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性的浪漫——李白与拜伦比较
第1O期NolO宜宾学院JournalofYibinUniversity4l
诗性的浪漫
李白与拜伦比较
詹晓娟,熊晓霜
(四川绵阳师范学院文学与对外汉语学院,四川绵阳621000)
摘要:李白和拜伦在个性上都洒脱放浪,都过着一种漫游漂泊的生活,他们的诗作都主观自由,情感都热烈真挚.虽然不同的地域,不同的时代使他
们本质上属于不同类的诗人,却都表现出一种天真诗性的气质.
关键词:李白;拜伦;浪漫主义;天真
中图分类号:1207.2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1—5365(2009)lO一0041—04 李白与拜伦,一位生活于公元701—762年的中国盛唐转衰
时期,另一位则诞生在一千多年后的十八世纪末期的英国.无论
从历史时间还是地理位置来说,一东一西的这两位诗人之间存
在着绝对的差距,"浪漫主义"能将他们联系在一起.
"浪漫主义"一词缘起于中世纪时期的西欧文学,特指骑士
文学中骑士叙事诗这一文学体裁,这主要是就其作品的内容而
言的.到了19世纪,"浪漫主义"一词具有了更加丰富的内涵,
它既保留了作为一种文学风格的含义,又发展成一种与古典主
义文学相对的文学运动,并在其后的三十年问成为席卷欧洲各
国的主要文学思潮.在中国,1941年出版的《中国文学发展史》
中第一次使用"浪漫主义"这个概念来分析中国古典文学,提出
了从庄子,《楚辞》一直到李白等人的中国浪漫主义的文学传统.
"浪漫主义"作为文学批评术语,它是汉字音译,就其产生的语境
来说,它是理论移植.李白作为东方文化模子中的诗人,将这一
概念运用于其身上,既有"失语症"…的嫌疑,当然也可以看做是
为中国文学研究的封闭语境引人了新的思维方式和批评方法. 相反的,处在十九世纪浪漫主义文学运动风M浪尖的拜伦,在传统的西方文学批评中却是一直被排斥在外的.浪漫主义文学运动的旗手华兹华斯认为拜伦是不诚实的,虚假的,不正当的;第一个将浪漫主义作为一种文学思潮来分析的艾布拉姆斯在他的《浪漫主义诗歌的结构与风格》一文中根本没有提到拜伦,他同样认为拜伦的诗歌因为总是在讽刺挖苦而显得不真诚J.
李白与拜伦都紧紧与"浪漫主义"联系到了一起:在外国文
学史教材当中,拜伦被称为是:"……浪漫主义的一代宗师".
在中国文学史教材上,李白也被称作是:"继屈原之后,出现在我
国诗坛的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f不仅如此,浪漫性,浪漫手法
等概念如今频繁地运用于各种文学分析中,这一名词渐渐发展成为一种特定的文学风格或文学特征的描述,与它相联系的有: 善感,抒情,个性,非理性,叛逆,自由等.同为中西方伟大的诗
人,李白与拜伦在诸多方面存在同与异的交叉,尤其是在个性和气质,以及创作态度和精神等方面都表现出了一定的相似性.通过对这种相似性的分析,也许有助于更好的理解"浪漫主义"这
个概念.
,个性的浪漫——"澹荡人"和"恶魔"
李白的家庭充满了神秘彩,他出生的安西都护府碎叶城,
古时为胡蛮之地.据学术界普遍的推测,他的先祖是因罪被流放于此,在他大约五岁的时候,父亲带着他偷偷的潜回了中原,迁居绵州彰明县.盛唐时期的巴蜀是一个远离政治中心,却又比较繁荣安逸的地方,是非常理想的藏身之处.这段童年的生活经历,
在李白身上形成了融合西域游牧民族特性和南方楚文化气质的性格特征,使他远离儒家正统教育,成长为一个具有自由,热情个性品质的人.巴蜀又是黄老道教的重地,各种神话传说,封建迷
信思想都非常兴盛,这也造就了李白总有追求得道成仙的不切
实际的虚幻理想.除此之外,庶民的出生使李白一方面既向往权
利政治;一方面又缺乏必要的等级观念,疏离社会主流,反映在诗
作之中则是人世不得而放浪形骸的矛盾心理.
拜伦与李白不同,他出生于英国一个古老的贵族家庭.他的
母亲一族是斯图亚特王朝的后裔,父亲这一系则是诺曼贵族拉
收稿日期:2009—09—25
基金项目:四川省李白文化研究中心2008—2009年研究课题(LB07一O8)
作者简介:詹晓娟(1964一),女,四川德阳人,副教授,主要从事西方文学及文化应用研究;熊晓霜(1982一),女,四川泸县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从
事欧美文学研究.
42宜宾学院2009年l0期
尔夫?德?伯隆的后代.然而这样显赫的家世却并没有使拜伦
有一个幸福的童年,家庭沉积的腐朽,母亲与父亲感情上的重重
矛盾,他们性格上的种种缺陷,让他一出生就体会到了那个时代
的霉烂气息.他的父亲是个浪荡子,抛妻弃子;"他的母亲是一
个残酷得叫他害怕,庸俗得让他鄙视的女人"】,所有的亲戚都
瞧不起他们孤儿寡母,身体又有残疾的拜伦在贫穷,羞耻和孤独
当中长大.因此,拜伦一生最为痛恨的就是不公正,他向往荣誉,
激情,理想,向往一切可以摆脱那个堕落,庸俗的出生的力量.后
来拜伦继承了叔祖父的爵位和财产,他有了金钱作为手段,可以
出入议会,具备了叛逆的条件.法国启蒙运动的各种思想,拿破
仑的辉煌也深深影响了他.一方面他痛恨这个时代,他厌恶周围
的一切,因此他书写"海盗"和归隐;另一方面他又势利地倚重贵
族的称号和往日的荣耀,他以中世纪的先祖们辉煌的战绩为榜
样,他曾写道,他要像他们一样生,或者要像他们一样死.
