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
古诗三首 
教学目标
1.认识“屠、苏”等7个生字,会写“符、欲”等11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默写《清明》。
3.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教学重点
1.能借助注释了解诗句的意思,描述诗中的节日情景。
2.将课文学习与综合性学习结合起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积极性。
教学难点
借助图画和注解读懂古诗,感受不同节日的气氛。
教学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积累有关节日的古诗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型
新授
第一课时 《元日》
个性化备注
一、谈话导入,引出课题
1.我们中华民族已经有五千年的历史了,在这灿若星河的历史长卷中,中华传统文化更是熠熠生辉。今天就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古诗三首》,一起感受古代节日的别样魅力!
2.教师板书课题:(古诗三首)出示课件1:
二、整体感知,认字读词
  1.自读课文,初步感知。:出示课件2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古诗三首》,一定要注意以下几点
(2)学生自由朗读,纠正读音。
(3)指名朗读,师生评价,指出易错读音。
2.生字识记,书写指导。
(1)短短的时间里,你们就把古诗读得滚瓜烂熟,可真厉害!看,调皮的生字宝宝们跳到了大屏幕上,你们还认识吗?出示课件3
(2)谁来说说你有哪些识字小妙招?
预设:加一加、字理识字。出示课件4
(3)一本课要求会写的字在书写上有什么规律和应该注意的地方。
本课要求会写的生字共有11个生字。上下结构的字有2个,分别是“符、兄”;左右结构的有8个,其中“魂、借、酒、何、独、佳”为左窄右宽的字,而“牧、欲”是左右同宽的字。出示课件5
观察“欲”“牧”字在田字格中位置及笔画,注意:“牛”作偏旁时,第二个横要变成提;“牛”作偏旁时的笔顺与“牛”字不同。出示课件6
(4)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三、诗词品析,深入探究
下面,就让我们跟随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脚步一起走进《元日》,看看当时人们欢度佳节的热闹场面。板书:(元日)出示课件7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3.出示带有朗读节奏标志的古诗,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读音和朗读节奏。指导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出示课件8
4.齐读。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1.王安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改革家,他当时正出任宰相,推行新法。王安石对新政充满信心,他希望能够通过革除旧政,施行新政,使国家富强起来,人民富裕起来。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正如眼前人们把新的桃符代替旧的一样,于是有感而发,创作了此诗。出示课件9
2.结合实际“说”春节。
通过对课文的初步学习,你们知道“元日”是一年中的哪一天吗?
师:“元日”就是一年的第一天,也就是现在的“春节”。春节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请同学们说一说,你是怎样欢度佳节的?
学生交流,教师引导,总结归纳。
师总结:欢度佳节时人们要——放鞭炮、吃年夜饭、贴对联、包饺子、穿新衣、拜年(引导学生知道人们辞旧迎新,用不同的方式表达着新年的希冀。)
借助注释,品析诗句
1.小组合作:借助注释谈谈你对诗句的理解?你看到了怎样的场景并体会作者的心情?出示课件10
2.集体交流,师生评议。
①第一句“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抓住关键词“除”和“屠苏”的词意,理解诗甸的意思。出示课件11
教师适时解读“爆竹”“屠苏酒”的演变和象征意义,加深对诗句的理解。
出示课件12、13
②第二句“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解读关键词语“总”“曈曈日”的意思,结合图片了解“桃符”的演变和寓意,加深对诗句的理解。出示课件14、15
③描绘画面,梳理诗意。
这首诗中藏着很多古人过春节的画面,你从中看到了哪些过春节的习俗?板书:(放爆竹、喝屠苏酒、换桃符)请你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样的画面?出示课件16
想象画面,体味情感
1.在你们的描述当中,我仿佛看到了快乐的面容,听到了高兴的笑声,甚至还闻到了浓浓的烟火味。下面,请你试着把诗中欢快、热闹、喜庆的场面读出来吧。
①指名朗读。学生自由评议。
②教师指导:朗读前两句时语气欢快,语调要上扬。后两句要读出春节时的喜庆氛围。
③教师范读,指名读,指名领读,学生齐读。
2.归纳总结,情感升华。
好一个热闹、喜庆的元日,如果用文中的一个字来形容王安石此时的心情,那莫过于一个“”字吧。板书:(
元日一诗有哪些节日场景?是什么样的节日氛围?出示课件17
3.让我们在背诵中再次感受作者的心情!抽取学生参照板书、课件提示进行背诵。出示课件18
4.学习古诗方法归纳总结出示课件19
板书
        古诗三首
     放爆竹    喝屠苏酒
元日             (春风  曈曈日)
                        换桃符
作业
1.背诵《元日》
2.抄写第九课生字
反思
第二课时  《清明》
个性化备注
一、旧知回顾,导入新课
1.复习古诗《元日》。
  在上节课的学习中,我们知道了在古代春节这一天,人们便有了放爆竹、喝屠苏酒和换桃符、贴对联等节日习俗。
  2.回忆《元日》的学习方法。
这节课我们就运用《元日》的学习方法,来学习《清明》和《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两首古诗。梳理《元日》的学习方法:出示课件21
二、自主学习古诗 《清明》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朗读这首古诗,注意看清字形,读准字音。
2.指名朗读。
3.出示带有朗读节奏标志的古诗,老师范读,学生注意听读音和朗读节奏。教师指导学生再读,读出韵味和节奏。
4.齐读。出示课件23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简介作者及这首古诗的历史地位。出示课件24
小组合作学习:借注释解诗意 出示课件25
1.抓住重点词,理解诗句意思。
    (1)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古诗的方法,来细细赏析这首古诗吧!
