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现代主义影响下的朦胧诗歌
摘要:朦胧诗歌运动是中国文学走向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但同时,介于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之间的朦胧诗歌也成为19世纪80年代以及后来的文学评论中持续争论的焦点。朦胧诗以一种模糊性、隐喻性和多义性的写作手法表达了对时代、传统和西方现代主义的看法和观点。朦胧派诗人在运用对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借鉴时,从一定程度上考虑到了西方现代主义与本土文化的契合,因此他们的诗作展示了一种演绎、变化了的现代主义理念。
关键词:朦胧诗歌;朦胧诗人;现代主义
中图分类号:i206.7  文献标识码:a
一  朦胧诗派简介
浪漫主义诗歌朦胧诗歌在艺术形式和表现手法上多采用象征和暗喻等方式,具有模糊隐晦、多义不明的特点,因此被称为“朦胧诗”。朦胧诗歌是新潮诗歌运动的产物,朦胧诗派不仅是一种诗歌派别,也是一种崭新的文学思潮。朦胧诗沿承了“五四”时期的新诗歌思想,以人作为主体的觉醒登上了历史舞台。
20世纪70年代,朦胧诗派运动中的北岛、芒克、多多等年轻诗人成立了地下文学沙龙,举办文学聚会等活动,研读中国现代文学、西方文学和哲学文籍,并交换他们自己创作的诗歌。1978年10月,北岛和芒克创办的名为《今天》的民间杂志,被看作是新潮诗歌运动的开始。北岛在《今天》创刊号的《致读者》一文中慷慨激昂地宣言:“今天,当人们重新抬起眼睛的时候,不再仅仅用一种纵的眼光停留在几千年的文化遗产上,而开始用一种横的眼光来环视周围的地平线了。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真正地了解自己的价值,从而避免可笑的妄自尊大或可悲的自暴自弃。我们的今天,植根于过去古老的沃土里,植根于为之而生、为之而死的信念中。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尚且遥远,对于我们这代人来讲,今天,只有今天!”
《今天》主要刊登朦胧诗人组织的地下文学沙龙的作品,包括一些短篇小说、文学评论和西方文学的译作,前后共出版九期,1980年底停止发行。1979年,全国性诗歌杂志《诗刊》刊登了北岛的《回答》、舒婷的《致橡树》和顾城的《歌乐山诗组》。1980年,更多选自《今天》的诗作在《诗刊》杂志上刊出。至此,朦胧诗歌从地下状态转为公开状态,为更多的读者所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