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语⽂《楚辞》讲稿
《楚辞》
《楚辞》是最早的浪漫主义诗歌总集及浪漫主义⽂学源头。“楚辞”之名⾸见于《史记·酷吏列传》。可见⾄迟在汉代前期已有这⼀名称。其本义,当是泛指楚地的歌辞,以后才成为专称,指以战国时楚国屈原的创作为代表的新诗体。西汉末年,刘向将屈原、宋⽟的作品以及汉代淮南⼩⼭、东⽅朔、王褒、刘向等⼈承袭模仿屈原、宋⽟的作品汇编成集,计⼗六篇,定名为《楚辞》。是为总集之祖。后王逸增⼊⼰作《九思》,成⼗七篇。分别是:《离骚》《九歌》《天问》《九章》《远游》《⼘居》《渔⽗》《九辩》《招魂》《⼤招》《惜誓》《招隐⼠》《七谏》《哀时命》《九怀》《九叹》《九思》。这个⼗七篇的篇章结构,遂成为后世通⾏本。
《楚辞》运⽤楚地(今湖南、湖北⼀带)的⽅⾔声韵,叙写楚地的⼭川⼈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域⽂化⾊彩,如宋⼈黄伯思所说,“皆书楚语,
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东观余论》)。全书以屈原作品为主,其余各
篇也都承袭屈赋的形式,感情奔放,想象奇特。与《诗经》古朴的四⾔体诗相⽐,楚辞的句式较活泼,句中有时使⽤楚国⽅⾔,在节奏和韵律上独具特⾊,更适合表现丰富复杂的思想感情。
《楚辞》部分作品因效仿楚辞的体例,有时也被成为“楚辞体”或“”。“骚”,因其中的作品《离骚》⽽得名,故“后⼈或谓之骚”,与因⼗五《国风》⽽称为“风”的《诗经》相对,分别为中国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的⿐祖。后⼈也常以“风骚”代指诗歌,或以“骚⼈”称呼诗⼈。
⼀、楚辞含义及成书过程
“楚辞”⼀词,最早见于司马迁《史记?酷吏列传》,说明这⼀名称形成于西汉初年。在漫长的传播过程中,它已具有三重涵义:
第⼀为诗体。指出现在战国时代、楚国地区的⼀种新的诗体。
第⼆为作品。指战国时代⼀些楚国⼈以及后来⼀些汉⼈⽤上述诗体所创作的⼀批作品
第三为书名。指汉⼈对楚国⼈、汉⼈所写诗歌辑选⽽成的⼀部书。
《楚辞》⼀书,既⾮出⾃⼀⼈之⼿,也不出于⼀个时代,它是不同的时代和不同的⼈们逐渐纂辑增补⽽成的,⾃战国⾄东汉,历三、四百年,共分五个阶段:
1、先秦时期,包含《离骚》《九辩》两篇,纂辑者可能是宋⽟。此为
《楚辞》雏形。
2、西汉武帝时(前140前后)。增辑作品七篇:《九歌》《天问》
《九章》《远游》《⼘居》《渔⽗》《招隐⼠》,增辑者为淮南王宾客淮南⼩⼭,或即淮南王刘安本⼈。以上九篇作品的合集,是淮南王刘安以后、刘向以前的《楚辞》通⾏本。
3、西汉元帝、成帝时(前48~前8年间),增辑作品四篇:《招魂》《九怀》《七谏》《九叹》,增辑者为刘向。
4、班固以后、王逸以前(100年前后),增辑作品三篇:《哀时命》《惜誓》《⼤招》,增辑者已不可考,既不出于⼀⼈之⼿,也不在⼀个时期,⽽是在较长的时期⾥由不同的⼈⼀篇⼀篇地陆续增辑⽽成。以上⼗六篇作品的合集,就是王逸作《楚辞章句》时所据的⼗六卷《楚辞》本。
5、东汉后期(100~150年左右),增辑作品⼀篇:《九思》,增辑者为王逸。王逸撰《楚辞章句》,并附⼊⾃⼰的作品《九思》,成⼗七卷,即后世流传的⼗七卷本《楚辞》。
逮及宋代,因其篇第混併,乃考其⼈之先后,重定其篇第,这就是宋代以后通⾏的《楚辞》版本。⽽《楚辞》⼀书的纂辑过程与篇⽬内容,也透露了“楚辞”⼆字的意义:即屈原辞赋以及宋⽟以下汉⼈的伤悼屈原、以事名篇的拟骚辞赋(或赋)。
⼆、楚辞的艺术特点
楚辞的特⾊主要表现在风格、情调和表现⽅法上。楚辞的风格和情调奠定了南楚⽂学那种缠绵、迷茫、惆怅的艺术风格。
