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庭坚《鄂州南楼书事》苏轼《鹧鸪天》阅读答案对比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并作南楼一味凉。
    鹧鸪天①
重阳诗句    苏轼
    林断山明竹隐墙,乱蝉衰草小池塘。
    翻空白鸟时时见,照水红蕖②细细香。
    村舍外,古城旁,杖藜徐步转斜阳。
    殷勤昨夜三更雨,又得浮生一日凉。
    注释:①此词为苏轼在黄州时所作。蕖:荷花。
    ⑵林断山明:树林断绝处,山峰显现出来。
    ⑶翻空:飞翔在空中。
    ⑷红蕖(qú):荷花。
    ⑸古城:当指黄州古城。
    ⑹杖藜:拄着藜杖。杜甫《漫兴九首》其五:“杖藜徐步立芳洲。”藜:一种草本植物,这里指藜木拐杖。
    ⑺殷勤:劳驾,有劳。
    ⑻浮生:意为世事不定,人生短促。李涉《题鹤林寺僧舍》:“偶经竹院逢僧话,又得浮生半日闲。”[
    ⑴请比较黄诗苏词在写景的内容和手法上有何相同之处。(3分)
    ⑵黄诗苏词中都有一个“凉”字,所蕴含的情怀有何不同?(4分)
    【参考答案】:
    (1)二者都写了水上荷花(山光水),都使用了融情于景的手法(情景交融),淡淡的荷花清香中飘逸出淡雅宁静的气息。
    (2)黄诗中的“凉”是指暑气中的凉爽,苏词中的“凉”是指秋雨后的凉意;黄诗的“凉”流露出诗人愉悦的心情,苏词中的“凉”透露出词人贬谪黄州怀才不遇的凄凉心境(无奈心情),(苏词中的“又得浮生一日凉”也可理解为被贬时的旷达情怀。)
    【对比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是黄庭坚的诗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
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鹧鸪天·林断山明竹隐墙》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此词作于作者贬谪黄州时期,是他当时乡间幽居生活的自我写照。上片写景,下片刻画人物形象,全词描绘了一幅夏日雨后的农村小景。词中所表现的,是作者雨后游赏的欢快、闲适心境。词人先写游赏时所见村景,接着才点明词中所写之游赏和游赏所见均因昨夜之雨而引起,抒发自己雨后得新凉的喜悦。这种写法,避免了平铺直叙,读来婉转蕴藉,回味无穷。
邵雍《重阳日再到共城百源故居》阅读答案及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重阳日再到共城百源故居
    邵雍
    故国逢佳节,登临但可悲。
    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
    白发飘新鬓,黄花绕旧篱。
    乡人应笑我,昼锦是男儿。
    [注]①共城:今河南辉县。邵雍曾在共城居住,故称故居。
    ②昼锦:衣锦还乡。据《汉书•项籍传》载,秦末项羽入关屠城,有人劝其留居关中。项羽见秦宫已毁,思归江东,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锦夜行。”后遂称富贵还乡为“衣锦昼行”,省作“昼锦”。
    1.本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5分)
    2.诗中多处运用对比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参考答案】:
    1.诗眼是首联中的“悲”字。(1分)“悲”字奠定了诗歌的感情基调。(1分)诗歌首联直言登临
之悲,后三联具体写悲的内容;颔联写多年漂泊,故乡的山川风月只能在梦中相见,是身世飘零之悲;颈联写故乡风物依旧而自己华发早生,是人生短暂之悲;尾联写自己落魄还乡,徒惹嘲笑,是老大无成之悲。(3分)
    [解题思路]“诗眼”就是一首诗中最凝练传神、最能表现诗歌主旨的那个字。由标题可知,本诗是写诗人重阳节重回故居的见闻感受,首联直言总体感受是“可悲”,后面三联则围绕“悲”字,把自己身世遭际的可悲之处一一道来,给人一种悲不自胜之感。所以,可确定本诗的诗眼是“悲”字。然后可从诗人的情感入手,阐述各句是如何围绕“悲”字抒发情感的。
    2.①“故国逢佳节”写重回故乡,又逢佳节,可谓好事成双。而诗人此时“但可悲”的心情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悲”之深重。
    [解题思路]答这类题,既要总体把握,又要逐联分析。本诗抒发的是久别归乡之悲,为了突出这个“悲”字,诗人处处对比:首联事喜而情悲,颔联思乡而难归,颈联白发新而竹篱旧,尾联游子念而乡人嘲。在喜与悲、新与旧、自己与乡人的矛盾对比中,凸显了诗人人生际遇的可悲。
    作者
    邵雍(1011年—1077年),字尧夫,生于范阳(今河北涿州大邵村)
