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读书是通往梦想的⼀个途径,读⼀本好书,让我们得以明净如⽔,开阔视野,丰富阅历,益于⼈⽣。下⾯是®⽆忧考⽹分享的有关读书的⽂⾔⽂精选。欢迎阅读参考!
1.有关读书的⽂⾔⽂精选
  读书要三到
  朱熹〔宋代〕
  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字,不可少⼀字,不可多⼀字,不可倒⼀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数遍,⾃然上⼝,久远不忘。古⼈云,“读书百遍,其义⾃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到,眼到,⼝到。⼼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眼既不专⼀,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到最急。⼼既到矣,眼⼝岂不到乎?
  译⽂
  只要是读书,就要每个字都读得很⼤声,不可以读错⼀个字,不可以少读⼀个字,不可以多读⼀个字,不可以读颠倒⼀个字,不可以勉强硬记,只要多读⼏遍,⾃然⽽然就顺⼝⽽出,即使时间久了也不会忘记。古⼈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见。”就是说书读得熟了,那么不依靠别⼈解释说明,⾃然就会明⽩它的道理了。我曾经说过:读书有三到,谓⼼到、眼到、⼝到。⼼思不在书本上,那么眼睛就不会仔细看,
⼼和眼既然不专⼼致志,却只是随随便便地读,就⼀定不能记住,即使记住了也不能长久。三到之中,⼼到最重要。⼼既然已经到了,眼和⼝难道会不到吗?
  注释
  误:错。
  倒:颠倒。
  牵强暗记:勉强默背⼤意。
  见:同“现”,表露出来。
  晓:知道。
  漫浪:随随便便,漫不经⼼。
  急:重要,要紧。
  矣:相当于“了”
  岂:难道。
  乎:吗,语⽓词。
  余尝谓:我曾经说过。谓,说。
2.有关读书的⽂⾔⽂精选
  上曾⼦固龙图书
  张⽾〔宋代〕
  某尝以谓君⼦之⽂章,不浮于其德,其刚柔缓急之⽓,繁简舒敏之节,⼀出乎其诚,不隐其所已⾄,不强其所不知,譬之楚⼈之必为楚声,秦⼈之必⾐秦服也。惟其⾔不浮乎其⼼,故因其⾔⽽求之,则潜德道志,不可隐伏。盖古之⼈不知⾔则⽆以知⼈,⽽世之惑者,徒知夫⾔与德⼆者不可以相通,或信其⾔⽽疑其⾏。呜呼!是徒知其⼀,⽽不知夫君⼦之⽂章,固出于其德,与夫⽆其德⽽有其⾔者异位也。某之初为⽂,最喜读左⽒、《离骚》之书。丘明之⽂美矣,然其⾏事不见于后,不可得⽽考。屈平之仁,不忍私其⾝,其⽓道,其趣⾼,故其⾔反覆曲折,初疑于繁,左顾右挽,中疑其迂,然⾄诚恻怛于其⼼,故其⾔周密⽽不厌。考乎其终,⽽知其仁也愤⽽⾮怼也,异⽽⾃洁⽽⾮私也,彷徨悲嗟,卒⽆存省之者,故剖志决虑以⽆⾃显,此屈原之忠也。故其⽂如明珠美⽟,丽⽽可悦也;如秋风夜露,凄忽⽽感恻也;如神仙烟云,⾼远⽽不可挹也。惟其⾔以考其事,其有不合者乎?