以屈赋为代表的楚辞以其奇幻的想象、崇⾼的思想、激越的感情、鲜明的形象和巧妙的构思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艺术第⼀座⾼峰。楚辞本⾝特点看:(⼀)富有浓厚的浪漫主义⾊彩
浪漫主义是⽂艺的⼀种基本的创作⽅法,它侧重从主观内⼼世界出发反映客观现实,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如,屈原
享有盛名的作品《离骚》,被誉为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浪漫主义的
政治抒情诗。诗⼈从⾃⼰的⾝世⼊⼿,从⾃⼰的品德和⼈⽣理想起笔,抒发了⾃⼰遭遇奸佞污蔑的苦闷与⽭盾,斥责了楚王听信谗⾔的昏庸、⼩猖獗与朝政⽇⾮的现状,表现了诗⼈坚持“美政”理想,抨击⿊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同流合污的⽃争精神和⾄死不渝的爱国热情。在《离骚》中,诗⼈融⼊了古代的神话传说,采⽤了新奇的艺术构思,创造了新颖的抒情主题。在写作中,诗⼈所采⽤的古代神话是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加⼊了⾃⼰奔放不羁的想象,使这些光怪陆离的想象与原有神话⽔融,使幻想更加⾃由,形成⽣动的情节和画⾯。⽐如本诗结尾那⼀节,诗⼈驾驶飞龙,乘坐瑶车翱翔于天际间之际,转眼间看到了⾃⼰深爱的祖国,通过描写赶车的仆夫悲伤地落下泪来,马也踏⾜扭头不肯前进,把全诗推向了⾼潮,有⼒地表现了诗⼈的爱国思想和情操。再⽐如,楚辞中还有很多富于⼤胆、新奇、优
美的幻想。象《离骚》中诗⼈驰骋想象,上天下地,四⽅求索:诗⼈幻想驾龙御凤乘风直上,神游⼴寒,诗⼈想进夭帝的九重宫,帝阁鄙视他,不愿开门;诗⼈⼊世寻⾼丘神⼥,神⼥恰好不在;诗⼈求助于亦妃,她却⾃恃美貌⽽傲慢,诗⼈只好寻求有⼥戎⽒的美
⼥和有虞⽒的“⼆姚”,也全然未获结果。《九歌》中的《湘君》、《湘夫⼈》、以及宋⽟的《九辩》等篇,也充满了幻想和想象。
(⼆)创造性地运⽤⽐兴⼿法
《楚辞》采⽤和发展了《诗经》惯⽤的⽐、兴⼿法,使诗的形象更具象征性质。汉代王逸曾指出:“《离骚》之⽂,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谗怪;灵、美⼈以媲于君,宓妃、佚⼥以譬贤⾂,虬龙、鸳凤以托君⼦,飘风、云霓以为⼩⼈。”在⽐喻上,⽐较有特⾊的如,“⾹草美⼈”的传统:美⼈、⾹草。美⼈的意象⼀般被解释为⽐喻,或是⽐喻君王,或是⾃喻。前者如“惟草⽊之零落兮,恐美⼈之迟暮”(我想到草⽊已由盛⽽衰,害怕君王逐渐衰⽼。),后者
如“众⼥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
善淫”(那些庸⼈妒忌我的丰姿,造谣诬蔑说我妖艳好淫。)。《离骚》中充
满了种类繁多的⾹草,这些⾹草作为装饰,⽀持并丰富了美⼈意象。同时,⾹草意象作为⼀种独⽴的象
征物,它⼀⽅⾯指品德和⼈格的⾼洁;另⼀⽅⾯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争的双⽅。总之,《离骚》中的⾹草美⼈意象构成了⼀个复杂⽽巧妙的象征⽐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且⽣动。“⾹草美⼈”作为诗歌象征⼿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是与楚国⽂化紧密相关的。⾹草美⼈是楚辞
