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和研究
吴筠
(北京电视台,北京 100022)
摘    要:当前随着电视资本运作的不断发展健全,文化类电视节目的推出也更为频繁,所展现的文化内涵对受众的影响也更加广泛和深刻。基于此,本文分析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重要性,总结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理念,思考策划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略和方向,以完善节目策划的程序性,优化策划工作的协调性。
关键词:文化类节目;公众意识;陌生感
引言:策划文化类的电视节目需要策划人对市场和受众进行全面调查,并依此根据电视节目策划和运营的一般规律,对电视节目的文化内涵、创作主题、拍摄活动、制作播出等总体策划工作进行论证,努力创新,以期创作出更具丰富文化内涵和更高观赏价值的节目。节目策划
一、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重要性分析
电视节目策划是一切电视节目的根基,优质的电视节目创意策划不仅可以使电视节目的前期准备方向清晰
、定位准确、执行顺畅,而且可以使节目的后期制作更具针对性。每一档精品节目所具备的较高知名度的和美誉度都是源自观众对节目内容的认可、与节目情感的共鸣,而这种效果的达成究其根源就是节目策划。优质的节目策划是创造高质量文化类电视节目的重要环节,策划者不仅要具备深厚的文化功底,还应树立以服务大众为中心的理念,挖掘新颖独特的文化视角,丰富节目的文化创意,通过不断丰富节目的表现形式更好地反映文化内涵,以实现节目传播效果最大化的目标。
二、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基本理念
(一)具有导向性作用
电视节目的一大重要特征是宣传和引导,在对电视文化节目进行策划的过程中,不仅要充分发挥节目的宣传引导作用,还应客观地报道和反映事物,帮助公众树立科学的公共舆论规范。与此同时也要实现有深度的报道,在社会范围内形成一系列的新思想和新道德,从而在公众需求与引导之间达成统一。
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导向决定了节目的文化内涵和文化视野。优秀的文化类电视节目远不止是对文化传统的简单寻踪,更应是对文化多维度、深层次的思考,通过节目树立文化坚守的理念、编织文化传承的纽带,为受众传递坚定的文化自信。
(二)充分考虑受众需求
任何一种类型的电视节目在策划过程中都必须考虑到受众的需求,文化类电视节目也不例外,策划者应当严格明确节目的目标,合理规划节目内容。此外,为避免枯燥乏味、说教等方式,还应对受众心理特征和兴趣进行全面地调查,以此来有效丰富节目的形式,增强节目内容的针对性,切实提高节目的可视性。
(三)加强对节目的创新
在电视节目策划的工作中,只有运用创新的原则,才能提高节目的整体吸引力,吸引更多的受众。然而,创新活动的实施不仅取决于想象力,还取决于深入的研究、信息分类、发散关联与突破约束。
三、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策略
(一)打造文化电视节目精品
1.倡导人文关怀
精品策略是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的一项重要手段。要打造精品文化类电视节目,就内容策划而言,不仅需要更加深入地挖掘源节目主体深厚的文化底蕴,也应充分注重对人文精神的展现,人文精神是指以人为本,能够真正做到对人的关心、关注和关怀。比如《见字如面》,坚持“纯美依旧,不负相思”,节目的形式是“读信”, 担任朗读者的“明星”们卸去往日“耀眼的光环”,以朴素而真挚的情感带领观众走进那些
依然鲜活的时代场景,还原人物故事精彩的瞬间,品读中国人特有的精神情怀和生活智慧。节目的策划看似简单,实则精巧,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原则,感怀不绝于心。这样的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值得借鉴。弘扬优秀传统,倡导人文关怀,不仅仅提高了文化类节目的文化内涵和品位,更重要的是通过这条情感的纽带,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变得鲜活起来,再也不是遥不可及,文化的传承也因此得以在受众的心中生根发芽。
2.强调公众意识
强调公众意识已成为文化类电视节目策划中一项重要原则,节目策划者需要充分了解受众的文化需求,把握时代脉搏。在近年涌现的文化类电视节目中,已有相当数量的节目从过去的曲高和寡过渡到雅俗共赏,越来越多的文化类电视节目实现了大众化改良的目标。其中,娱乐类节目部分元素的成功引入,一改往日文化类电视节目教科书式的高冷范儿,搭建了节目与更广泛受众之间的一座桥梁。例如《中国诗词大会》,百人团对擂的设计从形式到内容都为这档文化类节目恰到好处地植入了综艺娱乐元素。紧张激烈的对决氛围与诗词内敛的文字之美形成鲜明的对比,现场声光电、先进的音视频手段营造的科技感、时尚感与诗词的传统之美相得益彰。节目对受众的吸引力及其参与感都被更加有效地激发,文化的传播也实现了对枯燥说教的摒弃,以受众喜闻乐见的方式,真正实现了润物细无声。