不管是李白显得复杂的身世,还是拜伦充满矛盾的家庭,不
样的时间和环境却使这两位诗人在个性方面凸显出了相似的
浪漫主义诗歌
特质.对于李白和拜伦,可以用两个词来提炼他们的性格——
"澹荡人"和"恶魔"."澹荡"意即洒脱,放浪自适.李白的这种
个性可以从其诗句中窥见:"大雅久不作,吾衰竞谁陈"(《古风》其一),"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南陵~I]JL童入京》),不论是文学理想还是政治抱负,李白都是绢狂傲慢的,充满了舍我其谁的气势.他崇尚的人物是鲁仲连一类的侠客狂士. 他自己同样能文能武,早年游走江湖,结交朋友,纵览山河,意气风发.后来,虽服务于京朝,但同样今朝有酒今朝醉,很少顾忌朝廷禁忌,这固然导致了他的仕途多舛,但诗人放荡潇洒的性格可见一斑.他后来参与永王李磷的谋反,虽名不正言不顺,导致了
后世许多苛责,但从他的诗句"龙蟠虎踞帝王州","指挥戎虏坐
琼筵"(《永王东巡歌》)中可以看到,诗人考虑的不是政治前途, 而是一味的豪气干云,希望能驰骋沙场,笑傲江湖.
"且来享受醇酒妇人,尽情欢笑;明天再喝苏打水,听人讲
道",拜伦的这个着名诗句充分反映了他的个性特点:"从他父
系的血统里承继了放荡不羁,反抗英国旧习惯,旧思想,旧道德和IEt~L教乃至一切尝试的冒险的精神;从他母系的血统里承继了多愁善感,流动的,无常的,狂热的性格和一切妇人的适意与天才,所以,他长大了,在文艺上和人格上是一半罪恶,一半道德的融合.他的大名一天一天的传布世上,但他的人格好像谜一样, 总是猜不破,便因这个缘故"】.作为迷一样的拜伦毫无疑问地遗传了他的家族素来不光彩的历史,成年后更因为他桀骜不逊的言谈和行为成为众矢之的.不管是过去还是现在,拜伦在英国都并没有享有他在国际上应该享有的相等的声誉,"在我们大多数人认为,他的诗往往是低劣的,他的情调往往是华而不雅的,但是在国外,他的情感方式和他的人生观经过了传播,发扬和变质, 广泛流行,以至于成为重大事件的因素."从罗素的这一番话
可以看出,拜伦过于放荡洒脱的个性与英国人素来谨小慎微的性格确实格格不入,他不是属于民族性以内的,所以他是"恶魔".拜伦勋爵这个词在当时的英国具有撒旦的气质.所受到
的诽谤和排斥带给了拜伦什么呢?他无谓地说:"如果这些谣言都是真的,那我不配在英国居住;如果这些谣言都是假的,那英国不配给我居住."他向往的自由不是个人的,而是全人类的,所以他豪迈的说"若国内没有自由可为之战斗",他就去意大利,去希腊,为邻人,为正义,为所有人的解放,他说:"为自由而战吧,在
切可能之处"(《若国内没有自由可为之战斗》).
"澹荡人"和"恶魔"代表了两位诗人独特的人格,透过这两
个词可以看到那种与传统决裂的浪漫个性.
二,漫游的浪漫——虚与实的自由精神
两位诗人都留下了数量丰富,质量惊人的诗作.从他们所吟
咏的内容上来看,尽管对象千差万别,但表达的情感体验却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中最为相近的是二者对漫游的喜爱.李白年幼即跟随父亲入蜀,巴山蜀水的奇异风情深深的震撼了他,他自小仰慕游侠列士,成年后便出川,开始周游全国各地.拜伦与他的祖
国英国永远是又爱又恨,他离开了自己的国家,一次一次的远行, 这些都显示了二人不安分的灵魂和永远激荡澎湃的心灵.在二人的漫游当中,交织着的二人对政治斗争的热衷,李白几次出入长安,拜伦在欧洲各地参与战斗,这些经历给两位诗人漂泊的生涯赋予了浓重的现实彩.在对传统的浪漫主义的理解当中,尤其是十九世纪与拜伦同时期的"湖畔派诗人"那里,他们倡导的浪漫主义需要远离现实,为艺术而艺术.李白与拜伦似乎在这一点上都不够浪漫,而显得世俗.但是如果不从二者的经历而是从二者的作品人手,可以发现李白的"游仙诗"和拜伦的"东方英雄"都凸显了两位诗人心中的浪漫气质,与真正的现实无关紧要,他们追寻的永远是梦想,高高在上.
李白崇拜的诗人当中,最突出的有两个,一是孟浩然,一是谢
跳.他说i"我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赠孟浩然》),他同时希
望死后能埋在"谢家青山".这两位诗人,都是山水诗人,李白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