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兴⼿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成了中国⽂学史上以男⼥君⾂相⽐况的常见的创作⼿法。⽽“兴”这种⼿法,在《楚辞》中不同于《诗经》的“兴”主要出现在篇⾸,⽽有时在篇⾸,有时在篇中,有时在篇尾;表现⼿法多是虚构、想象之辞,是对传统⽐、兴⼿法的发展与创新。总之,(楚辞》在⽐、兴⼿法的运⽤上,不仅表现在对某些个别事物的⽐喻中,还往往集合许多事物,运⽤许多神话故事,使诗⼈的形象思维活动艺术地营造成⼀个完整的象征体系。这种表现⽅法是《楚辞》对《诗经》⽐、兴⼿法的艺术创新与提⾼。
(三)结构形式上变化多端
郭沫若所说:“中国的诗,在屈原⼿⾥是起了⼀次⼤⾰命的,“屈原的⽂学⾰命便是采⽤了民间体,扩⼤了民间体⽽形成了⼀种特殊的形式”。《楚辞》则⽆论在句式还是篇章上都突破了《诗经》多为四字定型句式和章节的重叠,从⽽创造了⼀种全新的艺术形式。⽐如,《离骚》及《九章》中的《哀郧》、《惜诵》、《涉江》、《抽思》等作品,如果把句中的虚词“兮,去掉,基本
上是六⾔诗;《招魂》中巫咸的招辞,去掉助词“些,⼏乎可算是⾸七⾔诗;
在《九歌》的⼀些作品中,⾄于如《天问》以及其他⼀些篇章中,去掉兮字,则成了五⾔诗或长短句;⾄于如《天问》以及其他⼀些篇章中,保留四字句式的例⼦也不少见。在篇章结构上,《楚辞》⼏乎重章复叠的情况。⼀般来说,《楚辞》的篇幅⽐较长,⼤多数作品都是内容⼀杆⼦到底⽽不分章的,即使是像《九辩》这样的分章作品,也决⽆内容的重复。这种结构形式,使作品的内容容量扩⼤了,更便于表达丰富的思想情感,并且读起来顿挫昂扬,参差错落,较富⾳乐性,到达了“变化多端,⽂采绚烂,的艺术效果。
综上所述,屈原⼤胆地创造性地吸收民间歌谣和⽅⾔⼝语⼊诗,在句法、篇幅和表现⼿法等多⽅⾯上进⾏⾰新,使作品呈现出浓厚的浪漫主义⾊彩、创造性地使⽤⽐兴⼿法以及布局谋篇上变化多端等特⾊。
三、楚辞的⽂化渊源
风骚并称,由来已久,为诗歌创作之典范。如宋代朱熹云,“三百篇,性
情之本。《离骚》,词赋之宗。学诗不本于此,是亦浅矣。”所以,⼀般⾔及《楚辞》之特点,则必举及与之并称的《诗经》,探讨⼆者时代、地域、⽂化
传统、性格、体制、句式、技巧、风格诸⽅⾯的差别,但最重要的还是地域因素,丘琼荪云:
北⼈性刚,南⼈性柔;北⼈的意域偏于现实,南⼈的思想近于浪漫。北⽅
⼭川雄浑,南⽅⼭⽔清幽;北⼈⽣活较难⽽朴质,南⼈⽣活较易⽽奢靡。
四、屈原作品的分类
屈原的作品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三类:
第⼀类《离骚》为代表,通常称为《离骚》类。这类作品都是⾃传体政治
抒情诗,包括《离骚》、《九章》,其内容都是略带⾃传性的,但就其体裁来
说属于政治抒情诗。在《离骚》、《九章》中,我们能够感受到屈原的⼈⽣经历,他的部分的⼈⽣轨迹以及他的思想。
第⼆类以《天问》为代表,故称《天问》类。它反映了屈⼦的学术思想和
哲理智慧。虽然也有⼈认为《天问》中也有屈原的⼈⽣轨迹,因为《天问》是
屈原被流放到汉北时在楚先王宗庙中看到了天地⼭川神灵先祖的壁画时的呵壁
之作。但他在《天问》中所问的问题都是哲学问题。看起来很枯燥,实际上表
现了⼀种很深刻的哲学境界,这些问题代表了屈原哲学智慧的闪光。
第三类是《九歌》类。这是屈原对南楚民间⽂学的认识、修改、继承和发展。
五、楚辞篇⽬
在《楚辞》初本的16卷中,屈原的作品占绝⼤部分,共收他的诗作8卷20余篇。包括《离骚》、《九歌》(11篇)、《天问》、《九章》(9篇)、《远游》、《⼘居》、《渔⽗》、《招魂》等。其它8卷是,宋⽟的《九辩》,景差的《⼤招》,及汉代贾谊的《惜誓》、淮南⼩⼭的《招隐⼠》、东⽅朔
的《七谏》,严忌的《哀时命》、王褒的《九怀》、刘向的《九叹》等。南宋
朱熹在些基础上编为《楚辞集注》,增⼊贾谊的《鹏鸟赋》、《吊屈原赋》两篇;删去《七谏》、《九怀》、《九叹》等作品,朱熹认为这些作品缺乏真实