(二)增强节目的观赏价值和文化内涵
真正的高质量文化节目,需要充分利用地方文化资源,将民族传统特和时代特进行高效融合,以新的方式体现地方传统的精神风貌,这将大大增加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观赏价值和美学内涵[2]。策划文化类电视节目应执行创新策略,实现创新应当以事实为基础,追求文化价值。这其中比较重要的一个环节是对节目的内容进行创新,策划者应向多个方面注入新理念,包括节目题材选择、节目目标设定、节目主题、节目的演绎方式等。如在拍摄题材的选择上,无需局限于历史和人文学科,而应拓宽视野,结合新技术的应用,在前人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做出合理大胆的尝试,敢于开拓创新。此外,在文化节目的策划中选题的创新也体现在视角的创新,策划者能否在对文化节目选题进行深入、多层次的研究后,寻出新颖、独到的切入点,也成为了创造高质量、独特的文化节目的关键。另外,文化类电视节目的创新必须秉承“以人为本”的理念,从受众的角度分析他们的具体心理需求,关注现代人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方式,从历史发展的角度来解读情感。对受众情感的持续关注可谓是文化类节目创新的源动力。只有体现真正的人文关怀,才能引发受众更多的共鸣,也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节目的潜在效果,实现真正的创新。
(下转第196页)
194
(上接第194页)
(三)增强节目的陌生感
对电视观众而言,电视节目具备陌生化的效果更容易使观众产生新鲜感和惊喜感。能够吸引观众眼球的电视节目内容,普遍的特征是与观众的心理预期有较大的差异,具有去熟悉化的特点。节目往往通过精彩的环节和揭晓悬念的部分增强节目的陌生感,让观众耳目一新,成为吸引节目受众的关键。如果电视节目在的内容和形式上无法带给观众更多的 “惊喜”,那么这个节目就很难吸引受众。因此在保证内容合乎情理的基础上,电视节目的策划可以充分运用“陌生化”理论。
就电视文化类节目策划而言,首先应避免“程式化”的设计手法。在题材选择、内容设置、节目形式的设计等方面,应充分考量,尽力挖掘更多新鲜元素,避免令观众产生过于熟悉的感觉。“陌生化”理论的体现令不少文化类电视节目独具特,迸发出勃勃生机。如《上新了,故宫》、《遇见天坛》,古老的故宫、天坛与年轻的身影们不期而遇,节目中故宫众多公众不曾踏足的场所、天坛在设计建造时精妙的构思,让熟悉它们的观众也不禁为之感慨。可以说,这种“熟悉的陌生化”贯穿了节目始终。从实地探访到情景再现,现实与历史遥相呼应,在历史中探寻当下疑问,在现实中慨叹历史的发展。节目中每一处呈现都经过悉心考量、精心设计,从服化道到新媒体技术手段的应用,彻底打破“熟悉”与“陌生”的隔阂,带领观众在其中尽情穿梭,尽享传统文化之美。
文化类电视节目在“陌生感”理论的应用上,不仅仅在信息的传递上占有优势,往往还会给受众的情感体
验带来惊喜,使节目愈发打动人、感染人,从而极大地加强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如《经典咏流传》通过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相结合的方式,令人耳目一新。古典诗词和流行音乐看似毫不相干的品类,二者之间理应充满彻底的“陌生感”,但节目却将二者很好地融合在了一起。究其原因是节目在二者的“陌生”之间到了相互依存的“熟悉”:诗词充满韵律,音乐需要表达。诗词以文字示人,音乐以旋律入耳,二者结合带给受众的是全方位的情感体验。节目以现代人特别是年轻人更乐于接受的流行音乐为载体,传播古典诗词的文字之美,体会诗词的意境之美,不仅仅是一种全新的视听体验,更为传统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结论:文化类电视节目的策划工作至关重要,关系到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在策划文化类电视节目时应以坚定文化自信、倡导文化坚守、引导文化传承为己任。在进行节目策划创新时,充分考量大众文化需求,倡导人文关怀,丰富文化类电视节目的观赏价值和思想内涵,在内容上紧扣时代脉搏,在呈现上紧跟时代步伐,为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传承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关夷君,张兴宇.“文化自信”背景下电视综艺节目的文化传播效果优化路径研究[J].视听,2021(02):29-31.