    【赏析】:
    “故国逢佳节“,写重回故乡,又逢佳节,可谓是好事成双,本应该是愉悦欣喜之情,但下句直言登临之悲,“但可悲”一句与首句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悲”之深。后三联具体写”悲“的内容:颔联”山川一梦外,风月十年期“写作者多年漂泊在外,故乡的”山川“、”风月“只能在梦中相见,可谓是对故乡一往情深。颈联”白发飘新鬓“,早已有白丝爬上自己的双鬓,早生华发,“黄花”指故乡的花即故乡的景物,还依旧绕着旧篱,似旧时模样,写出了风物依旧、自然永恒,颈联两句形成鲜明的对比,悲叹时光易逝,年华易老,人生短暂。尾联,写自己虽为男儿,却不能衣锦还乡,好似招惹”乡人“的嘲笑,这一联表现了自己在外漂泊似多年,结果却是一无所成,落魄还乡。
白居易《望驿台》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阅读理解题目】:
    望驿台
    (白居易)
    靖安宅里当窗柳,望驿台前扑地花。
    两处春光同日尽,居人思客客思家。
    [注]这是一首酬和之诗。元和四年三月,元稹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使东川按狱,往来鞍马间,写下了《使东川》一组绝句。稍后白居易就写了十二首和诗,《望驿台》就是其中一首。
    元稹在《望驿台》一诗中写道:“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三月里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
    注释
    (1)《望驿台》:这是白居易应和好友元稹的诗。
    (2)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
    (3)望驿台:在今四川广元。驿:旧时供传递公文的人中途休息、换马的地方。
    (4)居人:家中的人。诗中指元稹的妻子。
    (5)客:出门在外的人。指元稹。
    译文
    靖安宅里,天天面对着窗前的碧柳,凝眸念远;望驿台前,春意阑珊,花儿纷纷飘落到地面。两处美好的春光,在同一天消尽;此时,家里人思念着出门在外的亲人,出门在外的人一样也思念着家中的亲人。
    1、古人评诗时常用“诗眼”的说法,所谓“诗眼”往往是指一句诗中最精练最传神的一个字。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哪个字。为什么?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答:一个“思”字就是本诗的诗眼,是全诗抒情的重心,全诗就是紧扣着这一个“思”字,层层深入含蓄地展开抒情的。“靖安宅里当窗柳”,的宅院就在长安的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自然就住在那里。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自然是写元稹的:春意阑珊,落红满地,他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思念家中那如花之人。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写得最妙,两个人预期的欢聚,随着春天归去也就落空了。“居人”应该指韦丛,“客”一定是元稹了。到底是谁思念谁?真
是“一种相思”,两地离愁,“居人思客客思家”,两“思”字连用,将前三句诗都绾结在了一起。
    【赏析】:
    这是白居易应好友元稹的诗。
    元稹组诗中的《使东川》云:“可怜三月三旬足,怅望江边望驿台。料得孟光今日语,不曾春尽不归来!”这是元稹在809年三月的最后一天,为思念妻子韦丛而作。元稹夫人韦丛住长安靖安里。结句“不曾春尽不归来”,是诗人的揣测之辞。他料想妻子以春尽为期,等他重聚,而现在竟无法实现,怅惘之情,宛然在目。
    白居易的和诗更为出。首句“靖安宅里当窗柳”,元稹住宅在长安靖安里,他的夫人韦丛当时就住在那里,诗人写元稹的住宅,诗句就自然联系到元稹的妻子。“当窗柳”意即怀人。唐人风俗,爱折柳以赠行人,因柳而思游子,这是取柳丝柔长不断,以寓彼此情愫不绝之意。读者从这诗句里,可以看出韦丛天天守着窗前碧柳、凝眸念远的情景,她对丈夫的怀念之情很深。次句“望驿台前扑地花”是写元稹。元稹当时在四川广元,春意阑珊,落红满地。元稹一人独处驿邸,见落花而念家中如花之人。这一句巧用比喻,富于联想,也饶有诗情。
三句“两处春光同日尽”,更是好句。“尽”字如利刀割水,效果强烈,它含有春光尽矣、人在天涯的感伤情绪。“春光”不单指春天,而兼有美好的时光、美好的希望的意思。“春光同日尽”,也就是两人预期的欢聚落空了。这样,就自然导出了“居人思客客思家”。本来,思念决不只是限在这一天,但这一日既是春尽日,这种思念之情便更加重了。一种相思,两处离愁,感情的暗线把千里之外的两颗心紧紧联系起来了。