的思想感情。他并把屈原的作品划为“离骚类”,把其它作品划为“续离骚类”,按原篇章次序编为8卷。
六、作品——《橘颂》赏析
橘颂》即赞颂橘树之美,“颂”是⼀种诗体,取义于《诗经》“风、雅、颂”之“颂”,是屈原组诗《九章》之⾸篇,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咏物诗。全篇
基调乐观开朗,⾊彩绚丽明快,句式以四⾔为主,借物抒志,以物写⼈,即沟通物我,⼜融汇古今。
(⼀)诗歌串讲
后皇嘉树,橘徕服兮。(橘啊,你这天地间的佳树,⽣下来就适应当地的⽔⼟。)
受命不迁,⽣南国兮。(你的品质坚贞不变,⽣长在江南的国度啊。)深固难徙,更壹志兮。(根深蒂固难以迁移,那是由于你专⼀的意志啊。)
绿叶素荣,纷其可喜兮。(绿叶衬着⽩花,繁茂得让⼈欢喜啊。)
曾枝剡棘,圆果抟兮。(枝⼉层层,刺⼉锋利,圆满的果实啊。)
青黄杂糅,⽂章烂兮。(青中闪黄,黄⾥带青,⾊彩多么绚丽啊。)
精⾊内⽩,类任道兮。(外观精美内⼼洁净,类似有道德的君⼦啊。)纷緼宜修,姱⽽不丑兮。(长得繁茂⼜美观,婀娜多姿毫⽆瑕疵啊。)嗟尔幼志,有以异兮。(啊,你幼年的志向,就与众不同啊。)
独⽴不迁,岂不可喜兮?(独⽴特⾏永不改变,怎不使⼈敬重啊。)
深固难徙,廓其⽆求兮。(坚定不移的品质,你⼼胸开阔⽆所私求啊。)苏世独⽴,横⽽不流兮。(你远离世俗独来独往,敢于横渡⽽不随波逐
流啊。
闭⼼⾃慎,终不失过兮。(⼩⼼谨慎从不轻率,⾃始⾄终不犯过失啊。)秉德⽆私,参天地兮。(遵守道德毫⽆私⼼,真可与天地相⽐啊。)
愿岁并谢,与长友兮。(愿在万物凋零的季节,我与你结成知⼰啊。)淑离不淫,梗其有理兮。(内善外美⽽不放荡,多么正
直⽽富有⽂理啊。)
年岁虽少,可师长兮。(你的年纪虽然不⼤,却可作⼈们的良师啊。)⾏⽐伯夷,置以为像兮。(品⾏好⽐古代的伯夷,种在这⾥作我为⼈的
榜样啊。)
(⼆)内容赏析
《橘颂》四句⼀节,共九节,可分两部分。
第⼀部分为1-4节,重在描述橘树俊逸动⼈的外美。
开笔“后皇嘉树,橘徕服兮”等三句就不同凡响:⼀树坚挺的绿橘,突然升⽴在⼴袤的天地之间,它深深扎根于“南国”之⼟,任凭什么⼒量也⽆法使之迁徙。那凌空⽽⽴的意⽓,“受命不迁”的坚毅神采,顿令读者升起⽆限敬意!橘
树是可敬的,同时⼜俊美可亲。诗⼈接着以精⼯的笔致,勾勒它充满⽣机的纷
披“绿叶”,晕染它雪花般蓬勃开放的“素荣”;它的层层枝叶间虽也长有“剡棘”,但那只是为了防范外来的侵害;它所贡献给世⼈的,却有“精⾊内⽩”,光采照⼈的⽆数“圆果”!屈原笔下的南国之橘,正是如此“纷緼宜修”、如此堪托⼤
任!本节虽以描绘为主,但从字⾥⾏间,⼈们却可强烈地感受到,诗⼈对祖国“嘉树”的⼀派⾃豪、赞美之情。
第⼆部分为5-9节,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
橘树之美好,不仅在于外在形态,更在于它的内在精神。本诗第⼆节,即从对橘树的外美描绘,转⼊对它内在精神的热情讴歌。屈原在《离骚》中,曾
以“羌⽆实⽽容长”(外表好看,却⽆美好的内质),表达过对“兰”、“椒”(喻指
执掌朝政的谗佞之⾂)等辈“委其美⽽从俗”的鄙弃。橘树却不是如此。它年岁
虽少,即已抱定了“独⽴不迁”的坚定志向;它长成以后,更是“横⽽不流”、“淑离不淫”,表现出梗然坚挺的⾼风亮节;纵然⾯临百花“并谢”的岁暮,它也依然郁郁葱葱,决不肯向凛寒屈服。诗中的“愿岁并谢,与长友兮”⼀句,乃是沟通“物我”的神来之笔:它在颂橘中突然揽⼊诗⼈⾃⼰,并愿与橘树长相为友,⾯对严峻的岁⽉,这便顿使傲霜⽃雪的橘树形象,与遭谗被废、不改操守的屈
原⾃⼰叠印在了⼀起。⽽后思接千载,以“⾏⽐伯夷,置以为像兮”收结,全诗境界就⼀下得到了升华——在两位古今志⼠的遥相辉映中,前⽂所赞美的橘树精神,便全都流转、汇聚,成了⾝处逆境、不改操守的伟⼤志⼠精神之象征,
⽽⾼⾼映印在历史天幕上了!
