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应抱持什么样的儿童立场
福建宁化  赖伙琪
教育应该有自己的立场。教育活动诉求的发出者是儿童,儿童是教育的主体、依靠的对象,教育活动的最终目标是为了儿童的发展。毫无疑问,教育立场首先是儿童立场。儿童立场的内核应该是顺应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把儿童当主体,蹲下身子,用儿童的眼睛去审视世界,用儿童的耳朵去聆听心声,用儿童的心智去思考问题。
帝王蛾
尊重与呵护:把儿童当做儿童
渴望被尊重,是儿童的本能。因为尊重,将会让儿童聚集无穷的能量,形成自强的品格,洋溢自信与快乐,绽放健康和阳光。
尊重儿童,就要顺应儿童的天性。我们经常听到家长批评孩子“贪玩”。“玩”是儿童特有的本能和天性,是“自由”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席勒曾言:“只有当人在最充分意义上是人的时候,他才游戏;只有当人游戏的时候,他才是完整的人。”近年来,我们在电视中看到好几则儿童坠楼的新闻,有的被好心的大妈和大叔徒手接住,有的则遭遇不幸。究其原因,大多是家长将
儿童独自锁在家中,无人看管所致。这种可怕的束缚,同样也无法阻挡孩子们对自由的追求,他们为了“自由”,根本就不知道什么叫“高空”。对此,我们急需要做的是,蹲下身子,去理解什么是自由与快乐的童年,完整的童年又意味着什么。
尊重儿童,就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卢梭说:“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了这个次序,我们就会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实,他们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成长是伴随终身的过程,而成功只是过程中的一个符号,成长比成功更为重要。而当今的父母总是本末倒置,除要求所学科目必须精熟外,还让他们参加名目繁多的特长补习班,把孩子的作息时间安排得密不透风,让儿童的生活像上了发条的闹钟。又如高考的高分充其量只能算是一次小小的“成功”,相较于伴随一生的“成功”,那是何等的渺小,哪能用牺牲身心健康做筹码?
尊重儿童应该建构在爱的基石之上。“如果学生对你第N次发火,我们就报之以第N+1次微笑。”尊重孩子们的选择、隐私、差异,尊重他们的人格、感受,甚至是是他们的“光怪陆离”和“异想天开”。让他们在尊重的土壤里开枝散叶,在尊重的浸润中茁壮成长,长出尊严与自信,长出阳光与辉煌。尊重不是价值连城的奢侈品,它蕴藏在我们的举手投足间、只言片语中,有时只要淡淡浅笑,有事只需默默颔首,一句温馨的祝福、一声真诚的道贺……
由于尊重,所以呵护。但呵护不是溺爱,更不是无条件地迁就。现在很多孩子都是父母的掌中珠,不管是多么无理的要求,家长都会想方设法满足。这不叫“儿童立场”而是一种畸形的“儿童中心论”。
发现与欣赏:每个儿童都重要
每个儿童都是独特的个体,都存在着先天或后天的差异。差异不是差距,而是后天教育的宝贵资源。苏霍姆林斯基说:“世界上没有才能的人是没有的。问题在于教育者要去发现每一位学生的禀赋、兴趣、爱好和特长,为他们的表现和发展提供充分的条件和正确引导。”
要发现儿童,就要走近儿童。在与儿童相处中,不防让自己的身段“柔软”一些,顺着儿童的意愿走近儿童,甚至做长大的儿童,成为儿童知心的伙伴。
要发现儿童,就要研究儿童。研究儿童是发现儿童、读懂儿童、发展儿童的前提。苏霍姆林斯基在32年的教育生涯中,坚持边教学边研究,把每天对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自己的思考都详细记录在案。在短暂的52年生命中,写出40多部教育专著、600多篇教育论文和1200个儿童小故事,成为享誉国内外的“教育之父”。
优秀的教师首先是站在儿童立场上的出的儿童研究专家。研究学生应该成为教师的第一专业。我们要回到儿童原来的意义上去——自由者、游戏者、探索者;回到儿童的最伟大之处——可能性;回到儿童的生活世界去——现实世界、理想世界、虚拟世界;回到儿童的心里去——儿童的心理状况及特征。洞察儿童,研究儿童,发现儿童,教师就能由心中有书上升到目中有人的境界。
引领与培植:让每个儿童得到发展
引领是发现基础上的一种顺势而为。成长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没有千篇一律的模式,教育不能“赶牛上树”,只能是“趋牛向草”,在研究和发现的基础上,解读儿童的“最近发展区”,让他们“跳一跳”,就能品尝到“果子”的甘甜,充分激发并释放出孩子最大的潜能,让他们实现当下最棒的自我,这才是教育的真正内涵。引领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现成的知识,而是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台,点燃一支火把,为他们的终生发展奠基。也许,老师不经意的一句话,就触动了某个学生的那根弦,点燃其激情,甚至让他为此奋斗终生。在课堂上提供适合的资源,给予恰到好处的点拨,让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思考、交流、摸索、实验、探究、调查等途径生成属于自己的知识,进而培养习惯、上升能力、内化素质。
引领不能越俎代庖,不能简单地给出标准答案,经历才是财富。让儿童通过自己体验和亲身实践,生成的知识、达成的技能才能自然而然,才能品味过程的艰辛与快乐。在种类繁多的蛾子中,有一种叫“帝王蛾”,它的幼虫生长在茧中,而当它要变为成虫时必须拼尽全力往外冲,由于洞口过于狭小,不计其数的幼虫悲壮倒下。有人不愿看到这惨烈的一幕,便将洞口剪大,让幼虫都能轻而易举地钻出那可怕的牢笼,但这些没有经历过“冲杀”的蛾子,却永远与飞翔无缘,永远也无法成为真正的帝王蛾。
如果说知识与技能的引领应该是专注“生成”,那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植则重在榜样的“示范”。在行为面前,任何美妙的思想和言语都应该退避三舍,特别是对于可塑性、模仿性很强的孩子们来说,教育者的思想道德、言行举止、治学态度、学识水平等都有可能给他们造成潜移默化,甚至是定格终身的影响。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在各种教导儿童以及培养他的礼貌方法中,最简明、最容易而又最有效的办法,是把他们应该做的或是应该避免的事情的榜样,放在他们眼前……没有什么事情像榜样这样能够温和而又深刻地进入心里。”
多年前,我曾到江西一所普通学校调研。学校有些简陋,但校园的干净整洁却让我惊呆了:地上无痰迹、校园无纸屑、桌椅无刻痕、墙面无污印、门窗无破损……后来我了解到,这所
学校的校长有个雅号“扫地校长”,他每天的工作,就从校园里弯腰拾捡纸屑、擦洗污迹开始。正因为有了这样的行为示范、榜样引领,学校才处处长存真善美。
——摘自《人民教育》2013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