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中国现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郭沫若
一、教学目的与要求:
1、了解郭沫若生平思想及创作概况。
2、把握郭沫若的诗歌观念与主张。
3、鉴赏郭沫若的诗歌集《女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在泛神论思想指导下诗歌观念。2、掌握郭沫若诗歌的思想艺术成就。3、《女神》开一代诗歌风气的特点4、《女神》的思想艺术成就
三、教学方法:理论讲授与师生探讨相结合。
第一节郭沫若的思想及创作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号鼎堂,四川乐山人,郭家原籍本是福建汀州府宁化县。据说祖先“先背着两个麻布上川的”,靠几代人的惨淡经营,家道几经兴衰,直到郭开贞父亲一代,才真正成了殷实的中等地主兼商人家庭。
学名开贞,“开”是排行,“贞”是本名。一九一九年首次发表新诗时,自署笔名“沫若”。并以此为号。这是由其“故乡的两条河,沫水与若水合拢来的”,“沫水”即大渡河,“若水”即青衣江,名号意在不忘故土。
郭沫若是中国现代杰出诗人、作家、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文化战士。他是继鲁迅之后,我国革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他的第一本诗集《女神》出版于一九二一年八月,以崭新的内容与形式,开一代诗风。堪称中国现代新诗的奠基之作。
一、童年和中学时代(1896——1913)
郭沫若1892.11.16出生于家乡乐山县沙湾镇,依山傍水,迎面流泄着湍急的大渡河,背后横亘着雄伟的峨眉山,身边更有着清澈见底的茶溪从山麓蜿蜓而下,把周围有“海棠香国”之称的土地装扮得倩丽多姿。
郭家较开明,祖父因仗义疏财,父亲郭朝沛却因懂得一点医术,深受乡人敬重,并能凋败家业重振起来、郭家大门有两副楹联:
传家有道惟存厚处事无奇但率真
事以利人皆德世言堪持赠即文章
母亲杜邀贞对他影响最大,十五岁下嫁郭家,虽没读书,但单凭耳濡目睹,也识得一些字,且能默记暗诵许多唐宋诗词:
翩翩少年郎,骑马上学堂
先生嫌我小,肚内有文章
《千家诗》、《唐诗三百首》,培养了他最早对诗歌的兴趣。
1906——1913,郭沫若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这时正是旧学和新学交替时期,他受到了双重熏陶:一方面他阅读了大量中国古书,打下了坚实的国学基础,如《庄子》、司马迁《诗品》,尤其对屈原、李白、王维、孟浩然等浪漫主义诗人发生浓厚兴趣。还从他大哥的书橱里读到《西厢记》、《西湖佳话》、《花月夜》,这一类被当时视为孩子不该看的“禁书”。那时恰逢是暑假放学,白天便假装头痛,躲在帐子里偷偷阅读。于是莺莺与张生相会的情景,苏小小的倩影,秋痕的孤魂,一幕又一幕地呈现在眼前,弄得似醉如痴,简直不可收拾,被大嫂发觉,告诉母亲,曾遭到一顿呵责。另一方面,他有机会接触了一些外国名著,如梁启超翻译的《经国美谈》、《意大利建国三杰》,严复翻译的《天演论》、林纾译的《撒克逊劫后英雄略》等文学作品,初步接触了西方自然科学和民主思想的启蒙。培育了他强烈要求冲破封建牢笼的反抗精神和叛逆性格。1911年初,国会请愿风潮波及四川,成都学界立即响应,郭开贞被推为分设中学出席会议的代表之一,监督叫他上课,他说“连监督都叫不动的,我怎么有那样大
的魄力呢”,他几乎被斥退。中华民国,剪辫子。
袁世凯窃取大权后,这期间不幸的私事竟伴着感伤的国事而来,1912年农历正月十五,奉父母之命与张琼华(1890——1980)结婚,郭沫若称她为“黑猫”,全靠一本《庄子》度过花烛夜,第二天“四门”又靠一部古版《文选》消磨了时光。第五天,结束了这“结婚受难记”,乘船回成都中学堂,人虽然是从此跟她分开了,但这了一生“囚禁”在孤寂“洞房”的女人,不能不说是他五笔型的一块心病,以后每当提起这件事,他总觉有难言的苦衷,说:“我的一生如果有应该要忏悔的事,这要算是最重大的一件。”
二、创作觉醒期和爆发期(1914——1920)
1913年底,郭沫若怀着“救国济民”的抱负走出夔门,离国经朝鲜于是914年初抵达日本,考入东京第一高等学校预科,1915年升入冈山第六高等学校,三年毕业后考入福冈九洲帝国大学医科。当时日本的医学属德国系统,凡学医必须学德文兼学英文,以及文学作品为读物。因而把他本放弃的文学煽动起来。泰弋尔、海涅、雪莱、惠特曼、歌德等著名诗人的作品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他开始写一些旧体诗,到1916年他开始创作了白话新诗。惠特曼对他的影响之大,