  ⾃三代以来,最喜读太史公、韩退之之⽂。司马迁奇迈慷慨,⾃其少时,周游天下,交结豪杰。其学长于讨论寻绎前世之迹,负⽓敢⾔,以蹈于祸。故其⽂章疏荡明⽩,简朴⽽驰骋。惟其平⽣之志有所郁于中,故其余章末句,时有感激⽽不泄者。韩愈之⽂如先王之⾐冠,郊庙之江⿍俎,⾄其放逸超卓,不可收揽,则极⾔语之怀巧,有不⾜以过之者。嗟乎!退之之于唐,
盖不试遇矣。然其犯⼈主,忤权⾂,临义⽽忘难,刚毅⽽信实,⽽其学⼜能独出于道德灭裂之后,纂孔孟之余绪以⾃⽴其说,则愈之⽂章虽欲不如是,盖不可得也。
  ⾃唐以来,更五代之纷纭。宋兴,锄叛⽽讨亡。及仁宗之朝,天下⼤定,兵⼽不试,休养⽣息,⽇趋于富盛之域。⼠⼤夫之游于其时者,谈笑佚乐,⽆复向者幽忧不平之⽓,天下之⽂章稍稍兴起。⽽庐陵欧阳公始为古⽂,近揆两汉,远追三代,⽽出于孟轲、韩愈之间,以⽴⼀家之⾔,积习⽽益⾼,淬濯⽽益新。⽽后四⽅学者,始耻其旧⽽惟古之求。⽽欧阳公于是时,实持其权以开引天下豪杰,⽽世之号能⽂章者,其出欧阳之门者居⼗九焉。⽽执事实为之冠,其⽂章论议与之上下。闻之先达,以谓公之⽂其兴虽后于欧公,屹然欧公之所畏,忘其后来⽽论及者也。某⾃初读书,即知读执事之⽂,既思⽽思之,⼴求远访,以⽇揽其变,呜呼!如公者真极天下之⽂者欤!
  译⽂
  我曾认为君⼦的⽂章,不应该只停留在道徳的表层,它的刚柔缓急的⽓韵,繁简舒敏的格调,全出⾃
他的诚⼼,不遮掩他已知的,不强求他所不知的,好⽐楚⼈必说楚话,秦⼈必穿秦⾐。只有他的⾔语不停留在⼼的外⾯,因此根据他的⾔语来推究他,那么(他)潜藏的道德⼼志,就藏不住了。古⼈不知⾔就不能知⼈,⽽世上的糊涂⼈,只知⾔与德不可以相通,或者信其⾔却疑其⾏。唉!这是只知其⼀,却不知君⼦的⽂章,固然出于其德,其实与那些⽆其德却有其⾔的⼈情况不同。我刚开始写⽂章时,最喜欢读左丘明、《离骚》这类书。左丘明的⽂章是华美的,但他的⾏事却不见流传于后,不能得以考证他。屈原之仁,不愿为⾃⾝谋私利,他的⽓韵趣味⾼超,因此他的⾔语翻来覆去曲曲折折,起初怀疑他太繁琐,左顾右挽,中间怀疑他迂阔,然⽽他的⼼思⾄诚恳切,因此他的⾔语周密不⽌。推究到最终,才知其仁,他是愤怒⽽⾮怨怼,不与⼈同流合污,⾃洁其⾝⽽不是为⼰谋利,彷徨悲叹,最终却没有安慰他的⼈,因此他的⼼思明⽩却没有显露⾃我,这是屈原之忠。因此他的⽂章如明珠美⽟,华丽悦⼈;如秋风夜露,凄然感⼈;如神仙烟云,⾼远⽽不可触及。根据他的⾔语来推究其事,难道有对不上的么?
  ⾃三代以来,我最喜读司马迁、韩愈的⽂章。司马迁超出俗,慷慨激昂,从他年少时,周游天下,结交豪杰。他的学问擅长于讨论寻究前世的踪迹,凭恃意⽓敢于说话,⽽遭遇灾祸。因此他的⽂章疏荡明⽩,简朴奔放。只因他的平⽣志向郁积于⼼,因此他的只⾔⽚语,常有感怀激愤却不能宣泄。韩愈的⽂章如先王⾐冠,庙堂礼器,放逸超卓,⼀发不可收,极尽⾔语的巧妙,有不⾜也有过头。啊!韩愈在唐朝,⼤概也是命途多⾇。然⽽他冒犯君王,对抗权⾂,守义忘难,刚毅信实,⽽他的学识⼜能独⾃在道德灭裂之后,继承孔孟之遗风⽽⾃⽴其说,那么韩愈的⽂章虽然不想这样,却不能实现。
  ⾃唐以来,历经五代之纷纭。宋朝兴起,铲锄叛乱,攻灭他国。等到仁宗即位,天下基本平定,兵⼽不起,休养⽣
