美原则,引起古典主义者的强烈抗议,但却广受欢迎。最终以古典主义的彻底失败告终,这是法国浪漫主义文学运动胜利的标志。
C、《悲惨世界》一书价值何在:
小说通过对冉阿让颠沛流离、艰难困苦的生活经历和芳汀、珂赛特的悲惨命运,表达了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深刻地批判了造成穷苦人民悲惨处境的社会罪恶,猛烈抨击了法律和司
法机构的不公正。小说对法国波旁王朝复辟时期和七月王朝初期社会生活面貌作了出的描绘,对“六月起义”的描绘具有文献价值,热情赞颂了劳动人民的高尚品质和共和主义者的英勇斗争精神。主人公形象是人道主义思想的体现者,表达了作者希望以仁慈、博爱、宽恕和感化改造社会的人道主义思想。
D、《悲惨世界》看人道主义的进步性和局限性:
人道主义是贯穿《悲惨世界》的主线,它既是批判社会罪恶的有力武器,又是解决社会矛盾的救世良方。这种两重性,体现了雨果世界观中积极与消极两个方面。
雨果从人道主义立场出发,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尖锐的阶级对立、国家法律不公正,暴露其维护统治阶级利益、压迫劳动众的反人民本质,并对下层人民的不幸生活寄予深切同情。冉阿让、芳汀和珂赛特是十九世纪资本主义压迫下广大工人、劳动妇女和贫苦儿童悲惨生活的真实写照。雨果用激愤的语言、感人的艺术典型,深刻指出了广大下层人民生活困苦的社会根源,愤怒谴责资产阶级把人民剥夺的赤贫如洗,反而把劳动者投进监狱的强盗行径。
但是当他试图用人道主义解决上述问题时,便暴露出这一思想体系的局限性和消极意义。资
产阶级人道主义者不能站在历史发展必然规律的高度上,来认识造成社会黑暗与不合理的本质原因,也就不可能提出真正的济世良方。雨果不了解问题症结所在正是资本主义制度不合理,从人道主义出发想调和阶级矛盾,事实上根本行不通,只是作家本人的美好愿望。
E、《巴黎圣母院》运用美丑对照原则塑造人物形象:
雨果在《巴黎圣母院》中运用了滑稽丑怪同崇高优美相对照的美学原则,特别表现在人物形象的刻画上。
人物之间的对照,展示并突出人物性格特征与本质。如爱斯美拉达与伽西莫多。
人物自身的对照,人物仪表外貌与内心世界形成鲜明对比。伽西莫多、克洛德、法比。
人物前后行为的对照,伽西莫多前后行为——劫持少女;劫法场。
F、《巴黎圣母院》的思想内容:
《巴黎圣母院》是雨果浪漫主义小说的代表作,具有鲜明的反封建、反教会思想倾向。
作品首先把斗争矛头指向反动的封建教会,揭露了教会的虚伪和残暴。克洛德副主教是教会势力的代表。他表面上道貌岸然、不近女,但实际上是十足的情狂。作品通过这一形象抨击了教会的黑暗、圣职人员的虚伪、残暴和宗教反人民的本质,也说明宗教禁欲主义是违反人性的。
批判锋芒指向封建专制王朝的国家机器,揭露世俗统治的罪恶。通过爱斯美拉达受审、被追捕、直至送上绞刑架的描写,集中表现了统治阶级的黑暗残酷、上流社会的卑鄙无耻。作者还把斗争的矛头指向了最高统治者路易十一,是他在狂怒中下达“把贫民斩尽杀绝,把女巫绞死”的命令,造成了巴黎大屠杀。
热情歌颂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和战斗精神。爱斯美拉达是下层人民的代表,真善美完美统一的典型;伽西莫多外表奇丑,但内心纯洁高尚;巴黎的流浪人和乞丐最富同情心、正义感和舍己为人的精神。他们勇敢地向封建国家机器挑战,表现了下层贫民反封建、反教会、反人权、争平等的思想愿望。作者把下层贫民作为主人公来歌颂,并满怀激情地描写了他们声势浩大的暴力斗争,表现了民主主义精神。
8、普希金。
A、多余人:
多余人是十九世纪俄国文学中贵族知识分子的一种典型,他们有一定教养,自命清高,不愿与上流社会同流合污,想过有意义的生活,但受时代和阶级的局限,缺乏生活目的,远离人民,精神空虚,性格犹豫彷徨,无所作为。“多余人”这个名称出自屠格涅夫的《多余人日记》,第一个多余人形象是普希金《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
B、《叶甫盖尼·奥涅金》中的奥涅金与塔吉亚娜形象:
叶甫盖尼·奥涅金是十九世纪20年代俄国贵族进步的典型。他所受的教育是脱离实际的贵族教育。这种教育使他能说流利的法语,会装腔作势应付上流社会的交际。奥涅金虽然过着一般贵族公子的浮华生活,但他受当时进步思想的影响,向往民主和自由,很快厌倦了上流社会的生活。他在自己的乡村庄园进行改革,由于缺乏毅力和勇气而失败。在这种不务实际的性格影响下,他的友谊和爱情都惨遭失败。在他身上反映了先进贵族青年脱离人民这一导致十二月党人失败的致命弱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