远远超过了泰弋尔《草叶集》那种自由奔放的形式,豪迈粗犷的诗风和强烈的民主主义精神,使他“开了闸的做诗欲又受了一阵暴内般的煽动”。(《创造十年》)。歌德作品使他对自己偏于主观的浪漫气质和个性获得明确的认识,逐步形成了以“主情主义”为核心的浪漫主义诗歌理论。他曾反复强调:“诗的本职
专业在抒情(《论诗三札》)
郭称歌德是向“四方八面,立体地发展的球形”的天才。他说“海涅底诗丽而不雄”,“惠特曼诗雄而不丽”,而歌德的诗是“雄丽的巨制”。
郭译完《少年维特之烦恼》,感到“实在愉快得至少有三天是不知肉味的”。他称此书“与其说是小说,宁肯说是一部散文诗集”。刊于该书卷首的那首弁诗“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一时在许多青年的口中传唱不息,变成了寻封建礼教的挑战和抗议。
歌德过分迷恋和钟情于青年女子。“诗人海涅骂过他,说他只晓得和女人亲吻”,用《红楼梦》上的话来表现时,便是只晓得“吃姑娘嘴的咽脂”,他老先生的确可以称为德意志的贾宝玉“,他在73岁的时候,还要和一位17岁的姑娘恋爱”。
(歌德从14岁开始和酒店小姑娘格雷卿相恋,在73岁的高龄同年仅17岁的小姑娘伍尔里面凯相爱,甚至陪他的妻子外,先后和8位青年女子发生过爱情关系。)
与此同时,因为喜欢泰弋尔和歌德,郭沫若和哲学上的泛神论思想接近了。泛神论是16至18世纪流行于西欧的一种哲学思潮,代表人物有意大利哲学家布鲁诺和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等。泛神论否定欧洲中世纪的宗教神学,否定神是自然界的创造主,认为神不在自然界之外,而是和自然界融合为一,“神即自然,
自然即神”。布鲁诺认为“自然界是万物之神”。斯宾诺莎认为“上帝就是自然”。歌德曾深受斯宾诺莎的著作影响,他的名作《少年维特之烦恼》,明显地表现了泛神论思想,泰弋尔的名作《吉檀迦利》也充满着对万物化成一体的泛神的歌颂。郭沫若则用自己所理解的泛神论思想来印证古印度哲学,并对中国古代老庄、孔子和王阳明哲学思想进行“再发现”,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泛神论思想。他在1922年写的《〈少年维特之烦恼〉序引》中指出:“泛神便是神。一切的自然只是神的表现,自我也只是神的表现,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自我的表现。”这种认识对他本时期的诗歌创作发生直接的诱发催化作用:一方面,“泛神便是无神”,“神即自然”的观念,使他反因袭、反传统、蔑视偶像权威,表现自我,张扬个性的精神到了哲学依据。另一方面,泛神论所提供的“物我夫间”的境界,使他思绪飞腾,产生了郭沫若式的奇特想象,把宇宙万物拟人化、诗化,视之为生命的抒情对象,为创造囊括一切的形象体系扩展了广阔的思路。所以,郭
沫若当时认为“诗人的宇宙观以泛神论为最适宜”。(《论诗三札》)。
1、如《我是偶像崇拜者》诗人说自己崇拜太阳、山岳、海洋、水、火、江河,崇拜生死、光明、黑暗,崇拜力、血、心脏……最后一句“我是个偶像崇拜者”,最后一句却是“我是个偶像破坏者哟”。看似矛盾,正是泛神论精髓所在。
2、《天狗》“我”和宇宙合而为一了,“我是力光线底光”、“我是全宇宙底能的总星”,这力量多么伟大!这无限自我,是从泛神论“我是神”派生出来的。
郭沫若于1918年开始诗歌创作。在十月革命和“五四”运动的革命浪潮之中,在1919—1920年间,写作了诗集《女神》,“个人的郁积,民族的郁积,在这时出了喷火口,也出了喷火的方式”。(《序人的诗》),1919年9月,诗作开始在宗白华编辑的上海《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发表《女神》,发新的艺术形式,反映了彻底反帝反封建的时代精神,即充分表现了“五四”时代精神,对现代浪漫主义艺术风格和开创,和自由体新诗形式的创造开了一代诗风,奠定中国诗歌现代化基础。
三、从《星空》到《恢复》(1921——1928)
1921年4月,郭沫若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著名文学社团创造社。1923年他从日本留学回国,弃医从事文学活动。1924年以后系统地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在大革命运动中,曾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不久北伐开始,郭沫若投笔从戎,刚开始被派到国民革命军总政治的宣传科当科长,另兼一个行营秘书工的职位,军衔晋级为中将。蒋介石发动“四一二”时,郭沫若在武汉《中央日报》发表著名的《请看今日之蒋介石》,揭露蒋介石叛变革命的罪行,在全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这其间,蒋介石为拉拢他,曾秘密的委托他为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当郭沫若透露要走时,蒋连声说“郭先生你不能走。你一定要跟我走,现在我要到南京,你过两天就跟我走。我把江浙拿下以后,长江六省的政权就请你负责。”郭沫若说:“我不!我搞政治是外行,我只能做文章,搞搞宣传。”蒋介石依然不肯放松:“好嘛!跟我到了南京、上海,有多少宣传要仰仗你啦!”