  息,⼀天⽐⼀天强盛。⼠⼤夫在那时游乐,谈笑佚乐,不再有之前幽忧不平之⽓,天下的⽂章渐渐兴起。⽽庐陵欧阳先⽣才写古⽂,近者揣度两汉,远者追溯三代,继承孟轲、韩愈之风,来建⽴⼀家之⾔,积习更⾼,锤炼更新。然后四⽅求学之⼈,才以他们已有的⽂风为耻,只追求古⽂。欧阳先⽣在那个时候,实际上把持重⼼来引导天下豪杰,⽽世上那些号称能写⽂章的⼈,⼗有⼋九出⾃欧阳先⽣门下。⽽您是这些⼈中最出⾊的,您的⽂章论议,可以与欧阳相提并论。先达之⼈听闻,认为您的⽂章虽然兴起于欧阳后,却⾼⾼耸⽴,⾜以被欧阳所敬畏,忘记后来那些论及此事的⼈。我从起初读书时,就知道读您的⽂章,已经思考了还要继续思考,绞尽脑汁,来每天探究他的变化,啊,像您这样的⼈,真是天下⽂章最⽜逼的⼈呀。
  注释
  纂:继承。
  试:使⽤。
  揆:揣度。
  ⽇趋:⼀天⼀天地⾛向;逐渐地。
  佚乐:悠闲安乐。
3.有关读书的⽂⾔⽂精选
  司马光好学
  朱熹〔宋代〕
  司马温公幼时,患记问不若⼈。居讲习,众兄弟既成诵,游息矣;独下帷绝编,迨能倍诵乃⽌。⽤⼒多者收功远,其所精诵,乃终⾝不忘也。温公尝⾔:“书不可不成诵。或在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思其义,所得多矣。”(选⾃朱熹编辑的《三朝名⾂⾔⾏录》)
  译⽂
  司马光幼年时,担⼼⾃⼰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不如别⼈,所以⼤家在⼀起学习讨论时,别的兄弟会背诵了,就去玩耍休息;(司马光却)独⾃留下来,专⼼刻苦地读书,⼀直到能够背的烂熟于⼼为⽌。(因为)读书时下的⼯夫多,收获⼤,(所以)他所精读和背诵过的书,就能终⾝不忘。司马光曾经说:“读书不能不背诵,当你在骑马⾛路的时候,在半夜睡不着
觉的时候,吟咏读过的⽂章,想想它的意思,收获就会⾮常⼤!”
  注释
  司马温公:司马光死后被追赠以温国公的称号,故称温国公。
  患:担忧,忧虑。
  不若:⽐不上。
  众:众多。
  既:已经。
  迨:到;等到。
  倍诵:“倍”通“背”,背诵。
  乃:于是,就。
  尝:曾经。
  或:有时。
  咏:吟咏。
  帷:原指汉代董仲舒下帷讲学,三年不看窗外事。这⾥借此指专⼼读书。
  绝编:据《史记·孔⼦世家》记载,孔⼦读《周易》,“韦编三绝”(意思是,翻阅的次数多了,编⽊简的⽜⽪绳⼦被多次折断),这⾥借此指读书勤奋。
  中夜:半夜。
4.有关读书的⽂⾔⽂精选
  李⽣论善学者
  论语〔先秦〕
  王⽣好学⽽不得法。其友李⽣问之⽈:“或谓君不善学,信乎?”王⽣不说,⽈:“凡师之所⾔,吾悉能志之,是不亦善学乎?”李⽣说之⽈:“孔⼦云‘学⽽不思则罔’,盖学贵善思,君但志之⽽不思之,终必⽆所成,何以谓之善学也?”王⽣益愠,不应⽽还⾛。居五⽇,李⽣故寻王⽣,告之⽈:“夫善学者不耻下
问,择善⽽从之,冀闻道也。余⼀⾔未尽,⽽君变⾊以去。⼏欲拒⼈千⾥之外,其择善学者所应有邪?学者之⼤忌,莫逾⾃厌,盍改之乎?不然,迨年事蹉跎,虽欲改励,恐不及矣!”王⽣惊觉,谢⽈:“余不敏,今⽇始知君⾔之善。请铭之坐右,以昭炯戒。”
  译⽂