(2)小组交流,师生评议。
1.①“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出示课件26、27
一起看“雨纷纷”和“欲断魂”这两个词语分别写出了什么?
指导朗读:一个“雨纷纷”衬托了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思,前两句应低沉舒缓,以表现心情凄凉,请同学们想象诗句描绘的意境,再来读一读。
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2.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中是谁向谁借问?“遥”又是什么意思? 出示课件28
诗人在询问牧童;“遥”是遥远的意思。出示课件29
3.诗人和牧童会有怎样的一番对话呢?请加入自己的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这个场景吧!
4.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来朗读这两句诗呢?板书:(遥 愁闷
指名再读、师范读、齐读。
想象画面,体味情感
1.说一说:《清明》一诗描绘了这个节日怎样的图画?表现了作者什么情感? 出示课件30
2.诗人满怀哀伤,向牧童打听哪里有酒家,他只想此刻避避雨,顺便饮几杯小酒,借酒消愁,暂时除去一些心中的烦忧吧。现在让我们合上课本,化身成诗人,尝试着背一背这首诗吧!
3.梳理总结,指导默写古诗。提醒注意“纷、魂、何、遥”等易写错的字,和形近字“粉、鬼、荷、摇”进行区分。出示课件31
三、自主学习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读出节奏。出示课件33
走近作者,了解背景  出示课件34
诗题:诗人王维在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思念自己远在家乡的兄弟。(诗题较长,要求读出节奏,指名再读诗题)
根据注释,我们知道了九月九日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这一天都有哪些风俗习惯呢?请学生说一说重阳节的风俗。出示课件35
合作学习:借注释解诗意、体味情感
1.下面我们以小组为单位,按照抓住重点词语理解古诗的方法,来细细赏析这首故事吧!出示课件36
2.集体交流,当堂评议。
①学习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课件37、38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独、异、佳节、倍”进行理解。
“独”指独自一人,“异”指异地他乡,在本课指长安。
“佳”指美好,“佳节”就是美好的节日。越是美好的节日,就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所以“倍”指更加。    板书:(独、倍)
漂泊他乡的游子,谁不思念自己的亲人呢?请能带着自己的理解朗读这两句诗呢?(读出思念之情,孤独之感)
指名读,老师相机指导朗读:一个“独”字写出了诗人的孤独、寂寞,所以朗读时语气要惆怅,语调要低沉、舒缓。
指生再读,师范读,生齐读。
②学习第二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出示课件39
抓住关键词语“遥知、登高、插茱萸”进行理解。
诗人就是这样深深地思念着自己的亲人的,而他的亲人此时在干什么呢?预设:登高、插茱萸  出示课件40
结合风俗习惯,和同桌梳理诗意。
指导朗读: “少一人”表现了诗人不能与亲人团聚的无可奈何和遗憾的心情,要加重读音,这两句是诗人的遐想,可以把节奏放慢。板书:少一人
指生读,师范读,生齐读。
5.①指名朗读全诗,学生评议。出示课件41
②教师指导朗读,体会诗人的情感变化。
③教师范读,指名读,学生齐读。
6.梳理总结  出示课件42
7.下面,让我们带上自己的理解,再来背背这首诗,感受作者的思乡怀亲之情吧!
板书:思乡怀亲出示课件43
四、古诗迁移,拓展延伸
我国有很多的传统节日,如春节、端午节,这些节日都有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习俗,谁来说说你还知道哪些节日和有关的风俗习惯呢?
板书
重阳诗句
                              愁闷
                  清明      欲断魂    愁闷  
                                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倍         思乡怀亲
                              少一人
作业
1.完成第九课基训
2.观察日历一还有哪些传统节日,并收集相关资料
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