[2]吕璟纯.电视文化类节目主持人语言特及发展[J].传媒论坛,2021,4(02):67-68.
[3]赵梓含. 文化类电视节目创新策略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三)语言组织能力
传统媒体主持人大多数是在演播厅进行播讲,会提前备稿。演播室的情况多为可控的。如今,只要有电子设备,人人都可快速到达第一现场,不可控因素增加。这需要主持人有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在第一时间快速、清晰地讲明事情发生的过程。传统主持人语言组织能力的提升需要主持人平时注重知识的积累,除了专业知识的学习还要注重综合知识的学习。新媒体环境下的主持人要涉足政治、经济、社会文化领域,关注时政,学会分析问题,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主持人可以在平时做到博览书丰富其知识储备。良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能够在发生危机时淡然处之,不动声地处理好问题。
(四)风格塑造能力
在新媒体环境下,受众获取知识的能力、方法逐渐多元化。受众对于内容的诉求更上一层,主持人需要对同一事件从不同方面讲解才能吸引受众。在当下,主持人要注重特解读,抛弃过去“传声筒”的身份。传统主持人在新媒体环境下需要学会有思想的发声,用更强的辨别能力筛选信息,从新的角度和形式进行“实心人”的发声。例如,央视段子手朱广权在播报新闻时频出金句,适度引用网络语言,一度成为新晋网红。他在赢得网民的大片喝彩同时也增强了信息传播效果。网络的发展突破了时空和地域的限制,带来了信息碎片化、泛滥化,在信息海洋中,没有特点容易淹没于此。传统主持人需要寻自身特
点,塑造独特风格才能脱颖而出。风格的塑造也需要提升专业知识能力、具备临场反应能力以及高超的语言组织能力。
互联网不仅改变了人们传统的生活娱乐方式,也对传统媒体从业者提出了新的要求。虽然当下越来越多的节目存在“去主持人化”的现象,但主持人在信息传播过程中还是具有“把关”的作用。网络媒体的发展需要传统媒体提高警惕,当下的传统主持人不仅拥有靓丽的外形,还要有较强的应变能力、语言组织能力以及风格塑造能力。一个时代不一定会有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但一个优秀的主持人会存于好几个时代。因此,传统主持人要想存于时代需在保持原有职业素养的基础上应与时俱进,抓住机遇勇敢做出符合新时代的改变。
参考文献:
[1] 张秋.新媒体语境下创新扩散理论的不适应与发展[J].青年记者,2016(8).
[2]宋剑乔.浅析融媒体时代主持人的角转向[J].新闻研究导刊,(2019)05-0063-0.
[3]刘思伽.电视新闻播音主持的全媒体生存[J].艺术科技,2013(5).
[4]江好.新媒体环境下传统主持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J].今传媒,2015(1).
作者简介:李曼(1999.09-),女,汉族,本科,四川广安人,研究方向:播音与主持艺术。
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