  王⽣喜欢学习,却得不到⽅法。他的朋友李⽣问他说:“有⼈说你不善于学习,确实是这样吗?”王⽣不⾼兴了,说:“凡是⽼师所讲的,我都能记住,这难道不是善于学习吗?”李⽣劝他说:“孔⼦说‘只学习⽽不思考就会迷惑⽽⽆所得’,学习贵在于善于思考,你只是记住⽼师所讲的知识,但没有去思考,最终⼀定不会有什么成就,怎么能说你善于学习呢?”王⽣更加⽣⽓,不回答李⽣的话转⾝就跑开了。过了五天,李⽣特意到王⽣,告诉他说:“那些善于学习的⼈不把向地位⽐⾃⼰低的⼈请教当成耻辱,选择的⼈⽽跟随他,是希望听到真理啊!我⼀段话还没有说完,你就变了脸⾊离开了。⼏乎想要把⼈挡在千⾥之外,这是区别于善于学习的⼈所应该有的么?学习最忌讳的事,莫过于满⾜⾃⼰所学的知识,你为什么不改正呢?如果你不改正,等到你年纪⼤了,即使想改过⾃勉,恐怕也来不及了!”王⽣这才醒悟过来,道歉说:“我真不聪明,这才知道你说得对。请允许我把您的话刻在我座位的右侧,当做座右铭,来展⽰明显的警戒。”
  注释
  志(zhì):记住。
  说(shuì):劝说
  还(xuán):通“旋”,转⾝。
  迨(daì):等到。
  蹉跎(cuōtuó):时光⽩⽩流逝。
  坐:通“座”,座位。
  愠:恼⽕,⽣⽓。关于读书的文章
5.有关读书的⽂⾔⽂精选
  王冕好学
  宋濂〔明代〕
  王冕者,诸暨⼈。七⼋岁时,⽗命牧⽜陇上,窃⼊学舍,听诸⽣诵书;听已,辄默记。暮归,忘其⽜。
或牵⽜来责蹊⽥者。⽗怒,挞之,已⽽复如初。母⽈:“⼉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夜潜出,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佛像多⼟偶,狞恶可怖;冕⼩⼉,恬若不见。
  安阳韩性闻⽽异之,录为弟⼦,学遂为通儒。性卒,门⼈事冕如事性。时冕⽗已卒,即迎母⼊越城就养。久之,母思还故⾥,冕买⽩⽜驾母车,⾃被古冠服随车后。乡⾥⼉竞遮道讪笑,冕亦笑。选⾃《元史·王冕传》
  译⽂
  王冕是诸暨县⼈。七⼋岁时,⽗亲叫他在⽥地上放⽜,他偷偷地跑进学堂去听学⽣念书。听完以后,总是默默地记住。傍晚回家,他把放牧的⽜都忘记了,有⼈牵着⽜来责骂他们家的⽜践踏⽥地,踩坏了庄稼。王冕的⽗亲⼤怒,打了王冕⼀顿。事情过后,他仍是这样。他的母亲说:“这孩⼦想读书这样⼊迷,何不由着他呢?”王冕从此以后就离开家,寄住在寺庙⾥。⼀到夜⾥,他就暗暗地⾛出来,坐在佛像的膝盖上,⼿⾥拿着书就借着佛像前长明灯的灯光诵读,书声琅琅⼀直读到天亮。佛像⼤多是泥塑的,⼀个个⾯⽬狰狞凶恶,令⼈害怕。王冕虽是⼩孩,却神⾊安然,好像没有看见似的。安阳的韩性听说以后对此感到很惊讶,收他做弟⼦,后来他成了⼤学问家。韩性死后,他的门⼈像侍奉韩性⼀样的侍奉王冕。那时王冕的⽗亲已死,王冕便将母亲带⼊越城供养。时间久了,母亲想念故乡,王冕就买了头⽩⽜驾着母亲,⾃⼰穿戴着古式的帽⼦⾐服跟随在车⼦后⾯,乡⾥的⼩孩都聚集在道两旁笑,王冕也笑。
  注释
  牧:放牧。
  陇:⽥埂。
  窃:偷偷地,暗中。
  辄:总是(常常)、就。
  或:有⼈;有的⼈
  蹊⽥:践踏⽥地,指踩坏了庄稼
  挞:鞭打。
  曷:通“何”,为什么。
  去:古义—离开,离去。今义:到、去。
  潜:暗暗地、悄悄地。
  执策:拿着书卷。
  旦:早晨,天亮。
  狞恶可怖:狰狞凶恶,令⼈害怕。
  恬:⼼神安适。
  异:(意动)。
  已⽽:不久。
  诸:众多。
  如此:像这样。
  琅琅:拟声词,形容朗朗的读书声。
  策:原指书写⽤的⽵⽚,这⾥代指书本。  旦:早晨儒:读书⼈。
  ⼀词多义(之)
  ⽗怒,垯之:他。
  执策应长明灯读之:⽆实义。
  “被”通“披”:穿戴。
  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