(三)诗歌答疑
①诗中哪⼏句写了橘的⽣长习性?
(明确:后皇嘉树,橘徕服兮。受命不迁,⽣南国兮。)
②在下⽂中作者⼜从哪两个⽅⾯来具体颂橘的?
(明确:具体从橘树的外形美丽动⼈和美好精神两个⽅⾯来歌颂。)
③从哪些⽅⾯写了“橘”的外形美?
(明确:叶⼀绿;花⼀素;枝⼀曾;棘⼀剡;果⼀形抟、精⾊、内⽩)
④这些外在美⼜表现了橘怎样的精神品质,请在⽂章的后半段出相对应的句⼦。
(课⽂原句:“独⽴不迁”、“廓其⽆求”、“横⽽不流”、“闭⼼⾃慎”、“淑离不淫”、“梗其有理”。说明了“橘”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豁达正
直的精神品质。)
⑤作者仅仅只是在颂橘吗?这种通过颂橘来表达⾃⾝品性的写作⽅式是什
么
(明确:作者看来是句句写橘,但不是仅仅在颂橘,⽽是将它与⼈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赞美。这就是托物⾔志的写作⼿法。)
⑥作者是如何⾔志的?(结合诗⽂分析)
(明确:⽆论是对橘树的描述或对橘树的颂扬,作者的⽬的是为了⾔志。⽤橘的特性表达了⾃⼰扎根故
⼟、忠贞不渝的爱国情感和特⽴独⾏、怀德⾃守的⼈⽣理想。)
(需要理清诗歌的内容层次,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了解全诗主旨、作者写作意图和精神追求。)
⑦《橘颂》所讴歌和追求的的思想品格及精神是什么?
“深固难徙,受命不迁”的坚定意志和爱国情怀。
“秉德⽆私,廓其⽆求”的政治品格。
“闭⼼⾃慎,淑离不淫”的政治修养。
《橘颂》通过赞美橘树,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私”、“闭⼼⾃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
合污的精神。
(四)艺术特点
⑴托物⾔志⼿法的运⽤
《橘颂》是中国诗歌史上的第⼀⾸咏物诗。屈原巧妙地抓住橘树的⽣态和习性,运⽤类⽐联想,将它与⼈的精神、品格联系起来,给予热烈的赞美。借物抒志,以物写⼈,既沟通物我,⼜融汇古今。所以宋刘⾠翁⼜称屈原为千古“咏物之祖”。
⑵独特的语⾔风格
浪漫主义诗歌《橘颂》⼀篇,虽以“兮”字为叹,但为严格⼯整的四⾔体制,⼀反楚歌体制,⼀反楚歌之风,⼀反屈原诗作上天⼊地的⼀贯浪漫风格,先铺陈写实,咏物托志,后直抒胸臆,直歌述志,颇有中原诗歌之风。
总之,《橘颂》赞美了橘树淡泊宁静,疏远浊世,超然⾃⽴,豁达正值的精神品质。表现了屈原对“受命不迁”、“秉德⽆私”、“闭⼼⾃慎”品德精神的敬仰和爱慕,充满着热爱祖国的情怀和坚贞不渝、绝不同流合污的精神。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