接着他参加了“八一”南昌起义,南进途中加入了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他秘密回到上海与家人团聚。早在五月间,蒋介石就下达通缉令悬赏三万元赏格。在周恩来和朋友的关照下,1928年2月14日离开中国前往日本。
这一时期,郭沫若出版诗文集《星空》,诗集《瓶》、《前茅》、《恢复》,并创作了《卓文君》(1923),《王昭君》(923)、《聂嫈》(1925)等三个历史剧,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还出版了小说戏剧集《塔》。小说散文集《水平线下》和《橄榄》及中篇小说《落叶》等。
《星空》(1923年出版),所收诗文均为1921—1922年在日本、上海两地所
作。国内政局混乱,理想的幻灭,他只好苦闷彷徨,仰望星空,缅怀太古,象《洪水时代》、《天上的街市》。
《前茅》(1928年出版),共收诗23首,绝大部分作于1923年。这部集子的内容,较好正视坎坷的现实,以粗犷的声调歌唱革命。代表作有《上海的清晨》、《太阳没了》、《黄河与扬子江对话》等,都洋溢着一种无产阶级的革命精神,不愧为“革命时代的前茅”。
《瓶》(1927年出版)作于1925年初春,是一部抒写爱情的诗集,风格细致缠绵,充满浪漫遐想。
《恢复》(1928年出版)是诗人由革命民主主义者逐渐转变为共产主义者以后的作品,其主旋律是以“
狂暴的音乐”、“鞺鞳的战鼓”,抒写革命情怀,表现无产阶级坚毅不屈的战斗精神。
后期战斗生涯和创作:
1928年2月他东渡日本后,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流亡生活。在这期间,他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研究中国古文字学和古代社会史。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著作。此外还写一些自传性的作品,《我的童年》,《反正前后》、《创造十年》、《北伐途次》等。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了,郭沫若别妇抛雏,回国参加抗战,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下,从事抗日救亡运动。这一时期写的《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以古讽今,有力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恶,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1948年,他来到解放区,新中国成立,郭沫若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副总理兼文化教育委员会主任,全国文联主席、中国科学院院长等职。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浪漫主义诗歌
不必讳言,郭沫若的一生也曾做过一些错事及失误,如对鲁迅的批评。解放后,身当要职,有时发言,批判一些同志。1967年5月25日,《人民日报》发表《看了〈逼上梁山〉以后写给延安平剧院的信》,竟然删去了“郭沫若在历史剧方面做了很了的工作,你们则在旧剧方面做了此种工作。”这个危险信号,使他迫切需要进一步表明自己跟的决心。6月5日亚非作家常设举办纪念《讲话》二十五周年闭幕式,他以《做一辈子的好学生》为题作闭幕词“请允许我把我的粗糙的诗朗诵出来,献给在
座的江青同志,也献给各位同志和同学”。他在诗中称“亲爱的江青同志,你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第二节《女神》
《女神》出版于1921年8月,除《序诗》外共收诗56首(其中包括诗剧3篇)。其中最早的诗写在1920年“五四”高潮期。它以对“五四”时代精神的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